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7KJA21022)

作品数:9 被引量:98H指数:5
相关作者:郭文善封超年李春燕朱新开彭永欣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5篇弱筋小麦
  • 5篇籽粒
  • 3篇淀粉
  • 3篇磷肥
  • 2篇籽粒淀粉
  • 2篇小麦籽粒
  • 2篇基因
  • 2篇基因表达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特点
  • 1篇氮代谢
  • 1篇氮素
  • 1篇氮素运筹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淀粉合成
  • 1篇淀粉合成酶
  • 1篇淀粉粒
  • 1篇冻害

机构

  • 10篇扬州大学
  • 3篇江苏省作物栽...

作者

  • 10篇封超年
  • 10篇郭文善
  • 7篇朱新开
  • 7篇李春燕
  • 6篇彭永欣
  • 3篇蒋小忠
  • 2篇郭静
  • 2篇陈静
  • 2篇谭彩霞
  • 2篇张容
  • 1篇王亚雷
  • 1篇刘萍
  • 1篇宋森楠
  • 1篇李东升
  • 1篇范佳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耕作与栽培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组成与其含量差异被引量:19
2007年
采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非糯与糯性等品种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组成(H和He元素除外)和含量的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除含有大量C、O外,皮层富含K、P、se,其次是Cl、Si、S、Mg和Ca等;糊粉层富含P、K和Mg,其次是Si、Se、S、Ca、Cl和Fe等;胚乳层中相应的矿质元素含量比皮层和糊粉层低。不同品种籽粒各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存在遗传性差异。据此认为籽粒磨成粉时应减少糊粉层的损失,以提高面粉的矿质价值。
李春燕封超年王亚雷张容郭文善朱新开彭永欣
关键词:小麦籽粒矿质元素淀粉粒
小麦阶段性冻害的生理机制及预防途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0年
为系统了解小麦抗寒性研究现状,从遗传、生理、栽培、遥感等方面对小麦阶段性冻害发生的生理机制及预防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小麦抗寒性受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低温锻炼激发这些基因,诱导冻蛋白或冷激蛋白的合成和功能表达;低温补偿系统、植株营养以及水分代谢的失衡是小麦冻害发生的主要生理原因;通过品种选择、适当晚播、提高播种质量、合理施肥、生物化学调控可提高小麦抗寒性,减少冻害发生和危害;利用遥感监测可对小麦冻害做出快速有效的评估。
李春燕李东升宋森楠范佳朱新开封超年郭文善
关键词:小麦冻害生理遥感监测
磷肥种类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6.37mg/kg)上研究不同磷肥种类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种类磷肥均能提高籽粒产量;不同磷肥品种间以复合肥增产效果最高,过磷酸钙最低;不同磷肥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GB/T17893-1999)。不同磷肥对弱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以施用复合肥对弱筋小麦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效果最佳。
蒋小忠封超年郭文善
关键词:磷肥小麦
磷肥种类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4个弱筋小麦品种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为6.37 mg/kg)上研究不同磷肥种类(复合肥、磷酸二铵、过磷酸钙)对弱筋小麦物质生产、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种类磷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扩大叶面积指数并延长功能期,提高花后干物质生产和积累量,最终提高籽粒产量;不同磷肥品种间以复合肥增产效果最高,过磷酸钙最低;不同磷肥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低于11.5%,符合国家标准(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由此得出,在缺磷土壤上施用复合肥(含N 16%、P2O516%、K2O 16%)对弱筋小麦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效果最佳。
蒋小忠封超年郭文善
关键词:磷肥弱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
宁麦9号植株碳氮代谢特点及其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测定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研究密度及氮肥运筹对植株碳氮代谢变化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体内含氮率在越冬始期最高,随生育进程推移而逐渐下降,可...
李春燕王祥菊张影郭文善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关键词:小麦碳氮代谢籽粒品质
文献传递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HMW-GS和GMP含量与面筋含量的关系被引量:5
2009年
高分子质量谷蛋白质亚基(HMW-GS)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子,以2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方法研究亚基组成、各位点(Glu-A1、Glu-B1、Glu-D1)亚基积累量、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含量及其与面筋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蛋白小麦品种HMW-GS组成主要以"N、7+8/7+9、2+12"亚基组合为主,高蛋白小麦品种HMW-GS组成则主要以"1、7+8/7+9、5+10"亚基组合为主,中等蛋白小麦品种兼有以上两种类型亚基组合;亚基组成相同的小麦,籽粒GMP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仍有较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HMW-GS亚基总积累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GM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干、湿面筋含量成正相关;GMP含量与干、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小麦品质类型虽与HMW-GS组成有关,但亚基积累强度不同可能是导致籽粒品质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春燕张容封超年郭文善朱新开彭永欣
关键词:小麦谷蛋白大聚合体面筋
氮素运筹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产量、品质和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为了解弱筋小麦植株衰老特性与籽粒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关系,选用弱筋小麦扬麦9号,设置不同的氮肥处理,测定和分析了植株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特性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低氮(180 kg/ha)和高氮(240 kg/ha)在氮肥比例[基肥∶壮蘖肥(5叶期施)∶拔节肥(倒3叶施)∶孕穗肥(倒1.5叶施)]为7∶1∶2∶0时的两处理生产的籽粒品质均符合国标(GB/T 17893-1999)。施氮量180 kg/ha、氮肥比例5∶1∶2∶2处理植株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Rubisco含量、SPAD值、POD和SOD酶活性在品质符合国标的处理中最高,旗叶蔗糖含量高,籽粒转化蔗糖能力强,产量最高;施氮量240 kg/ha、氮肥运筹5∶1∶2∶2处理,虽然有效延缓了植株衰老,产量最高,但籽粒品质不符合国标。说明弱筋小麦扬麦9号后期衰老速率快虽有利于降低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但不利于产量提高;延缓衰老虽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易致品质下降。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扬麦9号采用施氮量180 kg/ha、氮肥运筹5∶1∶2∶2的栽培方式,后期衰老速率适度,有利于品质改善,产量亦较高。
李春燕徐月明郭文善封超年刘萍朱新开彭永欣
关键词:弱筋小麦衰老
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特性与酶基因表达的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以弱筋小麦豫麦50、扬麦15、宁麦9号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间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供试品种籽粒中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量随着灌浆进程呈不断上升趋势,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花后第25天或第30天达最大值。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间变化趋势一致,即花后5~25 d或5~30 d呈上升趋势,之后急剧下降。不同品种间4种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l、GBSSI-D、SSSIII、SBEI)相对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豫麦50、扬麦15、宁麦9号。相关分析表明, 4种淀粉合成酶活性及相对表达量均与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谭彩霞郭静陈静封超年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
关键词: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荧光定量RT-PCR
施磷量与磷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以扬麦1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磷量和磷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磷量0~108kg/hm2范围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两种磷肥基追比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都相应增加,继续增加施磷量,各项指标有所下降;磷肥基追比以基肥:拔节肥=0.5:0.5处理各项指标都高于基肥:拔节肥=1;0处理。在适宜的施磷量范围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继续增加施磷量,又有所回升,籽粒中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蒋小忠封超年郭文善
关键词:小麦施磷量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以普通小麦品种秦麦11(粒重36.942rag/粒,淀粉含量61.02%)和中优9507(粒重50.636mg/粒,淀粉含量68.36%)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as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SBE)表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花后3d内检测不到其表达,花后4~6d这些基因开始表达。AGPase和SSS在花后12d左右表达量达到高峰,GBSSI和SBE在花后15d左右的表达量最大。自花后18d开始,各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中优9507在表达高峰期(即花后第12、15、18d)的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秦麦1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整个灌浆期间中优9507的四种淀粉合成酶活性高于秦麦11,尤其在灌浆中期差异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AGPase、SSS、SBE基因在花后15d的相对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GBS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GBSS酶活性间相关不显著,暗示AGPase、SSS、SBE基因在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中属于转录水平调控,而GBSSI基因属于转录后调控。
谭彩霞郭静陈静封超年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
关键词:小麦PCR基因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