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251)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叶恭银胡萃朱家颖王欢吴珏婧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东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寄生
  • 2篇寄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组
  • 1篇蛋白组成
  • 1篇蝶蛹
  • 1篇蝶蛹金小蜂
  • 1篇毒液
  • 1篇子机
  • 1篇棕尾别麻蝇
  • 1篇小蜂
  • 1篇麻蝇
  • 1篇金小蜂
  • 1篇抗真菌肽
  • 1篇可溶性蛋白
  • 1篇昆虫
  • 1篇昆虫抗真菌肽
  • 1篇寄生蜂
  • 1篇芳基
  • 1篇分子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作者

  • 4篇叶恭银
  • 3篇胡萃
  • 2篇朱家颖
  • 1篇吴珏婧
  • 1篇方琦
  • 1篇韩成香
  • 1篇李凯
  • 1篇吴玛莉
  • 1篇王欢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昆虫知识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不同提取分离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建立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毒液抑制寄主血细胞免疫活性组分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就等电点沉淀法、乙醇沉淀法、75%硫酸铵沉淀法、75%硫酸铵沉淀法+40℃加热处理法,以及75%硫酸铵沉淀法分别与3种不同滤膜的分子大小截留法的组合等7种方法对毒液蛋白分离效果及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等电点沉淀法获得的组分抑制寄主菜粉蝶Pieris rapae离体血细胞延展和包囊的活性最强,乙醇沉淀法次之,75%硫酸铵沉淀法最弱。从蛋白组分的SDS-PAGE图谱来看,等电点沉淀法获得毒液组分相对最纯,仅有3条主要谱带,分子量大小在45~116.2kDa范围内;乙醇沉淀法次之,有5条主要谱带,分子量大小在24~116.2kDa范围内;硫酸铵沉淀法的谱带组成与毒液蛋白粗提液相似。3种分子大小截留法获得的毒液组分的活性分析表明,强活性组分分子量大小可能都大于100kDa。综合认为,7种方法中以等电点沉淀法提取分离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相对为最适。
吴玛莉朱家颖胡萃叶恭银
关键词:蝶蛹金小蜂毒液
昆虫抗真菌肽被引量:12
2009年
随着对昆虫抗菌肽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陆续发现了10多种昆虫抗真菌肽。文章就昆虫抗真菌肽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作用机理、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为昆虫抗真菌肽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型抗生素等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吴珏婧王欢叶恭银
关键词:昆虫抗真菌肽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对寄主蛹可溶性蛋白与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探讨蛹期寄生蜂对寄主蛋白代谢的寄生生理效应,利用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研究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被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后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组成与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寄生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的组成与未寄生相比基本无明显差异;不论寄生与否寄主蛹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芳基蛋白亚基分子量均为80kDa,该亚基在脂肪体中未出现降解现象,而在血淋巴中仅于寄生后12h的寄主蛹中呈现2条分子量相近的Western免疫印迹带,说明其降解可能先于未寄生对照。就含量而言,寄生蛹脂肪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寄生后24h外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芳基蛋白含量除寄生后48h外也均显著低于未寄生对照,其中寄生后12h的含量仅为未寄生的32.0%。寄生蛹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多低于未寄生蛹,且寄生后2,12,24h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芳基蛋白的含量均有低于未寄生的趋势,其中寄生后12h的含量为未寄生的17.0%。综合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生可导致寄主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及芳基蛋白含量下降。
韩成香方琦李凯胡萃叶恭银
关键词:棕尾别麻蝇可溶性蛋白寄生
寄生蜂调控寄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8年
在寄生蜂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揭示寄生蜂攻克寄主防御系统和调控寄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已成为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研究表明:寄生蜂通过控制血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转录/信号传导因子、调节血细胞延展/包囊的因子及诱导血细胞凋亡,以破坏寄主细胞免疫系统;干扰与血淋巴黑化相关基因及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以抑制寄主的体液免疫反应;调节与生长发育相关蛋白和酶类以扰乱寄主生长发育。作者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对寄主生长发育三个方面综述了寄生蜂调控寄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朱家颖叶恭银胡萃
关键词:寄生蜂寄主分子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