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Y052010036)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作者:赵维蔡祖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硝化
  • 1篇硝化作用
  • 1篇矿化
  • 1篇矿化作用
  • 1篇潮土

机构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蔡祖聪
  • 2篇赵维

传媒

  • 1篇土壤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乙炔抑制方式对潮土硝化和矿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28?C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乙炔的不同抑制方式(短时前期暴露/连续灌注法)对潮土硝化、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14天灌注10 ml/L或100 ml/L浓度乙炔完全抑制了供试潮土的硝化作用,而将土样短时前期暴露于乙炔12 h后驱散乙炔,仅能保持48 h的抑制效果,驱散乙炔后第3天土样的硝化作用开始恢复,培养结束时土样的硝化率仍可达到99%。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培养结束时,加入乙炔的4个施N处理其净矿化量为负值,乙炔连续抑制方式下土样净矿化量低于乙炔短时前期暴露方式下土壤的净矿化量。因此,采用乙炔抑制技术进行研究时应当考察所采集的供试土壤在乙炔抑制方式下的硝化活性恢复速率和矿化过程,以保证相关试验方法设计的合理性。对培养期较长的试验,采用连续灌注乙炔,并将通风时间控制在硝化活性恢复点以前的方式是区分硝化类型较为适用的实验室方法。
赵维蔡祖聪
关键词:硝化矿化
基于变化阶段特点的亚热带红壤硝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30℃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江西的15个第三纪红砂岩母质发育的自然土壤(灌丛和林地)和农业利用土壤(茶园、旱地和水稻)进行了56 d实验室培养,研究了土壤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阶段特点。结果显示,发生净硝化作用的14个土样NO3--N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表现"J"型增长和"S"型增长2种模式。"J"型增长模式的6个土样,67%为自然土壤,其NO3--N质量分数增长具有15~35 d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 kt(P〈0.001),N0值与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的指数关系(P〈0.05)。"S"型增长模式的8个土样,88%为农业利用土壤,NO3--N累积无明显延滞期,符合Logistic修正模型N=Np/(1+e2.e-rt)(延滞期td=0,P〈0.001),由模型获得的土样最大硝化速率vm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全碳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达到最大硝化速率所需的时间tm与风干土的NO3--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农业利用措施,特别旱作种植可消除亚热带土壤硝化作用的延滞期,从而使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快速转化成为硝态氮,增大硝态氮淋失的风险。
赵维蔡祖聪
关键词:硝化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