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22)

作品数:17 被引量:1,553H指数:11
相关作者:张军刘晓峰谢露露罗长远范子英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财政
  • 3篇收入差距
  • 3篇工资
  • 2篇议价
  • 2篇政府
  • 2篇经济增长
  • 2篇财政政策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地方政府规模
  • 1篇地理特征
  • 1篇新经济
  • 1篇行业收入差距
  • 1篇要素配置效率
  • 1篇业绩
  • 1篇议价能力
  • 1篇有效汇率
  • 1篇有效汇率变动
  • 1篇预算软约束
  • 1篇政府规模
  • 1篇政府竞争

机构

  • 17篇复旦大学
  • 2篇浙江财经学院
  • 1篇常州工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1篇张军
  • 3篇谢露露
  • 3篇刘晓峰
  • 2篇罗长远
  • 2篇唐东波
  • 2篇方红生
  • 2篇范子英
  • 1篇陈钊
  • 1篇徐伟
  • 1篇陈诗一
  • 1篇李璐
  • 1篇詹宇波
  • 1篇汤毛虎
  • 1篇孙永智

传媒

  • 4篇管理世界
  • 2篇世界经济
  • 2篇经济研究
  • 2篇世界经济文汇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统计研究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西部论坛

年份

  • 4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汇率变动会影响到进出口产品(包括中间投入品)的价格,改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生产规模,进而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两种效应。使用1998—2007年的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计量方法,并将实际有效汇率对就业的冲击分解为破坏效应和创造效应,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就业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对于出口企业,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效应同时存在,且影响系数大致相当,其总体就业情况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劳动力需求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冲击,加重就业压力。因此,当前人民币不宜大幅过快升值。
汤毛虎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升值就业创造
中国改革以来行业收入差距变迁——模式、成因与展望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改革以来行业收入相对排名变化的剧烈程度。通过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的对比,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90年代中期左右的企业改革先后引发了中国行业平均工资排序的剧烈变化。一些具有垄断特征的行业的平均工资,或始终维持较高水平,或在改革中不断跃升。然而,在进入2000年之后,行业收入差距的模式就陷于僵化,总体而言,垄断行业高工资这一基本格局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意味着,如果缺少有力可行的反垄断政策,未来控制行业收入差距的前景就不容乐观。
陈钊孙永智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垄断行业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从工资差异到趋同:外溢的视角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集中回顾了工资外溢领域的相关文献。这一领域的理论主要从工资的同步决定和工资先后决定两个方向展开,前者以工会垄断模型为线索,后者重点研究工资决定的领导者-追随者模型。而实证研究主要讨论工资外溢的发生机制,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行业之间、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之间以及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主要结论如下:不同层面都存在工资外溢,而且工资外溢主要通过在相似的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以及出于制度或心理上的"公平"考虑而产生的嫉妒效应发生。文章联系中国已有的工资相互关联如工资攀比和趋同等以及长期存在的行业间工资差距持续扩大等现象,提出研究中国工资外溢的初步思路。
谢露露
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被引量:8
2011年
本文利用1985、1995和2004年三个观测年份的三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邻近行业工资之间的互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经验研究。本文发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劳动力流动性的加强,虽然工业行业工资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均有变化,但邻近行业之间的工资互动现象始终存在。在1985和1995年两个年份,各行业与邻近行业国有企业的"工资攀比"这一直接示范效应可能是形成工资互动的重要原因;但到了2004年,相邻行业之间的间接互动带来的影响则更为重要。进一步研究发现,流动性小的重工业更容易发生"工资攀比"现象。
谢露露张军刘晓峰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粘纸效应: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一种解释被引量:143
2010年
自分税制以来中央对地方进行了巨额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地区性发展战略,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内陆地区。我们发现这种转移支付会产生非常强的粘纸效应(Flypaper Effect),即转移支付相对于本地的财政收入而言,会使得地方政府规模出现更严重的膨胀。本文的结论表明,每一个单位的转移支付会使得政府支出水平上升0.6—1.3个单位,而相同的GDP或者居民收入增长的效应仅为0.1—0.2;同样,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每增加1万元,会使得每万人的机关人数增加62人,而本地财政收入相同增幅所带来的效应仅为0.037人。因而本文认为,要缓解政府支出规模增长过快,特别是防止内陆地区未来出现更严重"吃饭财政"困境,则需要赋予内陆地区更多的减税空间。
范子英张军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规模减税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被引量:310
2009年
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在持续的结构改革中经历了强劲的增长和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估算了工业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发现1992年后,TFP增长超过了要素投入增长,但是TFP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在2001年后出现了下降。进一步对TFP增长分解后发现,由工业结构改革引致的行业间要素重置显然对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乃至工业增长起到了实际推动作用,即结构红利是显著存在的,而2001年后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也成为同期TFP增长贡献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国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工业行业的结构调整主导了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的总体走势,并造成了不同行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显著差异。
张军陈诗一Gary H. Jefferson
关键词:要素配置效率结构红利生产率变化
中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化与收入分配的Kuznets进程:理论与经验被引量:15
2011年
借由Theil指数二阶嵌套分解法所生发出来的收入分配Kuznets进程这一视角,本文发现中国30年改革历程中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就业比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经济增长亦是导致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的主要原因。Theil指数二阶嵌套分解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各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显著地大于各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在各地区内部收入差距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沿海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均最大。因此本文认为,打破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和坚持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于平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唐东波张军
关键词:城市化收入差距
中国服务业的新经济地理特征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本文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潜能较高的城市的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平均来看,城市市场潜能提高1%,其服务业集聚程度提高0.2%左右。并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其他城市特征及行业差异对服务业分布的影响。
张军刘晓峰谢露露
关键词:服务业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10
2009年
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以正相关性同时变化,均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基于产业数据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进行分解,可以发现:相对于1993年,1996年劳动收入占比上升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提高造成的;相对于1996年,2003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主要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关;2004年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一年劳动收入占比剧烈下降主要源于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第二、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大幅减少。劳动收入占比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异在逐渐缩小,这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也密切相关。
罗长远张军
中国财政政策非线性稳定效应:理论和证据被引量:39
2010年
本文考察了中国财政政策的非线性稳定效应并对其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检验。基于现有文献和中国的现实,本文创造性地识别了可能会导致中国财政政策非线性或非凯恩斯效应的历史时期。接着本文构造了1978~2004年度和1998~2004年度两个面板数据集,前者很好地完成了对生成财政政策非线性或非凯恩斯效应的预期机制的检验并发现了非凯恩斯效应的证据;后者部分证实了劳动市场观点的假说,但并不能排除预期观点在生成非凯恩斯效应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应付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政策建议。
方红生张军
关键词:经济衰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