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X005)
- 作品数:11 被引量:93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怀玉章慕荣牛俊伟陈硕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被引量:14
- 2011年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首次提出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观点具有较为曲折和复杂的"理论旅行史",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模式: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作为资本主义统治逻辑与发展动力的"不平衡结构"理论,列宁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视野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积累—扩张"理论和尔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揭示的主客体颠倒的物化统治逻辑,以戴卫.哈维和尼尔.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家为代表的关于资本过度积累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景观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空间化地解构资本不平衡发展逻辑为己任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 刘怀玉
- 关键词:资本逻辑资本主义
- 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引量:1
- 2013年
- 布哈林是苏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理论家,也是经典的帝国主义理论家。他既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从列宁到斯大林的政治与思想的历史性过渡的重要环节。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全世界范围的资本积聚和集中过程的再生产"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提出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与"消极扩大再生产"理论;"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理论。最为重要的是第一阶段。布哈林的帝国主义论是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他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则是一种简单的直线过渡假设。总体而言,布哈林是一位"不完全了解辩证法"的帝国主义理论家。
- 刘怀玉
- 关键词:布哈林帝国主义理论列宁世界体系论
- 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被引量:16
- 2012年
- 辨识和判断现代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其中,时间和空间是众多理论家进行社会诊断的基本工具。吉登斯的时空伸延理论、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以及卡斯特的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理论,对时空问题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凸显的原因、时空问题在社会理论中的作用以及时空与社会的互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对我们准确把握现代社会有所助益。
- 牛俊伟刘怀玉
- 关键词:社会
-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以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为个案被引量:1
- 2013年
- 萨特将早年的意识现象学改造为一种实践哲学之后,获得了真实地面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论工具。在这一新的哲学视野中,空间始终与一定条件下的主体的实践关联在一起。空间一方面表现为特定的实践场域中人和物、内在性和外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构成新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另外,萨特发现除了有形的物性空间外,还有一种无形的空间构型潜藏于人和人的相互性关系中,他通过对群列和资本主义的分析很好地论证了上述发现。
- 刘怀玉陈硕
- 关键词:《辩证理性批判》实践哲学萨特
- 广为人知却罕为人解的列斐伏尔被引量:6
- 2016年
- 列斐伏尔作为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举世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大师,也是西方后现代理论的"空间化转向"的有力推动者。但迄今为止对他的思想研究仍然处于"广为人知"却"罕为人解"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之前,列斐伏尔的影响基本局限于法国与德国等欧陆国家,且主要集中在其对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上,此后,他的影响陷入低潮,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列斐伏尔去世后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其思想的学术影响在英语世界与日俱增,主要是作为一位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家、人文地理学家、空间理论家乃至于节奏分析哲学家而被接受、关注与运用。列斐伏尔思想命运的激剧起伏,其思想形象与定位的几番改变,一方面反映了左派社会批判哲学理论在西方的艰难曲折处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关注现代社会生活与现实历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巨大生命力。
- 刘怀玉
-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复性、回忆性与修复性被引量:4
- 2016年
- 按照利奥塔"重写现代性"的说法,思想史有重复性、回忆性与修复性三种模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其经典叙述中有一个不断的既是重复又是差异的自我突破过程,在20世纪语境中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则经历了一个不断回忆马克思主义之前思想资源重建其当代形态的多元化展开过程。新世纪面对新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的命运、价值与可能的视野,是需要从已有的历史强制记忆中走出来,不断修复与激活其固有辩证法思想中的韧性的激进的能量,直面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发展这个"自在之物"本身。
- 刘怀玉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史
- 论中国封建主义话语的思想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中国封建主义话语建构于1929—1939年,其是一种具有创新整合功能的话语逻辑,有效诠释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的文化领导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出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强大生命力,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学和思想史基础,对于创新中国特色的史学范式、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有着深刻的历史启示与显著的当代价值。
- 刘怀玉章慕荣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启示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与意蕴被引量:10
- 2013年
- 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二分法,与其说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所造成的,不如说反映了马克思在创立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两种叙述方法。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通俗或大众化的理论叙述方法,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一种严格的而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叙述方法。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解误区在于庸俗肢解和封闭僵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误区则在于看不到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意义而各执一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当代言说的合法性底限,应当保留其可能性视角与开放性视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具有特定叙述边界的、作为辩证认识论的历史性唯物主义,需要经过严格追问并赋之以严格形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严格的批判维度。惟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合乎时代要求而始终具有旺盛的理论生命。
- 刘怀玉章慕荣
- 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区域化发展被引量:17
- 2013年
- 历史唯物主义为何及如何面对当今时代与世界的空间化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其中面临的理论问题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化所指何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城市化与跨国的区域化发展趋势。广义空间化是以物质生产与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内在的一个基本视野;狭义空间化可归因为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生和与此相关的重组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企图。由此来看,全球化与城市化实乃资本将自身呈现为一种按照自己形象创造的物质景观以及周期性毁灭与重建的地理舞蹈。因此,传统国家地理边界与主权形式开始松动与瓦解,一方面成为"去地域化"的全球国家,另一方面成为"再区域化"的地方经济政治组织。
- 刘怀玉
- 关键词:空间化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
- 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被引量:22
- 2012年
- 列斐伏尔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中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并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他在其中期重新厘定了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批判现代性日常生活现实的哲学范畴体系与社会学方法,确立了日常生活作为"层次"或"平台"而存在的理念,描绘了一幅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理想相区别的"瞬间的星丛"图景。到了其晚年,列斐伏尔又提出了"节奏分析"思想,认为现代日常生活是包含着诸多对立的二元节奏。
- 刘怀玉
-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日常性诗性意义节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