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9066)

作品数:12 被引量:310H指数:8
相关作者:高明王子芳魏朝富李东郑杰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7篇有机碳
  • 5篇水稻
  • 5篇水稻土
  • 5篇紫色
  • 5篇紫色水稻土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丘陵区
  • 4篇紫色丘陵
  • 4篇紫色丘陵区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团聚体
  • 2篇有机碳矿化
  • 2篇有机质
  • 2篇植物残体
  • 2篇水分
  • 2篇碳矿化
  • 2篇土壤剖面
  • 2篇紫色母岩
  • 2篇紫色土

机构

  • 11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高明
  • 8篇王子芳
  • 4篇魏朝富
  • 3篇张薇
  • 3篇郑杰炳
  • 3篇李东
  • 2篇罗友进
  • 1篇邵景安
  • 1篇陶春
  • 1篇唐晓红
  • 1篇潘根兴
  • 1篇谢德体
  • 1篇鲍金星
  • 1篇季轶群
  • 1篇王辉
  • 1篇陈晨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Pedosp...
  • 1篇生态环境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污染下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7年
回顾了复合污染下土壤质量评价中生物学指标的选择,提出了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建议。
罗友进王子芳高明
关键词:土壤质量生物学指标复合污染
Effect of Tillage System on 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in a Hydragric Anthrosol被引量:17
2008年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in different size aggregates in a Hydragric Anthrosol were studied in a long-term experiment in Chongqing,China.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three tillage treatments: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rotation of rice and winter fallow(CT-r) system,no-till and ridge culture with rotation of rice and rape(RT-rr) system,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rotation of rice and rape(CT-rr)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gregates 0.02-0.25 mm in diameter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ortion in each soil layer under all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CT-r system,in the 0-10 cm layer,the amount of aggregates > 0.02 mm was larger under the RT-rr system,but smaller under the CT-rr system. In the 0-20 cm layer,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all fractions of aggregates was the highest under the RT-rr system and lowest under the CT-rr system.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howed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amount of aggregates with diameter ranging from 0.25 to 2 mm. The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in all fractions of aggregates under the RT-rr system was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CT-r system in the 0-20 cm layer,but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there wa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Under the CT-rr system,the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in all fractions of aggregates was lower than that under the CT-r system;most of the newly lost organic carbon was from the aggregates 0.002-0.02 and 0.02-0.25 mm in diameter.
GAO Ming LUO You-Jin WANG Zi-Fang TANG Xiao-Hong WEI Chao-Fu
关键词:耕地系统有机碳土壤学
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丘陵区土壤剖面碳、氮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土丘陵区林地、撂荒地、水田、旱地土壤剖面(0~40cm)有机碳、全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碳、全氮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林地、撂荒地有机碳递减幅度高于水田、旱地。相对于撂荒地和旱地,水田、林地更利于有机碳、全氮的积累。林地有机碳和全氮在0~5cm土层表现出绝对优势;随土层递增,与水田、撂荒地和旱地的差异逐渐减小。水田有机碳和全氮在大于10cm土层显示最大值,而撂荒地有机碳和全氮仅在土壤表层高于旱地。有机碳与全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w(C)/w(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林地、撂荒地降低幅度较大,因此相对于水田、旱地,林地和撂荒地w(C)/w(N)仅在0~10cm显示较大值。可见,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蓄积有明显影响,通过旱地还林或撂荒可以增加土壤特别是表层土壤对碳、氮的积累。
郑杰炳王子芳周春蓉谭显龙李妍均高明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土地利用有机碳
温度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母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培养试验研究了2种温度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特征以及添加不同植物残体对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2 d的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28℃条件下为C 66.79 mg/g,40℃条件下为C 86.99 mg/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植物残体的矿化速率进行拟合表明,28℃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常数(k)为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而40℃条件下则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蚕豆秸秆。温度状况和植物残体化学组分的差异影响了紫色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最终导致了碳累积矿化量的差异。
张薇高明王辉郑杰炳
关键词:温度碳矿化植物残体紫色水稻土
水分状况对紫色母岩发育的水稻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在紫色丘陵区采集了因水分状况影响而形成的4种类型紫色水稻土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析了其有机碳和不同土壤发生层中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2mm的团聚体以潜育型水稻土和渗育型水稻土最高,分别占76.65%和75.92%,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43.86%,淹育型水稻土只有13.10%;不同土壤发生层间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潴育型水稻土的P层外,其余各层土壤的有机碳53.7%-96.2%均分布在〉0.25mm团聚体中;潜育型水稻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在4种水稻土中最高,分别为282.5mg·kg^-1和6.59g·kg^-1,水溶性有机碳则以渗育型水稻土最高;有机碳含量与〉2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mm微团聚体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高明张薇王子芳魏朝富郑杰炳
关键词:水分状况紫色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粒的分形特征被引量:12
2009年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粒的影响,探索土壤质量、结构的定量化描述,采用湿筛法对重庆市荣昌县吴家镇的旱地(玉米地),水田(望天田),撂荒地(旱地撂荒8年以上,常年为白茅草覆盖)和人工林(柏树,种植年限12年)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团聚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总量为人工林地>水田>旱地>撂荒地。且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在2.057~2.833之间,表现为团聚体总量越高,其结构的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越高。不同剖面深度表现为:0~5cm团聚体分形维数最高;5~10cm团聚体分形维数最小。分形维数具体表现为林地>水田>旱地>撂荒地,其中分形维数平均为2.832,水田为2.819,旱地为2.658,撂荒地为2.239。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有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全钾、碱解氮关系不密切。因此,土壤分形维数能客观反映土壤结构性状,是表征土壤结构好坏的一个综合性定量指标。
季轶群王子芳高明魏朝富李东陈晨陶春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团粒结构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被引量:66
2009年
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素含量状况等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紫色丘陵区3km2典型样区内,按5个hm-2取样,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水田、撂荒地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紫色土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C/N值在四种利用方式下最低,分别为4.49±0.38gkg-1和5.58±0.31gkg-1,林地土壤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最低,分别为0.74±0.07gkg-1和13.77±1.37gkg-1,撂荒地土壤全氮含量最低,为0.79±0.07gkg-1,而水田的各项指标则处于中上水平;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含量与全国平均含量水平相比较高;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李东王子芳郑杰炳高明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紫色丘陵区
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61
2007年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12%)增加23%、69%、9%、36%和28%,而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比对照低9%~38%.冬水免耕、油菜免耕和绿肥免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31%和32%,而10~20 cm土壤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低于对照28%~54%,其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碳浓度差异低于0~10 cm土壤.各处理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比对照增加8%~28%,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对照4%~22%.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13年后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53和25 g·m-2·a^-1,传统耕作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26和33 g·m-2·a^-1.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表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提高.
唐晓红邵景安高明魏朝富谢德体潘根兴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团聚体组成碳储量
不同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43
2007年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常规平作高,10~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则比常规平作低;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土壤有机质具有表层富集现象;水旱轮作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比常规平作低。垄作免耕各土层活性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水旱轮作表层(0~10cm)活性有机质含量减少,其余土层变化不大。对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的研究表明:与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免耕增加了土壤表层活性有机质各个组分的含量,在其余土层增加了低活性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高活性有机质含量;水旱轮作增加了各土层低活性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中活性和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垄作免耕所有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都在100以上,水旱轮作除表层(0~10cm)小于100以外,其余土层都在100以上。由此可见,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有较大影响。
罗友进王子芳高明魏朝富
关键词:耕作制度有机质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阐述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含量模型、循环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中最新的理论成果。
李东高明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循环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