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JY131)
- 作品数:69 被引量:674H指数:13
- 相关作者:孙根年冯庆朱海艳张毓谭志喜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晋中学院榆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中美入境旅游,谁的市场更大——基于多样性、重要性、旅游偏好及市场吨位的比较被引量:18
- 2015年
- 本文构建一种新的市场分析模型,从目的地和客源地相结合的视角来分析一国入境旅游市场大小。目的地视角选取了市场占有率、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多样性3个指标,客源地视角选取了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和旅游吨位指数3个指标。以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为案例,以国际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选取前40位入境客源国为样本,分析了两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大小。为此,本文构建了"市场重要度-旅游偏好"二维组合矩阵,将各客源国划分为4种类型,对中美两国入境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比较,并使用Arc GIS软件,结合市场占有率和旅游偏好2个指标,对中美两国各入境客源国的空间分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位于亚洲,邻国众多,入境旅游市场更为多样;而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为邻,入境旅游市场集中度高。从国际前20位出境旅游大国来看,各国对出境美国旅游偏好更强,美国的入境旅游吨位指数是中国的2.6倍,旅游市场竞争力强于中国。
- 孙根年周功梅李红
- 关键词:入境旅游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国内旅游需求相关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系统收集有关数据,揭示CPI与国内旅游需求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①CPI与国内游客、旅游花费、人均旅游花费的环比增长率呈反相关关系,与城镇及农村国内客流量、人均花费及总花费均呈反比关系;②与城镇相比,CPI对农村客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农村游客人均花费的影响相对较大;③在CPI上升时,农村居民可能减少每次出游的花费从而保证旅游次数,城镇居民则可能减少出游次数从而保证旅游质量;④CPI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大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客流量和旅游总花费的影响大于CPI,在CPI与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客流量和旅游总花费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 马丽君
- 关键词:CPI旅游需求国内旅游
- 高分辨率对湖南凤凰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湖南凤凰2009—2011年逐旬气象统计数据,高分辨率对湖南凤凰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OLS方法分析了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入境客流量年内变化主要受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客流量旬指数的气候弹性系数为0.58%;国内客流量年内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人们工作及休闲制度的影响,客流量旬指数的气候弹性系数为0.34%。本研究为丰富旅游气候研究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项目开发和景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张铁生孙根年
- 关键词:气候舒适度高分辨率
- 旅游地客流量峰林结构及成因探析——湖南凤凰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的比较被引量:14
- 2014年
- 本文以相对平稳的2011年湖南凤凰每日客流量统计数据为依据,高分辨率分析客流量峰林结构规律及成因,以及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客流量峰林结构的差异。研究发现,国内客流量年内变化在周、月和季节等时间尺度上均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入境客流量在周时间尺度上无规律可循,仅在月和季节时间尺度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入境客流量峰林结构主要受天气、气候舒适度的影响,而国内客流量峰林结构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还与人们的工作及休闲制度密切相关。
- 张铁生孙根年
- 关键词:高分辨率
- 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区国内旅游成长及增长惯性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系统搜集1995年-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GDP等数据序列,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成长历程,借鉴物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的惯性模型,提出旅游惯性概念,构建旅游惯性指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全域旅游成长分析,经过测算,不同典型年份旅游危机周期效应不同,旅游发展惯性强度也不同;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惯性强度在2003年以及2008年大致同步,规律明显;3)旅游惯性不同反应本区的不同抗危机能力,依据本区旅游成长分析与惯性测定,可评估本区可能产生旅游危机以及划定惯性级别,构建本底趋势模型进行趋势判定。文中采用定量指标体系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惯性强度,以期能够在理论上深化本区旅游研究,实践上为本区旅游发展以及旅游危机管理提供参考,为旅游危机操控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 张毓孙根年苏建军
- 关键词:国内旅游旅游危机
- 我国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镇旅游发展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收集1997—2007年相关数据资料,在提出相关假设的基础上,逐步剥离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测定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镇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①0~14岁和25~44岁人口在城镇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45~64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在城镇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②25~44岁及45~64岁人口是城镇旅游消费的主力,人均旅游花费、出游率和出游量较高,旅游花费贡献率和出游量贡献率较大;③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镇旅游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所有促进城镇旅游发展的因素中,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与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同时变化对城镇旅游花费增长的总影响在33%~42%,对城镇出游量增长的总影响在27%~50%,但对出游量增长的影响有减弱的趋势;④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镇旅游发展的影响较小,在所有影响城镇旅游发展的因素中,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镇旅游花费的影响在1.2%以下,对城镇出游量的影响在3.2%以下,构建相关模型,揭示各年龄阶段人口变化对城镇旅游发展的边际贡献。
- 马丽君何镜如王哲
- 关键词:城镇人口年龄结构旅游发展出游率
- 国内旅游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国庆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西向迁移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以2005—2017年国庆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客流量数据为依据,通过四分位空间分级、集中性与差异性指数比较及重心转移轨迹测量,分析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的空间结构变化,探讨国内旅游能否率先突破“胡焕庸线”以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结果表明: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呈现“胡焕庸线”的分布特征,历年来两者发展规模均有所提升并呈现向西扩展趋势;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地区差异趋于扁平化,其中后者扁平化趋势更为显著,但“胡焕庸线”两侧的累加市场占比差距依旧较大;黄金周与全年国内旅游重心具有向西南推进趋势,且全年比黄金周推进的幅度更大;结合人口、经济分布及两者权衡,本文设定了国内旅游突破“胡焕庸线”的3个标准,依据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2016年国内旅游已跨越了经济界线4%,预计到2020年、2021年有可能突破人口-经济权衡界线5%,2023年、2024年突破人口界线6%。
- 金红燕孙根年
- 关键词:国内旅游国庆黄金周
- 中国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时空测度——基于市场占比和增长贡献度的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提出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概念,系统搜集近20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客流量、旅游支出以及2012—2016年中国出境世界130个国家旅游数据,以市场占比、增长贡献度为指标,测定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20年来,中国出境旅游的世界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不断提高,2010年后超越传统出境旅游强国,位居世界第一;目的地国家中,中国游客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市场占比在10%以上,增长贡献度在20%以上,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韩和东盟10国的影响力最大,对美国及欧洲、非洲部分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西欧、南欧、南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影响力一般。
- 李中建孙根年
- 关键词:出境旅游增长贡献度
- 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被引量:61
- 2013年
-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国内旅游的二元结构,城市居民收入高、国内出游率高、人均旅游花费高,是国内旅游发展一个结构性驱动力。以1994—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07年30个省区截面数据,分析了城市化对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2—2011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呈现阶段性增长,以1992年和2004年为界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化率与国内出游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呈线性关系。依据回归方程预测,2020年城市化率60%时,国内出游率将达到298%,居民人均旅游花费达到1 957元;依据2006—2007年全国30个省区截面数据,各省区城市化率与国内出游率呈直线关系,据此将我国30个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高城市化—高出游率,高城市化—低出游率,低城市化-高出游率,低城市化—低出游率。研究可为分析各地区城市化与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据。
- 杨亚丽孙根年
- 关键词:城市化国内旅游城乡二元结构
- 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与旅游发展关系及演变——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15
- 2016年
- 在梳理"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三元关系基础上,提出"行政级别—城市规模—旅游发展"关系假设模型、数理等级分布模型以及"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模型,将城市综合规模与旅游成长水平划分成Ⅰ-Ⅳ种基本象限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行政级别关系城市入境旅游为例,系统搜集1994—2014年统计数据,结合理论模型与测量模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结构中,行政级别越高,城市规模指数与响应系数越大,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城市行政级别背景下,城市综合规模与旅游水平梯度等级结构明显,本区省会及以上城市受政府倾向度会加速偏转;3"城市规模—旅游成长"二维演进过程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分布在Ⅰ类象限区,地级市及以下城市一般分布在Ⅲ类象限区;4城市分布的四类基本象限,伴随时间因素,存在转换与演变关系。
- 张毓孙根年
- 关键词:旅游行政级别旅游发展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