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30422)

作品数:28 被引量:248H指数:10
相关作者:林畅松李浩刘永福刘景彦吴高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盆地
  • 9篇塔里木盆地
  • 8篇盐岩
  • 8篇碳酸
  • 8篇碳酸盐
  • 8篇碳酸盐岩
  • 6篇层序
  • 5篇地层
  • 4篇储层
  • 3篇序结构
  • 3篇塔里木盆地西...
  • 3篇台地
  • 3篇碳酸盐岩台地
  • 3篇微相
  • 3篇西北缘
  • 3篇北缘
  • 3篇TARIM_...
  • 3篇不整合
  • 3篇沉积微相
  • 2篇岩溶

机构

  • 2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4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吉林省区域地...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9篇林畅松
  • 10篇李浩
  • 5篇刘永福
  • 5篇刘景彦
  • 3篇吴高奎
  • 3篇高达
  • 3篇孙琦
  • 2篇杨海军
  • 2篇耿晓洁
  • 2篇赵海涛
  • 2篇康海亮
  • 2篇芮志峰
  • 2篇苏洲
  • 2篇韩剑发
  • 2篇蔡振忠
  • 2篇薛学亚
  • 1篇姜振学
  • 1篇王晓丽
  • 1篇苏真真
  • 1篇高志勇

传媒

  • 5篇现代地质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岩性油气藏
  • 3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Journa...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15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被引量:4
2018年
经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大阪塔格、巴楚达吾孜塔格和柯坪水泥厂等3条野外露头剖面实地考察,获得大量手标本及镜下薄片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房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开展精细研究。结合手标本宏观沉积结构及镜下微观特征描述,分别识别出11种灰岩沉积微相类型和6种白云岩沉积微相类型。不同沉积微相以特定的相序组合成中高能厚层台缘浅水生物礁、潮坪内碎屑滩、开阔台地粒屑浅滩,中—低能局限台地滩后砂屑滩—滩间海薄互层、开阔台地生屑滩,低能薄层台内滩间海及干旱—半干旱局限台地中厚层云坪等7种主要的微相组合,反映出特定的沉积环境和生物建造特征,指示了研究区中—下奥陶统整体由干旱—半干旱局限台地、云坪向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转化,据此归纳出一间房组台缘高能礁滩相沉积、鹰二段台内内碎屑滩沉积和鹰三段、鹰四段云坪沉积等3套有利储集相带为下步勘探优先攻关方向。
王清龙林畅松李浩韩剑发孙彦达何海全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碳酸盐岩
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被引量:32
2019年
盆地沉积动力学或称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即强调盆地沉积特征与形成过程的响应关系及控制机制的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文中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的特色和研究实践,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的主要热点方向包括:①盆地的沉积层序结构、沉积体系(域)构成和演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②盆地构造沉积学或构造地层学分析;③源-汇系统与盆地沉积物分散体系研究;④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分析等。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将不断为地球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供高分辨的沉积记录,并继续为难度日益增大的沉积地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预示了深远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林畅松
关键词:沉积盆地分析
Major Unconformities,Tect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d,and Evolution of the Superimposed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被引量:19
2012年
The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 from Sinian to Ceno zoic. Eight largescale and more than 20 subordinate unconformities defining tectonosequences of dif ferent protobasins formed in various tectonic setting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in the Phanerozoic in the Tarim basin, their distribution determin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basin.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 I (magasequence) consists mainly of the Sinian Sys tem, which formed in a rift or aulacogen setting and can been subdivided into two subordinate strati graphic units (supersequences). Unconformity (Tgg) between Sinian and Cambrian with surface karsti fication is regarded as a postrift unconformity.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 II comprises the Cambrian and the Ordovician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ubordinate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 recording the tecton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prototype basins from Cambrian to Early Ordovician passive car bonate continental margin or cratonic depression and the Late Ordovician submarine to neritic ret roarc foreland and cratonic depressions. The tectonic uplift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unconformity Tg5-2 resulted in the remarkable change in basin tectonic setting from a passive divergent to an active converg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zhong (塔中) uplift, the Tangguzibasi (塘古孜巴斯), and the northern depression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to the early Late Ordovician. The widespread angular unconformity Tg5 formed by a relatively strong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which caused an abrupt tec tonogeographic change of the basin from abyssal to a neritic setting in response to the collision andassociate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 Kunlun (昆仑) orogenesis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to the Early Silurian. Tectono stratigraphic unit III is composed of the Silurian and the Lower to Middle Devonian and character 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luvial or deltaic and clastic littoral and neritic deposits.
林畅松李浩刘景彦
塔中地区鹰山组溶洞型储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溶洞型储层是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体系中最易识别和发现的储层类型之一,为探讨表生溶洞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根据塔中地区鹰山组表生溶洞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岩性、测井响应等特征,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刻画,分析鹰山组溶洞类型和溶洞充填样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溶洞受岩性、岩溶古地貌、裂缝及埋藏改造等因素控制,形成复杂的岩溶体系,溶洞型储层可分为潜流带溶洞、渗流带溶洞和落水洞等3种,包括单旋回充填型、以角砾为主的两段式充填型、泥少砾多的充填样式及多段式复合充填型等。溶洞作为岩溶体系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组成部分,研究其类型划分及充填样式对于进一步分析鹰山组岩溶体系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耿晓洁林畅松吴斌李浩薛学亚
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类型及发育模式被引量:15
2018年
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统广泛发育白云岩储层,但对储层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机制均缺乏深入研究并存在争议。为了弄清该区储层发育特征和成因,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储层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方法开展综合研究,探讨了中—上寒武统主要白云岩储层类型的储集空间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中—上寒武统主要发育有蒸发性潮坪泥—粉晶型、礁滩相-残余结构型、热液-裂缝中粗晶型、表生岩溶-热液叠加型及埋藏-细中晶型5种白云岩储层;各类储层的储集空间、发育演化和分布均受到了沉积环境、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和深部流体改造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通过建立礁滩型、表生岩溶-热液叠加型及蒸发性潮坪型等3种有利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预测了有利发育区。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王晓丽林畅松林畅松黄理力
关键词: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发育模式塔里木盆地
古地貌对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结构及分布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1
2018年
古地貌是控制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在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趋势外延法对鹰山组沉积之后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划分出岩溶地貌单元,并对不同地貌单元的岩溶剖面进行了解剖。结果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的岩溶结构具有表层洞穴发育型、隔层-渗流带发育型和渗流带-潜流带发育型等3种类型。岩溶古地貌单元的分布受区域构造带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塔中10号断裂构造带是主要的岩溶高地,该构造带作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发育有大型溶蚀洞穴,这些溶蚀洞穴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串珠状"反射。塔中10号断裂带与塔中Ⅰ号断裂带之间为岩溶斜坡区,该构造带作为地下水体的侧向补给区,水流方向从垂向渗流为主变为水平潜流为主,是潜流带洞穴和裂缝最为发育的地区。古地貌的低洼地带是岩溶洼地的主要分布区,岩溶洼地几乎没有岩溶储层发育。这种从岩溶高地到岩溶斜坡再到岩溶洼地的古地貌格局,可以促进溶蚀性流体从高势区向低势区的自然运移,为岩溶储层的连片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
耿晓洁林畅松吴斌
关键词:古地貌
渤海西部海域沙垒田凸起古近系边缘断裂构造样式与沉积充填响应被引量:10
2017年
渤海西部海域沙垒田凸起为继承性的古凸起,凸起边缘主要受北西向先存断裂及北东向早期断裂控制,根据控凹主断裂特征以及主断裂、早期同沉积断裂和伴生断裂之间的组合关系,古凸起边缘可划分为同向断阶型边缘、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缓坡边缘、平直状正断层控制的缓坡边缘、板式正断层控制的陡坡边缘及铲式正断层控制的陡坡边缘和座椅式正断层控制的陡坡边缘等6种。受边缘断裂坡折地貌影响,不同类型凸起边缘沉积相展布和纵向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向断阶型凸起边缘,早期盆缘坡折之下发育低位扇三角洲,晚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加厚带,分隔凸起与缓坡的晚期主干断裂早期控制高位扇三角洲,晚期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之上发育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沙三段强裂陷期低位扇三角洲、浊积扇的沉积,之后发育缓坡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对于平直状同沉积断层控制的缓坡边缘,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发育缓坡背景下的水进和高位辫状河三角洲,东营组沉积时受断裂坡折影响,坡折之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加厚带,之上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小型沟谷充填。陡坡边缘沉积充填在垂向上具有分层结构,由早期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变,陡坡坡折控制低位扇三角洲的发育,坡折之上发育沟谷充填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
康海亮林畅松牛成民叶冬青庄兴燕
关键词:古近系
辫状河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以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为例被引量:20
2018年
根据岩心、测井、粒度分析及岩石薄片等资料,研究早白垩世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差异性,建立研究区卡普沙良群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相,以及分流河道、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等微相。辫状河三角洲是古隆起斜坡带辫状河直接入湖形成的,发育范围与隆起规模有关;曲流河三角洲是研究区东南部远源曲流河入湖形成的,向湖盆方向推进较远。两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差异明显,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含杂色砾岩,发育各种交错层理,成分成熟度较低;曲流河三角洲发育层理类型多样,成分成熟度较高,形成具"二元结构"和缺"二元结构"两种沉积序列。曲流河三角洲砂体的储集物性优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是研究区后续勘探的重点储集砂体。
夏辉林畅松刘永福李浩吴高奎蒋军张知源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
塔东南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台缘带的迁移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6
2017年
在岩心、薄片以及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地震属性以及古地貌来识别台地边缘带,追踪和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寒武系-中下奥陶统不同期台地边缘相带分布与变迁。台地边缘带发育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屑灰岩、生屑灰岩、鲕粒灰岩与泥晶灰岩等。台缘滩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呈杂乱反射或空白反射特征,礁(丘)滩复合体外部呈丘状外形,内部为显杂乱反射或空白反射。较大的礁(丘)滩复合体快速生长形成地层厚度增大的建隆特征,以及向盆地区沉积厚度急剧减薄形成的陡坡或远端变陡特征是判断台地边缘的证据。应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识别碳酸盐岩岩性和沉积能量的方法,结合有机碳、碳氧同位素等资料,编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探讨海平面变化对不同时期台地边缘相带迁移的控制作用。早寒武世塔东南地区以斜坡-盆地相为主,台缘不发育;中晚寒武世海平面不断下降,台地类型为局限台地,台地边缘相发育且向盆地方向迁移;早奥陶世全球海平面开始上升,蓬莱坝组沉积期台地边缘宽度变窄;鹰山组下段沉积期海平面下降,台地类型变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相带变宽;鹰山组上段沉积期经历了快速的水进,海平面又开始下降,台地边缘相带向盆地内侧进一步加宽;一间房组沉积之后随海平面快速上升,台地被淹没。
贺锋林畅松林畅松刘景彦张字龙闫博张君龙
关键词:海平面碳酸盐岩寒武系奥陶系
古隆起斜坡区不整合三角带对地层圈闭的控制——以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古隆起斜坡区的不整合三角带是形成地层圈闭的重要有利区带。以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为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识别不整合面,计算不整合面剥蚀量,进行沉积体系识别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塔北隆起西部白垩系发育2个角度不整合(TK、TE)及1个平行不整合(TK1bs);白垩系底部发育卡普沙良群、顶部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其中,卡普沙良群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卡普沙良群底部发育的上超不整合三角带是有利圈闭发育的重点部位,向古隆起斜坡区上超尖灭的三角洲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体,与上覆泥岩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巴什基奇克组顶部遭受剥蚀形成的剥蚀不整合三角带也具有良好的地层圈闭条件,遭受剥蚀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可作为优质储层,上覆的古近系膏—泥岩沉积可作为优质盖层。该结果对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李建龙李建龙吴高奎林畅松刘永福刘景彦孙琦李浩
关键词:白垩系地层圈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