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7SJD810010)
-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 相关作者:章兴鸣李小萍更多>>
-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南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民间精英与乡村治理——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政治传播机制被引量:4
- 2007年
- 在传统乡村,以士绅为主的基层精英阶层在沟通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官民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到20世纪前期,现代传媒对乡村地区几乎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民间精英的城市化和劣质化,国家权力组织也未能有效地渗入基层,从而导致了乡村治理的困局。
- 章兴鸣
-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治传播
- 符号生产与社会秩序再生产——布迪厄符号权力理论的政治传播意蕴被引量:23
- 2008年
- 符号不仅是知识与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权力技术的工具,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主导符号生产与再生产,传播社会秩序和意义的知识,形成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共识,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其实就是社会秩序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政治权威符号化,将政治权力置换为符号权力的方式进行的。
- 章兴鸣
-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权力政治权力政治传播
- 1949~1966年中国政治传播的主要特征被引量:1
- 2008年
- 1949~1966年间中国的政治传播体制有其鲜明特征,这一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战时宣传动员体制的延续。从政治领袖号召到积极分子的响应,再到广泛的群众运动是新中国政治动员体制的基本模式。苏联的宣传体制和中国传统政治传播文化都对这一时期的政治传播体制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章兴鸣
- 关键词:政治传播动员群众运动
- 新闻传播体制与政治制度关系的实证分析——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传播被引量:3
- 2009年
- 1949-1956年间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制度层面和运作机制上都实现了与国家机器的高度协同。新生国家政权实现了对社会直接全面的组织控制,建立起从国家领袖到普通工农群众的权力体系与沟通网络。这种控制方式直接决定了大众传播体制的组织方式。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在组织体系上实现了国家化、机关化、新闻政治化、报导宣传化,另一方面依托政权体系建立的宣传员报告员制度、集体读报制度、广播站和收音员制度等一系列大众传播制度形成了以宣传员和报告员为骨干,层层沟通联系,覆盖全社会的国家宣传网。这一体制下,大众传播形式与工作队、宣传员和报告员等人际传播手段相结合,并依托国家政权机器的运作而放大了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使大众传播成为大规模社会动员的机器。
- 章兴鸣
- 关键词:新闻体制政治传播政治制度
- 新农村建设中法律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被引量:1
- 2009年
- 法律传播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承担着启蒙民众、普及法律知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的重任。要使法律在农村社会中有效传播,应特别注意农村社会中民间法的存在及其作用,以及居于主体地位的农民的现代性的发展,将单向度的宣传转向为互动与沟通。
- 李小萍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法律传播民间法互动
- 新闻传播体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分析——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传播
- 2009年
- 新中国的新闻传播体制同政治制度之间是一种互动、互助的共生关系。1949—1956年间的新闻传播体制与政治制度的高度协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以宣传员和报告员为骨干,层层沟通联系、覆盖全社会的国家宣传网。集体组织读报、广播大会等制度化的宣传方式将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特色鲜明的政治传播体制。
- 章兴鸣
- 关键词:政治传播政治制度
- 运动中的农民心理: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实证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理论对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心理和行为取向提供了若干解释。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立起来的国家宣传网在广大农民中发挥了"魔弹"效应,在农民的认识、判断和行动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从而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进程的迅速发展。
- 章兴鸣
- 关键词:政治传播中国农民合作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