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60075)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桥川赖永榕章忠明刘练金周贻振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细胞
  • 5篇造血
  • 5篇造血干
  • 5篇造血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粒细胞
  • 3篇血流感染
  • 3篇血液
  • 3篇血液病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基因
  • 3篇干细胞移植
  • 3篇病患
  • 2篇性疾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血管生成素
  • 2篇血液病患者
  • 2篇异基因
  • 2篇异基因外周血

机构

  • 1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李桥川
  • 6篇赖永榕
  • 4篇刘练金
  • 4篇章忠明
  • 2篇罗琳
  • 2篇周贻振
  • 2篇李天寿
  • 1篇彭志刚
  • 1篇李斯丹
  • 1篇邱录贵
  • 1篇周吉成
  • 1篇段相会
  • 1篇苏丽华
  • 1篇杨鹏程

传媒

  • 5篇广西医学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质衍生因子-1对脐带血CD34^+细胞增殖及归巢相关功能影响的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基质衍生因子-1(SDF-1)对脐带血(UCB)CD34+细胞增殖及归巢相关功能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造血祖细胞培养、结晶紫染色测定、Transwell实验等方法。结果①SDF-1在体外能通过抑制UCB CD34+细胞凋亡增强细胞生存能力;②与其他造血因子协同SDF-1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粒系祖细胞增殖;③SDF-1能提高CD34+细胞的黏附能力和迁移能力。结论 SDF-1能够应用于UCB CD34+细胞体外培养,增强UCB CD34+细胞的归巢相关功能。
段相会李桥川
关键词:脐带血CD34+细胞体外培养
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血液病粒细胞缺乏合并肠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BLs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产ESBLs组98例、非产ESBLs组94例。总结患者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比较两组血流感染后30 d内病死率,并分析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产ESBLs肠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92例患者中,检出大肠埃希菌114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68株(59.6%);检出克雷伯菌属78株,其中产ESBLs克雷伯菌属30株(38.5%)。产ESBLs肠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较低,分别为5.1%、2.9%、1.0%和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个月内第三代头孢菌素暴露是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产ESBLs肠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产ESBLs肠杆菌血流感染时病死率高。第三代头孢菌素暴露会增加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产ESBLs肠杆菌血流感染的风险,对于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应尽早经验性使用可覆盖产ESBLs肠杆菌的抗菌素治疗。
刘倍材韦杰敏孙起翔石敏娟李桥川
关键词:粒细胞缺乏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血流感染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MDS的方法,然而在移植对象、移植时机和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上仍存在分歧,值得深入研究以提高其疗效。现对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治疗2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改进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李桥川章忠明罗琳刘练金周贻振赖永榕
关键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鞘氨醇1磷酸及其受体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造血干/祖细胞动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鞘氨醇1磷酸(S1P)及其受体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动员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6周清洁级雄性C57BL野生型小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动员3 d组、动员5 d组,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腹部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0μl/d,连续5 d;动员3 d组连续腹部皮下注射G-CSF 3 d;动员5 d组连续腹部皮下注射G-CSF 5 d。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Lin-Sca1±c Kit±(LSK)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外周血S1P水平,RT-PCR检测骨髓S1PR1 mRNA水平。结果 LSK细胞水平动员5 d组>动员3 d组>对照组(P<0.05),说明动员成功。动员3 d组外周血S1P水平明显大于动员5 d组、对照组(P<0.05),但动员5 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S1PR1 mRNA水平动员5 d组>动员3 d组>对照组(P<0.05)。结论在G-CSF诱导的HSPC动员过程中,外周血S1P水平升高以及骨髓S1PR1表达升高,可能有利于G-CSF介导HSPC动员的发生。
聂胤超李桥川赖永榕彭志刚周吉成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鞘氨醇磷酸鞘氨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5例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110_PB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14年2月采用HLA相合allo-PBSCT治疗ALL95例。采用全身照射(TBI)+环磷酰胺(Cy)或白消安+Cy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同胞供者68例,非血缘供者27例。存活受者的中位随访期为57个月(4-148个月)。结果95例受者均造血功能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中位数分别为移植后12d(9-22d)和16d(9-39d)。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累积发生率为19.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累积发生率为43.3%。累积白血病复发率为30.2%,累积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4.0%。5年预期总体存活率(0s)及无自血病复发存活率(DFS)分别为54.3%和51.2%,其中第1次完全缓解(CR-)期接受移植者移植后5年预期OS和DFS分别为65.5%和64.0%。无白血病复发存活时间超过1年的59例受者中,发生eGVHD者的OS和DFS显著低于未发生cGVHD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白血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移植前处于白血病复发后多次CR(CR2)、移植前未缓解(NR)和未采用TBI方案,与移植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是发生Ⅱ~Ⅳ度aGVHD和cGVHD,移植前NR和发生Ⅱ~Ⅳ度aGVHD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CR2期接受移植、NR期接受移植和发生Ⅱ~Ⅳ度aGVHD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o-PBSCT是治疗ALL的有效方法,如有HLA相合供者,Allo-PBSCT可作为成人ALL患者的治疗首选在CR1期进行;预防发生严重aGVHD和cGVHD有可能进一步提高HLA相合allo-PBSCT的疗效。
李桥川章忠明刘练金周贻振赖永榕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患者142例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院内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败血症1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败血症的血液病患者共142例。31.88%的患者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粒细胞减少83.80%,能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占32.48%)83.20%。结论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是导致住院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最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粒细胞减少。
宁小毅李桥川石清清赖永榕
关键词:败血症血液病大肠埃希菌中性粒细胞减少
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临床和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和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8年4月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A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及药敏结果资料。结果:共353例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分离出病原菌3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9株(76.9%),革兰阳性菌87株(23.1%)。革兰阴性菌中前3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8.2%和98.1%,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8.3%和94.4%。主要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初始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调整率为3.8%;初始应用非碳青霉烯类药物调整率为74.3%(P<0.05)。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对304(87.9%)例感染的控制均好。结论:AL患者发生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和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均高,初始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调整率低。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均敏感。
韦杰敏赖小璇章忠明刘练金黄睿苏霞云刘倍材赖永榕李桥川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流感染细菌感染
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促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鉴定。方法化学合成小鼠Ang-1基因经PCR扩增后亚克隆至穿梭质粒,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所得转化子经PCR电泳分析并测序鉴定,携带外源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携带腺病毒大部分基因组的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细胞系HEK 293细胞,反复冻融获取重组腺病毒,终点稀释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所得腺病毒转染293T细胞48 h收集培养上清,通过Western Blot分析Ang-1蛋白的表达。结果 PCR产物电泳分析可见大小约1.5 kbp的特征性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基因序列与Gen Bank提供的Ang-1序列一致,经HEK293细胞包装后腺病毒滴度为1×109pfu/ml,转染293T细胞后培养上清Western Blot分析可见大小58 k D特征性条带,即转染后能分泌正确大小的重组Ang-1蛋白。结论 Ang-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可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Ang-1蛋白对造血干细胞动员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李天寿李桥川苏丽华聂胤超杨鹏程
关键词:促血管生成素-1腺病毒基因重组小鼠
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发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纳入423例血液病患者,均在粒细胞缺乏期出现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按照细菌分离培养时间,将病例及其所检出病原菌分为A组(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与B组(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出451株革兰阴性菌,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6.4%)、铜绿假单胞菌(24.0%)、肺炎克雷伯菌(20.8%)。与A组相比,B组的大肠埃希菌构成比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替加环素敏感性较好(耐药率均<20%),但近6年有耐替加环素菌株出现;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好(耐药率均<10%),而近6年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前6年升高2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加环素敏感性好(耐药率均<10%)。结论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但仍需要结合致病菌流行病学和耐药监测数据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
庄婧韦杰敏刘倍材李桥川
关键词:血液病粒细胞缺乏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药敏
血管生成素1在G-CSF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动员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G-CSF诱导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动员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Ang1)在小鼠骨髓的表达变化及导致其变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动员前及动员后外周血Lin Scal+cKit+(LSK)细胞比例变化,并应用ELISA、免疫组化、RQ-PCR等方法检测G-CSF动员不同时间点小鼠外周血和骨髓标本,观察Ang1、骨钙素(OCN)基因及蛋白水平变化,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标本成骨细胞数量.结果 G-CSF动员5d小鼠外周血LSK细胞比例为(0.61±0.05)%,相对于对照组的(0.04±0.01)%显著增高(P<0.05);稳态小鼠OCN及Ang1 mRNA在骨内膜细胞表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动员后骨内膜细胞OCN及Ang1 mRNA相对表达量对照组(28.64±8.61及2.84±0.95)、G-CSF动员3d组(12.55±7.06及0.93±0.30)及动员5d组(4.75±1.62及0.92±0.22)均下降;动员后骨内膜成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骨髓组织Ang1蛋白表达下降;对照组、动员3d及5d组外周血OCN及Ang1浓度分别为(24.11±3.17)及(2.24±0.52)ng/ml、(9.96±2.16)及(1.21±0.38)ng/ml和(8.43±2.62)及(0.90±0.24)ng/ml,动员3d及5d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G-CSF介导的HSPC动员过程中,骨髓微环境中成骨细胞数量下降、功能减低,进而导致骨髓Ang1表达下降,导致骨髓对HSPC的趋化和黏附能力下降,有利于HSPC动员的发生.
李天寿李桥川李斯丹聂胤超邱录贵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1成骨细胞造血干细胞动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