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594)
-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琦王炎范忠泽胡送娇殷佩浩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中药纳米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从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及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个方面对中药纳米靶向制剂在肝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重点介绍了中药纳米粒靶向治疗肝细胞癌的机制和方法,并对中药纳米肝靶向给药系统的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肝细胞癌(HCC)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由于药物对肿瘤的选择性差,吸收率低和多药耐药的出现,肝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在治疗肝癌中具有特殊优势,纳米中药兼具中药与纳米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肝癌的治疗中展现了丰富的应用前景,已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研究中的热点。
- 宋大迁王炎李琦
- 关键词:中药纳米粒靶向治疗肝细胞癌
- 压力应激动物模型在肿瘤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就各类压力应激荷瘤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综述,对其特点进行评述,并分析了压力应激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2013),以"stress,animal model,tumor"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2000~2013)、重庆维普数据库(2000~2013)、万方数据库(2000~2013)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以"应激,动物模型,肿瘤"为检索词。文章所述内容需与应激动物模型的建立、应用、评价,及压力应激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密切相关,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共收集596篇关于应激动物模型的文献,中文156篇,英文440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的研究,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论压力应激与肿瘤研究领域为进一步从抗焦虑、抑郁等角度筛选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 王炎李琦
- 关键词:应激动物肿瘤
- 去甲斑蝥素诱导人鼻咽癌细胞CNE1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检测去甲斑蝥素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增殖、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NCTD治疗鼻咽癌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常规培养CNE1细胞用于实验,经NCTD作用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观察鼻咽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结果 NCTD对鼻咽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TD可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NCTD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将鼻咽癌细胞阻滞在G2期。结论 NCTD对体外培养的CNE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 孙健王炎王国娟李琦
-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鼻咽癌凋亡
- 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考察单因素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包括TSⅡA载药纳米粒中的药物浓度、乳化剂浓度、有机相/外水相、超声时间和强度等的改变;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TS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结果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优选工艺参数为:药物浓度1mg/mL,载体材料浓度20mg/mL,有机相/外水相为1∶10,超声强度和时间分别为200W,20×5s。结论此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切实可行。所制备的TNP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为丹参酮Ⅱ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 王炎宋大迁王青冯媛媛许玲范忠泽李琦
- 关键词:载药纳米粒RGD肿瘤靶向
- 丹参酮Ⅱ_A对裸鼠人肠癌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SⅡA)对裸鼠人肠癌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肠癌HCT-116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DMSO组)、TSⅡA低、中、高剂量组(0.5,1,2 mg.kg-1.d-1)和5氟脲嘧啶组(50 mg.kg-1.2 d),连续给药21 d后处死裸鼠,取出瘤体,测量瘤体大小及质量,计算肿瘤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瘤体的微血管密度(MVD);ELISA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瘤体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TSⅡA低、中、高剂量组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25.6%,46.7%,59.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MSO组、TSⅡA低、中、高裸鼠瘤体MVD计数分别为(60.8±7.0),(47.5±6.7),(31.3±4.2),(20.5±4.1)个,各组与DMSO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ELISA结果显示,TSⅡA低、中、高剂量组裸鼠血清VEGF表达量分别是DMSO组的0.94,0.84,0.73倍,差异显著(P<0.01)。TSⅡA各组瘤体中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在细胞总蛋白和核蛋白中均显著降低,并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效应。结论:TSⅡA能够抑制裸鼠人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微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有关。
- 王炎刘宣周利红朱惠蓉范忠泽李琦
- 关键词:结肠癌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RGD修饰的载蟾毒灵多级靶向纳米粒在裸鼠人肝癌移植瘤中的靶向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RGD修饰的载蟾毒灵多级靶向纳米粒对荷LM3肝癌裸鼠的靶向性,为蟾毒灵纳米粒的肝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两组荷LM3肝癌裸鼠分别注射Dir-bufalin-mPEG-PLGA-PLL和Dir-bufalin-mPEG-PLGA-PLL-cRGD纳米粒,于药物注射后3、19h后采用活体成像系统测定裸鼠活体的荧光强度。结果注射纳米粒3、19h后,与Dir-bufalin-mPEG-PLGA-PLL纳米粒相比,注射Dir-bufalin-mPEG-PLGA-PLL-cRGD纳米粒的荷瘤裸鼠肝脏肿瘤部位显示出较高的荧光强度。结论 RGD修饰的载蟾毒灵多级靶向纳米粒具有更有效的瘤体靶向性,可能为临床抗肝癌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 梁波王炎邱艳艳胡送娇刘培峰段友容彭文殷佩浩仇明李琦
- 关键词:蟾毒灵纳米粒肝癌靶向性
- 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纳米粒;测定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并检测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结果课题组制备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0nm,Zeta电位为4.3mV,包封率(94.12±5.20)%,载药量(2.05±0.12)%。与游离的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释放速度明显减慢,在120h累积释放量为72.59%。结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与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制备成纳米制剂后,多级靶向载药纳米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将药物逐步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
- 王炎宋大迁王青范忠泽李琦
- 关键词:载药纳米粒RGD缓释
- 丹参酮Ⅱ_A聚乳酸载药纳米粒体内药物分布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建立测定兔体内丹参酮ⅡA的HPLC方法,并考察丹参酮ⅡA聚乳酸载药纳米粒(TS-PLA-NP)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兔耳缘静脉注射TS-PLA-NP和丹参酮ⅡA溶液,在设定时间点从颈静脉取血制样,以吉非罗齐为内标,采用HPLC-MS法测定丹参酮ⅡA在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组织分布,药动学参数采用DAS2.0进行统计。结果:吉非罗齐和丹参酮ⅡA在该条件下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5、14.5 min。TS-PLA-NP在家兔体内的t1/2由丹参酮ⅡA的2.573 h延长到4.117 h;MRT0~∞由2.585 h延长到6.033 h,峰浓度由0.21 mg/L减少到0.134 mg/L。静脉给药后2 h,丹参酮ⅡA纳米药物组肝脏和肿瘤中的浓度均高于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以纳米的剂型给药后2 h,肝脏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了5倍以上,肿瘤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了近9倍;心、肾、脾、肺等组织中药物浓度均明显降低;血液中浓度下降了近10倍。结论:丹参酮ⅡA聚乳酸载药纳米粒在兔体内具有良好的缓释和肝靶向特征。
- 王炎冯年平南忆蕾周利红陈红宇范忠泽李琦
- 关键词:聚乳酸纳米粒HPLC-MS内标法药动学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判断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大肠癌的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后复发转移是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由于肿瘤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肿瘤标志物的浓度随肿瘤的发展而变化,而且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为某一类型大肠癌所特有,因此单项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较佳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可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具有单项检测不具有的优势。采用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 胡送娇殷佩浩李琦
- 关键词:大肠肿瘤肿瘤转移肿瘤标志物
- RGD修饰的载蟾毒灵纳米粒在裸鼠人大肠癌模型中的靶向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bufalin-mPEG-PLGA-PLL-cRGD体内药物靶向分布规律,为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方法。方法建立荷C26结肠癌裸鼠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Dir-bufalin-mPEG-PLGA-PLL纳米组和Dir-bufalin-mPEG-PLGA-PLL-cRGD纳米组,经尾静脉给药。药物注射后3、19h后采用活体成像系统测定裸鼠活体的荧光强度。结果注射纳米粒3、19h后,与Dir-bufalin-mPEG-PLGA-PLL纳米粒相比,注Dir-bufalin-mPEG-PLGA-PLL-cRGD纳米粒的荷瘤裸鼠肿瘤部位显示出较高的荧光强度。结论 Dir-bufalin-mPEG-PLGA-PLL-cRGD纳米粒能更有效地靶向大肠癌。本实验制备的载药纳米粒的体内荧光活体成像实验数据表明,该纳米粒有助于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
- 胡送娇王炎邱艳艳梁波刘培峰段友容彭文殷佩浩仇明李琦
- 关键词:蟾毒灵大肠肿瘤肿瘤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