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X003)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秀琴邓远萍郭咔咔王刚王葳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意识形态
  • 6篇意识形态概念
  • 3篇主义
  • 2篇文化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话语权
  • 2篇恩格斯
  • 2篇阿尔都塞
  • 1篇当代国外马克...
  • 1篇新文化
  • 1篇形态论
  • 1篇虚假
  • 1篇学术
  • 1篇伊格尔顿
  • 1篇意识论
  • 1篇意识形态观
  • 1篇意识形态论
  • 1篇源泉
  • 1篇缘起
  • 1篇詹姆逊

机构

  • 12篇中国政法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10篇张秀琴
  • 3篇邓远萍
  • 2篇郭咔咔
  • 2篇王刚
  • 1篇王葳蕤

传媒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哲学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MEGA之后的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之争——以1892年恩格斯的《论历史唯物主义》(MEGA②I/32)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2010年新出版的MEGA②I/32,首次收入了恩格斯1892年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的《论历史唯物主义》。这将给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界带来新的思考和讨论,因为我们知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明确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是恩格斯,而《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直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题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同)创始人(恩格斯)的著述,首次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将不仅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称法由来的新界定,而且还将与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密切相关,并因此对恩格斯身后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MEGA所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缘起与传播,将有助于我们利用新材料,深化对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创建及其对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发展的意义。
张秀琴
关键词:恩格斯
伊格尔顿“文化审美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以文化为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当下解释,是二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并由此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推进到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阶段。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则主要致力于从研究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和学术传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等方面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而力图从"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框架出发图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张秀琴
关键词: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化
齐泽克幻象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境遇被引量:1
2016年
在齐泽克的幻象意识形态视域中,主体经历了从"分裂"到"缝合"的转变过程。首先,实在界维度的主体表明了意识形态的生成条件。在实在界的场域中,"分裂的主体"作为应答而存在,表明了原初主体中的空无和匮乏,从而为意识形态的生成和出场提供了可能。其次,符号界维度的主体表明了意识形态的操控机制。正是基于对实在界创伤的遮蔽,幻象意识形态通过主人能指的回溯性效果,在符号界的场域中,实现了对主体的"崇高缝合",这其实是主体走向了主体化的过程。最后,意识形态还借助辅助支撑系统,使得主体进一步蜕变。这就是客观化的信仰和自反性的认同,使得幻象的主体化进程最终走向了主体的意识形态性内化,主体最终被意识形态彻底捕获。
邓远萍郭咔咔
关键词:幻象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苏联教科书式阐释:缘起与流变被引量:2
2012年
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重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阐释模式:苏联教科书式阐释模式。该模式缘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表述之争,因为如何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决定了在怎样的指导原则基础上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范畴;而基于1920-30年代的"体系之争"所确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和"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论板块。
张秀琴
关键词: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接受:1919—1949被引量:9
2013年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19年,起源于当时的中国留日学者陈溥贤(和李大钊等人)对河上肇介绍唯物史观的相关著作的节译。沿用日文译法,它最初在中文语境被表述为"观念"(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又被表述为"观念形态"),第一个将"ideologie"直接翻译成中文"意识形态"一词的是中国人成仿吾(1927年)。这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以"译介体"的形式引入中文语境,并接下来(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教材体"的形式进行了中文语境中的概念界定(瞿秋白)和系统理论阐释(李达)。这反映的是中国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早期理解,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开启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中国化阐释模式。
张秀琴
关键词:意识形态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话语权论析
2015年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研究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关注当代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国际语境,战后西方学术界的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普遍抗拒阶级主义的国家工具论,转而接受一种多向度的而非单一的阶级统治性质的国家理论。批判国家阶级性、指向国家社会性,构成了当代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共同话语。马克思国家理论话语权的崛起正是基于对马克思国家社会性问题的追问。在当代国际化的理论场域中,努力提升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话语权,需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研究放于开放性的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之中,并合理归置文本与现实的关系,竭力拓展研究视野、借鉴学术资源,乃至转变话语风格和创新话语内容。
邓远萍王刚
关键词:话语权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最初中国式解读:社会意识形式
2012年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Ideologie)最初进入中文语境(1919年),是以"观念(形态)"的术语来指称的;而马克思的"意识形式"(Bewuβtseinformen)却被表述为中文"意识形态"。这一切皆源于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日译本以及后者的中译本的最初术语使用。但有意思的是,虽然成仿吾于1927年率先将德语"Ideologie"与中文"意识形态"一词直接对应了起来,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理论界,主要论者似乎已习惯于在"观念形态"的名义下来使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而且仍然坚持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社会意识形式。
张秀琴
关键词:意识形态
作为“学术景观”的现实和作为“现实”的学术景观——2012年国内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3年
2012年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国内学界主要呈现为一种作为"学术景观"的现实,而在国外学界则主要作为一种"现实"的学术景观而存在。前者表现为:思想史"断代"研究中的"后马"趋势(即从传统西马研究逐渐转向当代后马研究);流派研究中的"国别化"倾向(即转向各国,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后现代主义的"地方性"小叙事主张相一致);现实研究中的"问题式"切入(即从传统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研究转向以生态、文化、科技、消费和精神分析等主题式研究);文本文献研究范式方兴未艾。而后者则主要呈现出如下两个特点:内含在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西马"研究;以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为旨趣的"西马"研究。
张秀琴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历史主义解读——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例被引量:6
2012年
詹姆逊(FredricJameson,1934-)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他以及时而全面地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括和评价,而成为当代西方学界著名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詹姆逊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分析的要旨。本文将其意识形态理论归结为“文化历史主义”,即他主张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和“辩证”的文化分析,他也称之为“意识形态分析”。
张秀琴
关键词: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历史主义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思潮
恩格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被引量:3
2012年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问题,恩格斯在其19世纪90年代的系列晚年著述(包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提出了著名的"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这既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的"颠倒论"(体现在"照相机比喻"中)的一种继续,又是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出的"上层建筑论"(即"建筑比喻")的一种解读。其间的逻辑关系再次证明,这样的解读,绝非在认识论意义上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一种纯粹错误的意识。因此,任何借此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全然理解为一种纯粹否定性的贬义词的做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张秀琴
关键词:恩格斯意识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