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GL061)

作品数:18 被引量:152H指数:8
相关作者:吴利华施卫东陈瑜卫晓星李贲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企业
  • 3篇制造业
  • 3篇实证
  • 3篇网络
  • 3篇节能
  • 3篇节能减排
  • 2篇政府补贴
  • 2篇生产率
  • 2篇实证研究
  • 2篇中小企业
  • 2篇外部网
  • 2篇外部网络
  • 2篇面板数据
  • 2篇金融
  • 2篇绩效
  • 2篇服务业
  • 2篇补贴
  • 2篇层次分析
  • 2篇长三角
  • 1篇电子信息

机构

  • 18篇东南大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1篇吴利华
  • 7篇施卫东
  • 3篇陈瑜
  • 2篇卫晓星
  • 2篇李贲
  • 1篇纪静
  • 1篇刘婷婷
  • 1篇黄送钦
  • 1篇胡艺
  • 1篇王立永
  • 1篇欧双双
  • 1篇申振佳
  • 1篇高雅
  • 1篇陈冉

传媒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研究与发展管...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当代经济
  • 1篇外国经济与管...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上海金融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产业经济研究
  • 1篇管理评论
  • 1篇安徽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基于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流程创新溢出效应和产品创新溢出效应,并构建创新溢出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两种创新溢出网络的结构、活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其中功能地位的变迁.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存在溢出效应.从溢出方式看,流程创新溢出效应大于产品创新溢出效应,但两者差距在缩小;从创新网络看,流程创新溢出网络的活跃程度和效率要高于产品创新溢出网络,产品创新溢出效应在不断提高;但其他产业对于创新溢出的利用率较为有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虽然不是网络的中心,但是扮演着重要的创新源角色.所以应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平衡创新和溢出、促进企业良性竞争以及鼓励企业主动采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创新溢出.
施卫东朱俊彦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网络分析
环境政策与企业污染控制的博弈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环境政策是使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动态博弈理论,研究单独的排污税政策和排污税与减排补贴的组合政策对企业污染控制行为的影响机理,并从污染治理效果和社会福利水平两方面对两种政策的减排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排污税率和减排补贴率均与企业治污量正相关,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关系均与税率和补贴率的大小有关;政府实施组合政策时企业的治污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均大于只实行排污税政策时的治污量和社会福利水平,组合政策能激励企业加大治污力度,同时也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
吴利华陈瑜
关键词:环境政策排污税污染控制博弈分析
全过程视角下企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全过程环境管理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管理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流程的各个活动与环节,包括绿色采购、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运输、绿色销售、绿色使用以及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文章在对全过程环境管理的内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全过程环境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全过程环境管理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吴利华陈瑜
关键词:绩效评价层次分析
中国移动电话区域扩散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1997-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被引量:1
2014年
论文对中国移动电话区域扩散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三个扩散模型和基尼系数指标对1997-2009年间的扩散速度、扩散密度进行比较研究,并用面板模型对扩散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移动电话的扩散速度不是匀速,也不是单一的加速或减速,而是呈波浪式的。在整个扩散期内,各省的平均扩散速度差异不大,相对而言,东、西部地区略高,中部略低。城市化、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的互补程度以及使用成本对各区域移动电话扩散影响显著,其中使用资费比首次购买成本的作用更明显,这为新一代在我国的发展预测提供一些依据和启示。
施卫东朱俊彦
关键词:移动电话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与融资约束——基于战略群组的研究
2013年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而融资支持一直被认为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FCM聚类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战略群组划分,并对比分析了创新战略群组和其他战略群组融资约束程度和盈利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仅0.08%企业选择了创新差异化战略,0.43%企业选择了营销差异化战略,14.17%企业选择了成本领先战略,而85.32%企业都没有明显的战略倾向;创新型企业现金持有最低,负债率最高,获得外部融资支持,但群组平均利润率为负,盈利能力差。创新型企业的高研发投入、高外部融资支持并没有高利润回报,这应是我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吴利华陈瑜
关键词:融资约束战略群组
中美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环境比较分析——基于关联产业的视角被引量:11
2014年
以中美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关联比例法度量产业间的关联强度,并对中美电子信息制造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及关联强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产业环境的角度探讨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上游产业主要为生产性服务业,且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居多,而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大多为传统制造业;美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下游受政府公共采购政策的需求拉动明显,且与高技术产业的关联强度远高于中国。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上游的核心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推动,下游的终端产品主要为出口需求拉动。因此,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上下游产业环境、市场及政策环境的改善。
吴利华纪静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上下游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基于演化视角的分析框架被引量:17
2013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产业集群是其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从产业链、价值链、创业扩散及政府政策体系支撑等视角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规律,通过解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的总体框架。本文的结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一个新兴而又复杂的经济现象,研究难度比较大,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缺少深入的定量研究,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率效应等研究方面加强研究和突破。
施卫东卫晓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链集群创新
产业生产率变化:企业进入退出、所有制与政府补贴——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以1999~2007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样本,研究我国国有企业改制阶段进入退出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装备制造业进入退出频繁,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不断减少,非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大幅增加,呈现出"国退民进"态势;(2)随着高生产率企业的进入和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装备制造业生产率水平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率差距逐步缩小;(3)政府对国有企业存在"父爱主义"情结,政府更倾向于补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生产率低的国有控股小型企业;(4)装备制造业小型企业大量进入和退出,其进入退出容易,但生存不易。非国有控股小企业在竞争中存活源于较高的生产率,而国有控股小企业存活源于政府补贴。
吴利华申振佳
关键词:所有制政府补贴
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入园企业选择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先对生态工业园的相关理论概述,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现有基础上对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时企业入园对园区的影响,包括入园企业对目前园区内现有的企业、基本设施以及外部环境的支持服务的影响等等,并据此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指标进行打分,选择利于生态工业园向着良性发展的企业进入园区,解决改造的关键问题。
吴利华刘婷婷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资源依赖还是创新制胜?——基于组织“烙印”作用的新企业生存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新企业创立初期存活率低,深受"新进入缺陷"的困扰,成立条件对其生存具有"烙印"作用。本文选择2004—2011年的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数据,以资源禀赋和创新行为这两种成立条件为研究对象,考察两者对新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企业的存活依赖于资源禀赋的丰富程度,采取创新行为能改善新企业的生存状态,两者存在相互替代的交互关系。同时,创新行为的作用具有异质性:辅助性工艺创新的作用优于生产性工艺创新,生产性工艺创新的作用优于工艺创新的整体效果,而产品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本文从资源和战略的视角,验证了创立条件对新企业生存的"烙印"作用,从而深化了组织"烙印"作用理论在企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应用,并为解读中国情境下新企业生存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李贲吴利华
关键词:资源禀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