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
- 作品数:187 被引量:1,065H指数:15
- 相关作者:顾春晖梁彤周建仪赵继泉靳仓正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围术期护理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对白内障术前205例(205眼)结膜囊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给予患者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干预。结果:本组细菌培养阳性26眼,阳性率为12.68%。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主要细菌构成为革兰阳性球菌25例(96.15%),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18例(69.23%),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为洋葱假单胞菌。本组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 张小娟牛梅民杨怡黄怀洁谢月书
- 关键词:白内障结膜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
- 某地区尘肺病的灰色数列模型发病趋势预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灰色数列模型GM(1,1)在预测尘肺病发病趋势的应用,并评估其精度等级.方法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用灰色理论预测方法对某地区2009至2013年尘肺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建立灰色数列模型GM(1,1),对该地区2014至2016年尘肺病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利用某地区2009至2013年职业人群新发尘肺病(各年依次为40、65、86、39、40例)的数据建立灰色数列GM(1,1)模型:y,=1 396.89e0A2(1-1),α=-0.12,μ=147.2.预测2009至2013年尘肺发病例数为40、67、91、41、50例.后验差C值为0.15、小误差概率P值为1,预测精度等级为很好,符合模型的预测要求.据此模型预测该地区职业人群2014至2016年将分别有尘肺病病例51、47、43例,该地区尘肺病发病上升趋势明显.结论 GM(1,1)模型可用于近期尘肺病发病趋势预测.
- 谭强顾春晖郭垚吴健聪陈松根刘移民
- 关键词:尘肺灰色数列模型
- 超声早期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早期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高频超声随机检查75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无症状组)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050个关节)。声像图中出现以下征象之一为超声检查阳性: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晶体沉积、痛风石、骨侵蚀、滑膜内出现血流信号。结果无症状组关节病变的超声检出率为16.00%(12/75),远高于对照组(0)。无症状组有14个病变关节(14/450),均位于第一跖趾关节。病变关节的超声表现:滑膜增厚8个,关节腔积液3个,晶体沉积5个,骨侵蚀6个;20~60岁不同年龄段无症状高酸尿血症患者均可能出现关节病变。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已出现关节病变。高频超声能早期诊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病变,可作为常规影像学筛查手段,应以第一跖趾关节作为检查的重点。
- 何秀珍王月香梁峭嵘黄春燕李少君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关节炎超声检查
- 微滴单细胞培养技术应用于白色念珠菌培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为提高白念菌感染的检出率及建立微滴单细胞培养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分别接种在4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将临床标本加入到含青霉素和链霉素(双抗)的培养基中进行微滴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生长最快。临床样本在含双抗的培养基的生长速度6 h后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样本经过18 h的微滴单细胞培养和液态培养,细胞数量大于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样品在含双抗的营养肉汤培养基微滴单细胞培养18 h后再进行检测能够提高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出率。
- 余一海陈耀石星亮麦惠简谭有将蔡乃增戴尽波陈静梁惠尧
-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单细胞培养
- 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的MSCT影像表现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Congenital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CIPSVS)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的表现、诊断价值及临床特征。方法:搜集我院6例CIPSVS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MSCTA的表现和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灶中,ParkⅡ型有3例,ParkⅢ型有2例,还有1例属于静脉导管未闭。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肝静脉-门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是诊断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的重要检查方法。
- 潘小舟彭沦罗东欧卫谦
- 关键词:先天性肝脏
- 实施早产儿袋鼠式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经阴道分娩出生的100例早产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袋鼠式护理模式,分别观察两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体重恢复和经口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率、体格发育指标、平均住院日等。结果研究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经口喂养、喂养不耐受率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早产儿身长、头围和体重中明显比对照组平稳,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早产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为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其疗效显著,不仅能使早产儿的生理指标处于稳定性,还能有效缩短住院日,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张莉郑静屏陈庆桃梁月华
- 关键词: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护理模式
- MSCTA诊断左性腺静脉变异的价值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左性腺静脉(LGV)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顺序选择行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患者300例,在工作站上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对LGV进行重建。结果300例中LGV总共显示271例,显影率为90.33%(271/300),在LGV显影的271例患者中共发现变异29例,发生率10.70%(29/271)。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LGV变异全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应和梁景章谭婉嫦靳仓正李春芳陆巧葱徐刚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髋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及炎性因子IL-6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髋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全髋置换手术患者7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被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外周神经阻滞组。分别在术前24h(T0)、术后24h(T1)、术后1周(T2)、术后1个月(T3)、术后3个月(T4)及术后半年(T5)通过MMSE评分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于T0、T1和T2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因子表达水平。观察两组术后躁动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全麻组相比,外周神经阻滞组术后24h(T1)、术后1周(T2)时段IL-6明显降低,同时期MMSE评分则显著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麻组有4例患者在术后24h(T1)、术后1周(T2)时发生了PND,其中有2例在术后1个月(T3)、3个月(T4)时仍存在PND,而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无PND的发生。与全麻组相比,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及眩晕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髋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不同,外周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的发生。
- 吴先平杨艳萍陈宪伍燕芳江映
- 关键词:炎性因子麻醉方式
- 上臂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隧道技术应用于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留置PICC病人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建立皮下隧道方式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穿刺技术置管。比较两组病人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24 h内渗血量、PICC管脱出、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置管过程的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脱管、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置管后24 h内渗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简单、易学,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降低术后渗血程度。
- 杨婉仪陈少敏黄艳芬钟燕清
- 关键词:上臂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 温针灸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骨密度及BGP、IL-6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的疗效,探讨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每组28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骨密度(BMD)及BGP、IL-6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L-6及BG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针药组较药物组降低更明显(P<0.05);针药组治疗后BM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药物组治疗后BMD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BGP、IL-6的血清含量,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针药组不但止痛效果明显,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加重,避免二次骨折有积极的作用。
- 王刚龙翔宇刘恋君刘华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压缩性温针疗法骨密度BGPIL-6针药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