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

作品数:341 被引量:1,643H指数:19
相关作者:戴文远王义祥叶菁林琳江斌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7篇农业科学
  • 60篇经济管理
  • 3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7篇医药卫生
  • 19篇天文地球
  • 17篇生物学
  • 16篇文化科学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7篇化学工程
  • 7篇理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建筑科学
  • 6篇社会学
  • 6篇历史地理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0篇栽培
  • 14篇生态
  • 13篇影响因素
  • 13篇土壤
  • 12篇农村
  • 9篇性状
  • 9篇土地利用
  • 9篇农业
  • 8篇厌氧
  • 8篇栽培技术
  • 8篇茯苓
  • 8篇高温热浪
  • 7篇失眠
  • 7篇农村居民
  • 7篇污泥
  • 6篇厌氧发酵
  • 5篇厌氧发酵产氢
  • 5篇科技期刊
  • 5篇红曲
  • 4篇曲霉

机构

  • 155篇福建省农业科...
  • 113篇福建师范大学
  • 23篇学研究院
  • 19篇福建省农业科...
  • 14篇福建省淡水水...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 12篇福建省中医药...
  • 9篇福建中医药大...
  • 9篇福建省湿润亚...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教育部
  • 5篇福建省热带作...
  • 4篇福建省水产研...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福建卫生职业...
  • 4篇福建省中医药...
  • 3篇福州大学
  • 3篇福建省精密仪...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福建社会科学...

作者

  • 26篇戴文远
  • 15篇王义祥
  • 13篇叶菁
  • 13篇江斌
  • 13篇林琳
  • 12篇祁新华
  • 12篇刘常青
  • 12篇郑育毅
  • 12篇黄华富
  • 11篇吴胜会
  • 11篇张世忠
  • 11篇陈晟
  • 11篇吴宇芬
  • 11篇姜华伟
  • 10篇林怡
  • 10篇谢红彬
  • 10篇蔡丹凤
  • 9篇李珊珊
  • 9篇吴维坚
  • 9篇杨敏

传媒

  • 19篇福建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农学通报
  • 12篇福建畜牧兽医
  • 11篇安徽农学通报
  • 9篇台湾农业探索
  • 9篇福建热作科技
  • 9篇海南师范大学...
  • 7篇环境工程
  • 6篇福建水产
  • 6篇亚热带资源与...
  • 5篇生态学报
  • 5篇福建轻纺
  • 5篇江西农业学报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长江蔬菜
  • 4篇中国食用菌
  • 4篇福建稻麦科技
  • 4篇高师理科学刊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9篇2023
  • 20篇2022
  • 17篇2021
  • 33篇2020
  • 21篇2019
  • 33篇2018
  • 39篇2017
  • 38篇2016
  • 39篇2015
  • 19篇2014
  • 23篇2013
  • 23篇2012
  • 22篇2011
  • 9篇2010
  • 2篇2009
3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e^(3+)对鳗池中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初始Fe3+摩尔浓度为0、1、10、15、20、25、50、100μmol·L-1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生长曲线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2株藻均存在铁限制,其中缺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限制较为显著,当初始Fe3+浓度为0,1μmol·L-1时,其生长曲线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铜绿微囊藻的μmax出现在25μmol·L-1,小球藻的μmax则出现在20μmol·L-1;当浓度为100μmol·L-1时,2株藻的生长均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此时的生长速度仍高于低Fe3+组。
薛凌展黄种持林泽黄柳婷林学文吴妹英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小球藻FE3+
红麻夏播留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对红麻夏播留种进行较优配套栽培技术筛选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地上部生物产量、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影响单株结子数和去果后干皮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和施肥。综合评价,可获得较高种子产量和麻皮产量的组合是处理2,即:品种为福红991,密度8000株/667m2,苗期667m2施P肥10kg+尿素5kg、旺长期施尿素10kg+K肥2.5kg、开花期施尿素5kg+K肥2.5kg。
曾日秋洪建基杨炎兴
关键词:红麻夏播留种栽培技术
紫苏叶挥发油保健功效概述被引量:5
2018年
紫苏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全草可入药,多以水/醇提物的形式为大众熟知。笔者综述了紫苏挥发油在抗氧化、抑菌抗炎及抑制肿瘤细胞方面的功效,为紫苏叶挥发油在芳香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李珊珊吴维坚郑开斌杨敏
关键词:抗氧化抗炎抗癌
福建地区斑鳜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9(P<0.01)。
胡振禧黄洪贵吴妹英黄柳婷赖铭勇
关键词:斑鳜胚胎发育仔鱼发育
7种红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ISSR分子标记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杂交育种育出3个杂交萍品系MMC3-3、MMC5-1、MMC1-7,采用生物学特性观测和ISSR标记方法对杂交红萍和亲本进行鉴定,验证3个杂交萍品系与亲本的同源性和区别,结果表明,3个杂交红萍与亲本在基因型上已经发生分离,其中MMC3-3较耐热,而MMC5-1、MMC1-7较耐寒。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MMC3-3、MMC1-7和MMC5-1与亲本之间存在差异,且3个品系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杂交后代。经过聚类分析可知,MMC3-3与亲本3001遗传距离较近,MMC1-7与MMC5-1遗传距离较近。
钟珍梅黄勤楼黄毅斌黄秀声陈钟佃冯德庆唐龙飞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ISSR分子标记
玫瑰天竺葵与波旁天竺葵植物学性状及挥发油成分分析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比较漳州地区栽培的玫瑰天竺葵Pelargonium roseum R.Br和波旁天竺葵Pelargonium asperum Bourbon的初花期植物学性状及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五点采样法观测2种天竺葵初花期的植物学性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天竺葵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GC-MS技术进行测定,并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同等栽培条件下,玫瑰天竺葵的株型及叶片较小,整体叶色较深,叶缘浅裂,叶尖无撕裂状,单叶互生;挥发油得率为0.070%,挥发油淡绿色。波旁天竺葵的株型及叶片较大,整体叶色较浅,叶缘深裂,叶尖撕裂状明显,单叶对生;挥发油得率为0.120%,挥发油淡黄绿色。经GC-MS分析得知,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含66种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3.13%,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9.58%,含量较多的成分为香茅醇(9.89%)、牻牛儿醇(5.21%)、甲酸香茅酯(4.85%)、6,9-愈创木二烯(4.76%)及丁香烯(4.20%);波旁天竺葵挥发油含75种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3.08%,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8.56%,含量较多的成分为(-)-β-香茅烯(7.97%)、香茅醇(7.64%)、6,9-愈创木二烯(5.98%)、薄荷酮(5.96%)及牻牛儿醇(5.10%)。结论:玫瑰天竺葵和波旁天竺葵在植物学性状及挥发性成分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为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珊珊郑开斌黄惠明杨敏郑菲艳甘艺莲吴维坚
关键词:植物学性状挥发油成分
气候变化对渔区感知指数、生计策略和生态效应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气候变化已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对渔业资源、渔业生产与渔户生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渔户也通过生计适应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迄今为止,关于渔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生计适应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家庭调查的实证研究更鲜见于报道。选取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典型渔区——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基于158份渔户家庭的有效数据,构建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指数,揭示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指数与生计资本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探究渔户的生计适应策略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渔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2)渔户的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指数与生计资本呈现一定的相关性;(3)渔户主要调整了生计生产方式和多样化收入经营两方面策略;(4)渔户生计适应策略的调整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渔户生计安全、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为当地及其他典型渔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参考。
吴小影刘冠秋齐熙潘丹琳祁新华
关键词:渔户气候变化生计资本生态效应
餐厨垃圾生物炭、炭基肥对种植芥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2年
餐厨垃圾的炭化、肥料化利用是解决餐厨垃圾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有关餐厨垃圾生物炭、炭基肥等肥效以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还缺乏研究。餐厨垃圾生物炭分别与复合肥和农业废弃物制备炭基复混肥和炭基有机肥。利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等氮量输入下餐厨垃圾生物炭制肥对种植芥菜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与不施肥处理(对照组)相比,炭基有机肥处理仅降低菜园土壤pH 0.14~0.17。与化肥、有机肥和餐厨生物炭处理相比,炭基复混肥和炭基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2.34%、36.73%、27.61%和18.67%、33.74%、24.20%,大幅增加菜园土壤盐分离子的总量。与化肥、餐厨生物炭和炭基复混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和炭基有机肥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增加幅度分别达到25.33%、22.07%、23.05%和14.87%、11.15%、12.28%。炭基复混肥和炭基有机肥处理较餐厨生物炭处理可溶性总氮增加了16.39%和7.63%。炭基有机肥处理可提高菜园土壤电导率、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总氮的含量,并且不加剧菜园土壤的酸化。Proteobacteri、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Bacteroidetes为门水平上的优势菌,Sphingomonas、Lysobacter、Arthrobacter、Gemmatimonadaceae、Gaiella、Massilia、Roseiflexaceae和Xanthobacteraceae为属水平上可识别的优势菌,并且Arthrobacter、Gaiella和Roseiflexaceae的丰度在不施肥、化肥、有机肥、餐厨生物炭、炭基复混肥和炭基有机肥处理间有显著差异(P<0.05)。较其它处理,炭基有机肥可增加菜园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不施肥处理除外)和丰度,并且能大幅增加差异指示细菌个数。与单独添加餐厨生物炭、无机化肥或者有机肥相比,餐厨生物炭与无机化肥或者有机肥的复配处理更有效地增加芥菜的产量和干生物量。基于餐厨垃圾生物炭和含有机质的农业废弃物制备的炭基有机
黄家庆叶菁陈彪陈彪翁伯琦
关键词:芥菜土壤理化特征细菌群落结构
基于同日过空的Sentinel-2和Landsat 8数据的NDISI指数改进与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以同日过空的Sentinel-2和Landsat 8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MHUTS算法将Landsat 8热红外波段TIRS 10降尺度反演生成10 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LST)影像,然后将其引入基于Sentinel-2的10 m空间分辨率多光谱波段的NDISI指数的构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不透水面指数MNDISIS2-L8,并对改进前后的研究区不透水面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MHUTS算法空间降尺度后,LS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细节得以清晰展示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影像的热特征.改进前,研究区不透水面提取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8.60%和0.730;改进后,不透水面提取总精度达94.75%,Kappa系数为0.881.
杨琳丁凤朱伶俐郑子铖叶金玉
重组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ISCOMs制备被引量:4
2011年
提取表达于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细胞膜表面的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通过Western Blotting证实重组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约为35.7 kD,其免疫原性与多子小瓜虫抑动抗原相似。以Quil-A作为佐剂,采用离心、超声波和透析等方法制备小瓜虫抑动抗原免疫刺激复合物(Iag-ISCOMs)。电镜观察可见Iag-ISCOMs经磷钨酸负染后呈直径30~40 nm的笼格状结构。免疫和攻毒试验证实Iag-ISCOMs对鳗鲡具有一定保护能力,攻毒后存活率达71.4%,对照组存活率为43.9%,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具有一定免疫原性的Iag-ISCOMs。
柯翎陈如敬刘晓东杨金先龚晖
关键词:小瓜虫
共3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