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403)

作品数:9 被引量:13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红年蒋维楣赵鸣苏志珠靳鹤龄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沙尘
  • 2篇沙尘气溶胶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气溶胶
  • 2篇值模拟
  • 1篇形势场
  • 1篇需水
  • 1篇增雨
  • 1篇正压
  • 1篇正压大气
  • 1篇数值解
  • 1篇水分
  • 1篇水资源
  • 1篇能量平衡
  • 1篇农田
  • 1篇排放源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候效应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2篇蒋维楣
  • 2篇赵鸣
  • 2篇刘红年
  • 1篇江勇
  • 1篇李应林
  • 1篇张仁健
  • 1篇王明星
  • 1篇符淙斌
  • 1篇孙良英
  • 1篇曾庆存
  • 1篇丑纪范
  • 1篇董文杰
  • 1篇叶笃正
  • 1篇周荣卫
  • 1篇汪萍
  • 1篇高素华
  • 1篇苏炳凯
  • 1篇戴新刚
  • 1篇靳鹤龄
  • 1篇温刚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4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人工增雨为农田需水服务的信息系统框架被引量:1
2004年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分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现状 ,提出了首选人工增雨为农田补水的思路 ,并初步设计了一个利用人工增雨为农田需水服务的农田需水信息系统框架。
李应林高素华
关键词:人工增雨农田水分水资源
全球二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大气化学成分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2年
建立了一个全球二维纬向平均化学模式,模式包括了从90°S到90°N,从地面到20km高度的大气。模式中应用的流场来自根据加热率计算得到的剩余环流。模式化学部分包括34种大气成分、104个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其中,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分为季节性和非季节性排放源,并将其参数化为时间和纬度的函数再应用到模式中去。按1990年的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的排放水平模拟得到了多种大气组成的分布,模拟结果与观侧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模式考虑了一氧化碳的季节变化,模拟得到的OH自由基分布更为合理。模式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大气微量成分的全球循环过程及其长期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张仁健王明星曾庆存
关键词:排放源甲烷OH自由基数值模拟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正> 1 引言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
文献传递
准地转正压大气小波谱模式及其数值解被引量:2
2004年
基于 β平面通道准地转正压位势涡度方程 ,用wavelet Galerkin方法导出了以周期小波尺度函数为基底的小波谱模式 ,提出了小波格 谱变换算法 ,大大减少了模式非线性项的计算量 ;利用小波基导出了流函数倾向的二维Helmholtz方程的矩阵代数方程 ,求出了周期边界条件下的高精度解 .数值试验表明 ,在热力和地形强迫下小波谱模式可以稳定的长时间积分 ,其数值解与格点差分模式的积分结果相近 ,但解的精度更高、收敛速度更快 .在单纯热力强迫下得到了收敛的稳定解 ,在地形强迫下解呈现约 15d的准周期振荡 ,类似于大气环流的高低指数循环 .
戴新刚汪萍丑纪范
关键词:正压大气数值解
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被引量:61
2001年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 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 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区域. 在总结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指出: 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层具有风成砂-古土壤-黄土沉积序列, 其中在东北地区普遍发育3 ~ 4层古土壤, 浑善达克和毛乌素沙漠南缘普遍发育4 ~ 5层古土壤, 青海湖及共和盆地古土壤也在4层以上, 表明全新世沙漠经历过多次活化扩大和固定缩小过程, 受此影响沙漠-黄土边界带发生多次移动; 而且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具有同步性. 反映全球变化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是沙漠-黄土边界带时空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 全新世后期人类活动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变化产生了强烈影响.
靳鹤龄董光荣苏志珠孙良英
关键词:全新世
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9
2004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沙尘起沙、输送、干沉积和湿沉积过程的气溶胶输送扩散模式 ,并和中尺度气候模式RIEMS相连接研究了 1998年 1月、4月、7月和 1997年 10月的沙尘起沙、输送、干沉积和湿沉积的过程。计算 1998年 1月、4月、7月和 1997年 10月气溶胶浓度及其分布 ,并和这四个月份的平均起沙分布以及北京、郑州和南京的实例沙尘分布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我国起沙多发生在春季 ,同时春季也是我国沙尘强度最大的季节。沙尘在我国西北的沙地和沙漠地区起沙后 ,向我国的东南方向输送 ,在输送过程中沙尘浓度逐渐降低。
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大气输送
南水北调对我国北方局地气候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被引量:13
2002年
从简单的一维气柱能量平衡模式研究在我国北方土壤中增加水份含量后引起的局地气候变化 ,应用气柱中的辐射、降水、水汽和内 ,位能辐合间的平衡 ,可以推导出降水、温度、地表反射率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而地表反射率的变化又与地表水份含量有关 ;而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也可得到降水、温度、地表水份含量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这些关系最终可以得到地表水分变化对降水变化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降水和温度变化与植被复盖度有关 .在我国西北地区 ,当土壤水增加 1/15 ,随植被复盖度的从大到小 ,年降水可增加原年降水量的 1/30~ 1/11,在华北地区 ,当土壤水增加 1/2 0 ,随植被复盖度的从大到小 ,年降水可增加原年降水量的 1/80~ 1/35 .而年平均温度减少约在 0 .1℃的量级 ,在线性理论范围内 ,降水量的增加与温度的降低均与土壤水的增加量成正比 .
赵鸣
关键词:南水北调能量平衡气候变化
用新RIEMS模式研究陆面过程对暴雨的影响被引量:14
2003年
 对MM5模式中的MYE,MRF以及新引进的NB方案(E ε 1边界层参数化)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耦合了陆面过程模式BATS,形成新的RIEMS模式.用此模式及原MM5模式对2个江淮暴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考察陆面过程对暴雨模拟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加入BATS后模式对形势场和有关气象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加了BATS后,模式在降水场,形势场,低空急流等方面均优于原MM5模式,表明陆面过程短期天气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赵鸣江勇汤剑平苏炳凯
关键词:陆面过程暴雨形势场气象场降水场
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双向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双向耦合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东亚气候植被敏感区的变化研究.这一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由于单向耦合带来的模式不确定性和系统误差,能够更好地刻画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双向反馈过程及其变化.本模式对东亚气候-植被在两倍CO_2条件下的变化研究表明,华北和西北地区内陆的气候将变得温暖干燥,江淮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将更为温暖湿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北方地区最为剧烈,其对气候的反馈也最为明显,表明该地区是气候-植被变化的敏感区域.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华北地区自然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其对气候的同步反馈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自北向南植被-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反映在植被和气候的相互反馈和影响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减弱.
陈明D. Pollard
关键词:气候
沙尘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的气候效应的初步模拟研究被引量:21
2004年
建立了一个包含地表起尘机制的尘粒表面非均相化学模式 ,并与区域气候———大气化学模式系统连接 .研究了沙尘气溶胶表面的非均相过程对大气中一些重要微量成分浓度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气候效应 .结果表明 ,非均相过程使得二氧化硫和臭氧的浓度降低 ,硫酸盐浓度增加 ,年平均硫酸盐积分浓度增加 2 6mg m2 ;在部分地区非均相过程使二氧化氮浓度降低 ,而在另外一些地区 ,则使二氧化氮浓度增加 .1 ,4 ,7,1 0月四个月硫酸盐浓度增加造成的辐射强迫最大值分别为 - 0 .2 4 ,- 1 .0 ,- 2 .0 ,- 0 .6W m2 ,全区域年平均辐射强迫为 - 0 .0 33W m2 .四个月最大降温分别可达 0 .1 6 ,0 .35 ,0 .5 ,0 .4 8K ,年平均降温 0 .0 2 1K .
刘红年蒋维楣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气候模式气候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