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84)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刘玲文铁赵水平周宏年李冀香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长治医学院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炎症
  • 4篇脂餐
  • 4篇他汀
  • 4篇内皮
  • 4篇高脂
  • 4篇高脂餐
  • 4篇伐他汀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纤溶
  • 2篇动脉
  • 2篇选择素
  • 2篇血管内皮
  • 2篇炎症反
  • 2篇炎症反应
  • 2篇炎症因子
  • 2篇脂蛋白
  • 2篇衰老
  • 2篇综合征
  • 2篇纤溶功能

机构

  • 10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1篇刘玲
  • 6篇文铁
  • 5篇赵水平
  • 4篇李冀香
  • 4篇周宏年
  • 2篇许丹焰
  • 2篇康意军
  • 2篇熊光仲
  • 2篇吕国华
  • 1篇董彬
  • 1篇王庸晋
  • 1篇郑小燕
  • 1篇马美芳
  • 1篇聂赛
  • 1篇胡敏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长治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腹痛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诊鉴别诊断伴腹痛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伴腹痛的AAD患者(ADD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及其他外科急腹症患者(急腹症组)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MMP-9、脂蛋白(a)[L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AD组的血清MMP-9水平为(1352±415)μg/L,对照组为(127±87)μg/L,胰腺炎组为(768±239)μg/L,急腹症组为(244±90)μg/L,AA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hs-CRP水平为1.7(3.6)mg/L,AAD组为22.5(33.3)mg/L,胰腺炎组为20.9(26.1)mg/L,急腹症组为21.3(29.7)mg/L,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AD组、胰腺炎组、急腹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LP(a)水平为(50±23)mg/L,AAD组为(395±49)mg/L,胰腺炎组为(383±68)mg/L,急腹症组为(360±46)mg/L,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AD组、胰腺炎组、急腹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腹痛AAD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高于急性胰腺炎和其他急腹症患者。
文铁熊光仲刘玲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主动脉夹层急腹症
载脂蛋白E基因型与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关系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po)E基因型与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入院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2.3mmol/L作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入选标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15例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ApoE基因型。并根据空腹血清TG水平分为TG轻度升高组:2.3mmol/L≤TG〈5.5mmol/L;TG中度升高组:5.5mmol/L≤TG〈11.3mmol/L;TG极度升高组:TG≥11.3mmol/L。结果TG极度升高组中因胆道疾病、饮食不当和酒精性因素而复发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TG轻度升高组和TG中度升高组(P〈0.05);而既往具有中度以上高甘油三酯血症史(≥5.5mmol/L)的患者占75%,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TG极度升高组的E3/4、E3/2、E2/4、E2/2基因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TG中度升高组的E3/2基因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TG轻度升高组(P〈0.05)。TG极度升高组的等位基因ε2、ε4的频率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TG中度升高组的等位基因ε2的频率高于TG轻度升高组(P〈0.05)。结论Apoe2和ε4等位基因可能与伴有中度以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有关。
文铁刘玲聂赛
关键词:胰腺炎复发载脂蛋白E
年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与衰老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背景: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发现逐渐呈现衰老细胞的特征,但是,年龄是否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进程则报道罕见。目的:观察年龄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殖和衰老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7/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28名健康自愿者,其中健康老年人14名,男10名,女4名;年龄60~73岁,平均65岁。健康年轻人14名,男9名,女5名;年龄18~28岁,平均25岁。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健康自愿者髂后上嵴,抽取骨髓2.0~3.0mL,注入含肝素的无菌抗凝管中,加等体积的无菌PBS稀释,离心后以1×105/cm2骨髓来源的有核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于接种4d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d换液。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比较两组原代细胞集落形成数量、首次传代和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时间、早代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的衰老细胞计数及其上清液丙二醛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培养的原代和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无差异,早期呈集落样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一致,CD44、CD105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首次传代与次代传代时间显著长于年轻人,集落形成单位显著少于年轻人(P<0.05)。第5代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开始出现较多宽大扁平的衰老细胞,经β-半乳糖苷酶染色胞浆呈蓝绿色。第5代年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多保持梭形细胞外观,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阴性。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水平随代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
文铁刘玲吕国华康意军熊光仲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年龄细胞衰老增殖
氟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脂餐后纤溶功能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脂餐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浓度的即期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安慰剂,n=13)、氟伐他汀组(40 mg/d,n=13)、缬沙坦组(80 mg/d,n=14)和联合组(氟伐他汀:40 mg/d+缬沙坦:80 mg/d,n=13)4组治疗1周,禁食12 h后测高脂餐前(空腹,F)、后(4 h,P)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和t-PA抗原及血脂浓度。4组分别治疗1周后再重复以上实验1次,并测量4组治疗前、后的血压。结果高脂餐后血浆三酰甘油(TG)[F:(1.94±0.91)比P:(3.15±1.48)mmol/L]、可溶性P选择素[F:(259.8±124.0)比P: (345.7±138.4)ng/mL]、PAI-1[F:(36.4±13.1)比P:(48.7±18.5)ng/mL,]和t-PA抗原[F:(9.6±3.2)比P: (13.5±6.0)ng/mL]浓度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高脂餐后血浆TG浓度分别与高脂餐后可溶性P选择素(r=0.430)、PAI-1抗原(r=0.421)浓度显著相关(P<0.01)。治疗1周后,缬沙坦组和氟伐他汀组的高脂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和t-PA抗原浓度较各自空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空腹和高脂餐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AI-1和t-PA抗原浓度较治疗前基础水平显著降低(P<0.05)。联合治疗一周后也明显地抑制了高脂餐后可溶性P选择素、PAI-1与t-PA,虽然仍有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的变化发生在血脂变化之前。结论与氟伐他汀或缬沙坦的单用相比,极短期两药联合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和高脂餐后的血浆PAI-1和t-PA抗原浓度。
刘玲赵水平周宏年文铁许丹焰李冀香
关键词:高脂餐纤溶功能他汀
氟伐他汀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管炎症反应和纤溶功能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极短期氟伐他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浆可溶性 P-选择素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在禁食12 h 后接受高脂餐,检测空腹和餐后4 h 血浆PAI-1抗原、可溶性 P-选择索和血脂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安慰剂(安慰剂组,n=20)和氟伐他汀40 mg/d(氟伐他汀组,n=20)治疗。1周后,再次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和健康对照组餐后4 h 较本组同期空腹血浆甘油三酯(TG)浓度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餐后4 h 血浆 TG 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1周后餐后4 h 血浆可溶性 P-选择素、PAI-1抗原浓度均较本组同期空腹显著升高(P 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氟伐他汀组治疗1周后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将治疗前的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作为一个整体(n=6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餐后4 h 血浆 TG 浓度分别与餐后血浆可溶性 P-选择素、PAI-1抗原浓度显著正相关。治疗1周后,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一次性高脂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纤溶功能异常和血管炎症。极短期的氟伐他汀治疗可减轻这种餐后改变。
刘玲赵水平周宏年文铁李冀香
关键词:高脂餐可溶性P-选择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氟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董彬王庸晋刘玲
关键词: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阿托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
残粒脂蛋白与内皮祖细胞衰老
2009年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是血液循环中的骨髓源性祖细胞,残粒脂蛋白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产物,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现就病理情况下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发生机制、相关信号调节通路、残粒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进行综述。
马美芳刘玲
关键词:脂蛋白内皮细胞细胞衰老
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餐后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极短期缬沙坦治疗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是否影响高血压患者餐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P,hsCRP)和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方法:高血压患者(n=50)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拉西地平4 mg/d(拉西地平组,n=25)和缬沙坦80 mg/d(缬沙坦组,n=25)。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n=25)在禁食12 h后接受高脂餐,检测空腹和餐后4 h血浆hsCRP,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脂水平。1周后,再次进行高脂餐负荷试验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餐后与餐前相比较,血浆甘油三酯(TG)、hsCRP和P选择素浓度显著升高(P<0.05)。健康人餐后血浆hsCRP和P选择素浓度无显著变化;餐后血浆TG浓度显著升高(P<0.05),但低于高血压患者(P<0.01)。餐后TG浓度增长值与餐后log(hsCRP)增长值、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增长值显著相关(n=75,r分别0.344和0.432,P<0.01)。1周后,两组高血压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脂浓度较基础水平无显著变化。1周后缬沙坦组餐后血浆hsCRP和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西地平组餐后血浆hsCRP和P选择素浓度较空腹水平仍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一次性高脂餐可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餐后炎症反应,缬沙坦可在短期内减轻这种餐后炎症反应。
刘玲赵水平周宏年许丹焰李冀香
关键词:高脂餐高血压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
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早期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ACS患者在入院24h内随机分到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d,n=15)与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和普罗布考500mg/d,n=15)。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血脂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应用高频超声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由硝酸甘油诱导的内皮非依赖血管舒张功能(NMD)。结果经治疗1和4周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较他汀组更明显(P〈0.05)。治疗1周后,FM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他汀组:3.75%±0.78%比1.09%±0.44%;联合治疗组:3.67%±0.36%比1.24%±0.37%;均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4周后FMD明显高于1周后(6.85%±0.64%比3.67%±0.36%,P〈0.01);他汀组则无显著变化(P=0.954)。两组NMD在治疗4周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FMD和NMD的改善与血脂或hs—CRP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提示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明显地改善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郑小燕刘玲赵水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降血脂药
前路手术治疗108例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前路手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于1997—2006年对10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评估胸腰椎前路固定术后脊柱畸形矫正度、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7年,平均4.8年,无一例因并发症死亡,畸形矫正满意,脊柱高度恢复,内固定系统无松动、断裂,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后凸角、侧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对脊髓减压充分彻底,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文铁吕国华刘玲康意军
关键词:骨折胸椎腰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