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10-06)
- 作品数:30 被引量:1,310H指数:20
- 相关作者:丁永建王建陈仁升杨建平刘时银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100多年来东亚地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被引量:19
- 2008年
- 应用东亚地区8条主要河流100多年来的径流观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不同时段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870年来东亚南部(主要发源于我国境内)的河流径流均表现出减少趋势;而最近1930年以来,东亚南部河流均为减少趋势,北部河流(西伯利亚3条大河)则表现为增加趋势,但年际变化存在着较大差异;1951年以来大部分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基本与1930年以来相同,但长江下游大通站由于中下游地区90年代降水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
- 叶柏生陈鹏丁永建杨大庆李翀沈永平
- 关键词:径流变化主要河流
- 中国干旱区的湖泊被引量:41
- 2007年
- 湖泊作为地表水的重要载体,参与自然系统的水分循环,这在世界干旱地区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应用浏览软件(Google Earth),对2001-2005年中国干旱区湖泊进行判别,并结合有关实地调查资料得知,我国干旱区有大小湖泊近400个,其中,10 km2以上的有29个,10 km2以下的有334个,在我国3大自然地理区域中位居第二。开展干旱区湖泊的研究,对破解干旱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演变过程、形成特征,以及湖泊水生生物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王亚俊孙占东
- 关键词:水分循环湖泊干旱区
- 甘南高原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3年
-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甘南高原近40a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证实气温在持续升高,降水量略有减少,并研究了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 安华银李栋梁
-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牧业生产气候资源气温
- 新疆博斯腾湖水生态环境变化分析被引量:45
- 2004年
- 博斯腾湖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也是新疆境内迄今为止最大的湖泊。 195 8年前湖泊水位持续保持在 10 4 8.0m左右 ,此时湖体东西长约 5 5km ,南北宽约 2 0~ 2 5km ,湖水水面积为 116 0km2 ,湖泊容积 84 .1×10 8m3 ,水深变化在 8~ 15m之间 ,平均水深 8.1m。博斯腾湖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 ,其湿地面积已由 95 0km2 缩减到 12 0km2 ,沼泽面积亦由 6 0 0km2 缩减至 4 0 0km2 ,矿化度则由 0 .5 5mg/L上升至 1.2mg/L ,土著鱼种濒于绝迹。通过对博斯腾湖的形成与演变及湖泊水系的原始生态环境的探讨 ,分析近 5 0a来该湖水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谭芫王亚俊宁建忠
-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湿地沼泽矿化度
-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范围的探讨被引量:52
- 2003年
- 在江河源区地理学与水文学界定的基础上,在明确界定源区范围四大原则与依据的前提下,文章综合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被分布以及水文水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研究的范围。以达日水文站为界,以上区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范围,流域控制面积约4.49×104 km2,源区为高原湖泊沼泽地貌,地形平缓,高寒半干旱气候,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主要为草原化草甸;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以聂恰曲汇口为界,流域控制面积约12.24×104 km2。长江源区为高平原丘陵地貌,地形变化和缓,气候为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因范围广阔,分布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
- 丁永建杨建平刘时银陈仁升王根绪沈永平王建谢昌卫张世强
- 关键词:生态环境长江黄河
-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被引量:22
- 2003年
-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 18倍 ;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0 30~ 0 135MaBP) ,比现代冰川大 13~ 15倍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 ,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 (75 0~ 5 8 0kaBP)和晚冰阶 (32 0~ 15 0kaBP ,2 3 0kaBP时达到极盛 ) ,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 ,因此 ,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 (LMG)进行了探讨 .LMG时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0倍 ;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 ,冰碛物的14 C测年为 (3 5 40± 16 0 )aBP ,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小冰期发生在 15~ 19世纪 ,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 .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 ,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 ,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
- 焦克勤沈永平
-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作用小冰期冰碛物青藏高原
-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分析及驱动因子研究被引量:36
- 2004年
- 据新疆阿克苏地区各市、县的统计数据 ,分析了阿克苏地区 5 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分析表明 :阿克苏地区的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 ,但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了从增加到减少的变化过程 ;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 ;影响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 8个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因素、人类行为因素和城市化发展水平 ;通过模型计算 ,人类行为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尤其显著。研究结果和分析结论对于阿克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勇刘时银王建韩海东谢昌卫
- 关键词:耕地
-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被引量:147
- 2002年
- 利用中国北方1951~1999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D),并据此将中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和湿润区(D(0.50)).近50a中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50a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0~400 km,华北区为40~400 km,西北东部为30~350 km,西南区为40~370 km.以80年代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包括80年代),西南区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西北东部稍变湿;华北区和东北区具有变干趋势,且华北区变干程度比东北区严重.进入90年代,西南区和西北东部气候有变于迹象,华北区西部气候的干旱程度有所增加,华北区东部有所减弱,东北区气候进一步变湿.半干旱区是湿润区与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区,是中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由较湿润变为干旱.5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或向北移动时,中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或向南移动时,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干旱;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北方气候的干旱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
-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刘连友
- 关键词:降水量气候波动
- 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冰川为例,利用2000年的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1969年的航空相片遥感资料、地形图及数字地形模型,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小冰期最盛期(LIA)、1969年和2000年的冰川...
- 鲁安新姚檀栋刘时银丁良福李刚
-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 文献传递
- 近40a中国北方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被引量:99
- 2003年
- 利用我国北方1951-1990年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风速和太阳辐射等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并据其将我国划分为干旱区(D<0.20),半干旱区(0.20~0.50),湿润区(D>0.50)。近40a我国半干旱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年代际特征明显。东北区和华北区降水量具有减少趋势,西北东部和西南区有增加趋势。至于蒸发量的变化,东北区具有增加趋势,华北区、西北东部和西南区有减少趋势。近40a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均在减小,但降水量的减小速度大于蒸发量,气候在变干。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
-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刘连友
- 关键词:降水量蒸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