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D2008000183)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常春平李玄姝陈健彭乾苏振生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旱作大田块风蚀物中有机质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呈正相关。因此,对留茬地和翻耕地块沿盛行风向风沙流结构进行试验观测,分析风蚀物的有机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两类农田风蚀物有机质含量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均遵循线性规律变化,随高度增加,风蚀物中有机质含量增加;留茬地在20 cm高度内各集沙点风蚀物有机质特征值(B)均小于1,20~60 cm高度内大于1;翻耕地在各集沙点高度内B均小于1。因此,在河北坝上地区退耕林灌草地和耕地基本各自集中成片分布的情况下,留茬耕作仍是一种防治旱作大田块农田风蚀沙化的有效耕作措施。
- 陈健彭乾常春平苏振生梁剑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粮食生产变化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采用1949—2007年的中国各省份粮食生产数据,从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变化,并结合世界粮食生产的总体趋势,提出在市场化背景下,应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以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协调。
- 牛艳频肖捷颖常春平
- 关键词:粮食生产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
- 拉萨河下游河谷区风沙灾害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探讨被引量:4
- 2010年
- 通过对拉萨河下游河谷实地调查和IKONOS、QuickBird的影像解译结果,查明了该区沙尘源地具有沿河谷及河谷两侧分布、分布地貌部位多样且呈小面积零星分布的特征,并对城市环境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风沙危害。通过分析表明高原气候条件下脆弱的生态环境、沙源特征和植被条件,以及近年来强烈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风沙灾害的主要原因。从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未来15年内气候变化不利于削弱风沙灾害强度;人类活动尽管对风沙灾害强度的加强作用会逐渐降低,但总体上仍起强化作用,如果不采取人工治理,拉萨河谷风沙灾害就趋于加强的态势。
- 常春平原立峰
- 承德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成因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基于1991-2010年承德地区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将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年、季特征与气候因子(包括降水量、气温、风速以及大风日数)作了详细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增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次。在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风速较大且大风日数较多的年份和月份,沙尘天气较多。风要素是影响沙尘天气的最为直接且最优的相关因子,风速的大小、大风日数的增减直接关系到沙尘天气频数的变化。从整体上看该地区气候因子对沙尘天气的相关性影响从强到弱依次是大风日数、风速、降水量和气温。因此沙尘天气的短期预测要抓住本地的敏感气候因子。
- 李玄姝常春平李云强
- 关键词:沙尘天气气候因子
- 栾城县地下水NO_3^-N污染现状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为了研究栾城县地下水NO3-N的污染情况及分布规律,采用吸光光度法对所采集的栾城县内17个水井地下水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地下水已普遍受到NO3-N的污染。地处排污区洨河流域的地下水NO3-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冶河流域,洨河流域采样点NO3-N平均含量为11.58mg/L,最高值突破63.8mg/L,已经不符合饮用水的健康标准;冶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好,采样点NO3-N平均含量4.7mg/L。在排污区洨河流域,采样点距离洨河越近,其NO3-N含量越高;在距离相同时,地处土壤、岩层疏松,有矿物存在的采样点NO3-N的含量明显增高。由于污水排放和污水灌溉的原因,致使栾城县洨河流域地下水NO3-N污染十分严重。
- 高海楼常春平张芳苗建格
- 关键词:NO3-N地下水污染污水灌溉
- 承德市沙尘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1991-2010年承德市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采用统计学和相关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承德市沙尘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承德市沙尘灾害在时间分布上以2000-2002年出现最为频繁,2005年以后沙尘灾害又呈上升趋势,春季为1a中沙尘灾害出现最为集中的时期;在空间分布上,沙尘灾害发生频率具有从西北向东南沿河谷走向递减的特征。沙尘灾害的产生主要受大风日数的影响,其为关键气象因子,地形要素和地表覆被状况也对沙尘灾害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 李玄姝常春平李云强
- 承德沙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防治措施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地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成因是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子中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承德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大,下垫面的地形以及地表性质也对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只有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植被保护,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才能真正达到防治沙尘灾害的目的。
- 李玄姝常春平李云强
- 关键词:沙尘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