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2004-Z-61-1)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喻达辉郭奕惠黄桂菊李莉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罗非鱼
  • 2篇养殖
  • 2篇养殖罗非鱼
  • 2篇亲缘
  • 2篇亲缘关系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种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核
  • 1篇RDNA序列
  • 1篇16S_RR...
  • 1篇16SRRN...
  • 1篇COI
  • 1篇COI基因

机构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4篇郭奕惠
  • 4篇喻达辉
  • 3篇黄桂菊
  • 2篇李莉好

传媒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福建水产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主要养殖罗非鱼亲缘关系的COI序列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对中国主要养殖的尼罗、奥利亚、莫桑比克、杂交种尼奥(尼罗×奥利亚)、奥尼(奥利亚×尼罗)和红罗非鱼(莫桑比克×尼罗)的线粒体COI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罗非鱼种间亲缘关系和种类鉴别标记。6种罗非鱼中大部分个体均获得长586-708bp的基因序列。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47.7%。序列分析表明,莫桑比克罗非鱼2个个体分为2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碱基差异为1个碱基,其余几种罗非鱼均只有1个单倍型。其中,尼罗和尼奥、奥利亚和奥尼的单倍型序列相同,但种间核苷酸序列差异达4.3%-7.7%。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这6个(杂)种分为3个组:尼罗-尼奥,红罗-莫桑比克和奥利亚-奥尼罗非鱼组。其中前2组亲缘关系较近,与后1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C01可作为罗非鱼种类判别和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标记。
郭奕惠喻达辉黄桂菊李莉好符云叶卫
关键词:罗非鱼COI基因亲缘关系
细胞核rDNA序列分析5种罗非鱼的亲缘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索五种罗非鱼的亲缘关系。[方法]从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杂交种尼奥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基因组中提取DNA,通过PCR扩增其ITS1基因序列及18S、5.8S部分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扩增片段大小约700 bp,测序结果显示获得的序列包括完整的ITS1区以及18S和5.8S部分序列。序列长度变异主要在ITS1区,18S和5.8S片段的序列长度没有发生变化。罗非鱼5个种的ITS1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别不大。从UPGMA聚类结果上看,尼罗罗非鱼与尼奥罗非鱼聚为一支;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聚为一支,红罗非鱼再与莫-奥聚合。[结论]五种罗非鱼的ITS1及18S、5.8S部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尼罗和尼奥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奥利亚与莫桑比克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红罗非鱼可能与奥利亚和莫桑比克罗非鱼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郭奕惠喻达辉黄桂菊符云叶卫
关键词:罗非鱼亲缘关系
我国主要养殖罗非鱼的16S rRNA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对我国主要养殖的尼罗、奥利亚、莫桑比克、杂交种尼奥(尼罗♀×奥利亚♂)和红罗非鱼(莫桑比克×尼罗)的线粒体16S rRNA部分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探讨罗非鱼种间亲缘关系和种类鉴别标记。PCR产物经直接测序,5种罗非鱼中大部分个体均获得长546 bp的基因序列。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47.4%。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变异位点18个,没有插入/缺失位点,转换/颠换比率为2.7。序列分析表明,红和奥利亚各有2个单倍型,尼奥、莫桑比克与尼罗各有1个单倍型。其中,尼奥与尼罗的单倍型序列相同,莫桑比克与红罗非鱼的1个单倍型序列相同。表明部分红罗非鱼的母本为莫桑比克。UPGMA聚类分析表明,尼奥与尼罗聚成一支、红罗非鱼与莫桑比克成一支、奥利亚独成一支。
郭奕惠黄桂菊喻达辉李莉好符云叶卫
关键词:罗非鱼16SRRNA基因
细胞核rDNA序列用于罗非鱼及其杂交种鉴别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罗非鱼种间,尤其是尼罗罗非鱼与杂种尼奥罗非鱼之间,很难区分。本文对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杂交种尼奥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的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子1(ITS1)序列及其两侧的18S和5.8S部分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以筛选种间鉴别标记。PCR扩增产物大小约700 bp,测序结果表明,(去除引物后)18S长146 bp,5.8S长66 bp,不同种类之间无差异;ITS1长383-483 bp,因种类不同而异,其GC含量大于AT含量,达到67.1%。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8S和5.8S片段高度保守,但各有3个变异位点可以把上述几个种和杂种相互区分开;18S序列上有一个UnbI限制性酶切位点,可作为尼罗和尼奥罗非鱼的鉴别标记。ITS1序列种间变异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的5个种聚成2个类群,尼罗与尼奥罗非鱼为一组,莫桑比克-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另一组。组内种间遗传距离较小,尼罗和尼奥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6;莫桑比克、奥利亚和红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在0.007-0.009之间;两组罗非鱼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在0.030-0.035之间,表明罗非鱼ITS1序列多态性较高,适合于种类区分。结合部分18S和5.8S序列,细胞核rDNA具有鉴别罗非鱼及其杂种的潜力。
郭奕惠喻达辉
关键词:罗非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