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17B00)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赵璨宋伟魏瑞晗赵文蒲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行为学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2篇恒河猴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行为学评价
  • 1篇神经示踪
  • 1篇生物型
  • 1篇实验动物
  • 1篇实验动物模型
  • 1篇示踪
  • 1篇示踪剂
  • 1篇损伤动物模型
  • 1篇盆底
  • 1篇下肢
  • 1篇灵长类
  • 1篇灵长类动物
  • 1篇米粒
  • 1篇纳米粒

机构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广东冠昊生物...

作者

  • 3篇宋伟
  • 3篇赵璨
  • 2篇蒲放
  • 2篇赵文
  • 2篇魏瑞晗
  • 1篇饶家声
  • 1篇凌友
  • 1篇杨朝阳
  • 1篇段红梅
  • 1篇陈晓峰
  • 1篇曹金柱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物型抗菌盆底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014年
背景:哺乳动物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生物型修复材料,在盆底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方面表现出较大潜力,但细菌感染对生物型修复材料的功能破坏是其中的一个较大问题。目的:制备具备抗菌功能的生物型盆底修复材料。方法: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通过静电吸附和自凝聚纳米粒制备技术获得包载有不同质量浓度替加环素(25,50,100 g/L)的壳聚糖大分子纳米粒混合液,再通过表面涂层技术将其涂覆于细胞外基质材料表面,制得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结果与结论:红外光谱显示,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出现壳聚糖的典型糖环骨架振动峰,并且在3 359 cm-1左右峰明显增宽,表明抗菌剂复合涂层修饰成功,由于替加环素的用量非常小,其红外图谱中未能显示其特征吸收峰。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保存了细胞外基质材料多层排列有序纤维丝构成的主体结构,并且在微丝表面和微丝之间还明显附着一层蓬松鳞片状涂层物质,材料微表面三维孔洞变小,但仍维持多孔连通特性。抑菌圈实验显示,抗菌细胞外基质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并且随着抗菌剂浓度的增大,抑菌圈直径显著增加。
凌友徐斌陈晓峰
关键词:纳米粒壳聚糖骨盆底
不同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形态学的变化被引量:7
2015年
背景:在脊髓全断模型中有切割伤模型、切除伤模型,为了更好地选择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全断动物模型,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及探讨。目的:分析不同脊髓损伤模型的行为学及病理变化,选择适用于再生研究及治疗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制作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与切除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2,4,8,10,20,30,50周内进行后肢行为学BBB评分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区残余纤维情况;术后4,10,26,52周分别在大鼠脑皮质运动区与颈髓注射BDA-FITC示踪剂,观察损伤区残余纤维的连续性。结果与结论:切割脊髓损伤模型组大鼠术后2-50周双后肢的BBB得分明显高于切除脊髓损伤模型组(P<0.05);切割脊髓损伤模型组在损伤区残存大量组织和神经丝、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纤维,而切除脊髓损伤模型几乎没有残存纤维;不论是切割脊髓损伤模型还是切除脊髓损伤模型,皮质脊髓束均不能通过损伤区,终止于损伤区的头端;在切割脊髓损伤模型中,脊髓固有束重新进入尾侧端的宿主脊髓组织中,而在切除脊髓损伤模型中脊髓固有束终止于损伤区的头端。表明切除脊髓损伤模型更适用于脊髓损伤后再生效果及治疗手段或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宋伟段红梅饶家声赵璨杨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神经示踪
脊髓损伤恒河猴后肢步态数据处理方法的设计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基于Matlab建立一套适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步态数据处理方法。方法通过VICON系统在3只恒河猴脊髓损伤术后6周进行后肢步态分析测试,获取运动学数据。通过Excel Link将Matlab与Microsoft Excel相结合,实现对运动学原始数据的筛选和提取,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计算。结果通过计算得到步长、步高以及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等运动学参数。在0.2km/h、0.5 km/h、0.8 km/h速度下,步长(F=2.869,P=0.088)和步高(F=1.148,P=0.344)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数据模型可重复。通过计算得到的角度-时间曲线图反映了关节功能和运动变化规律。系统初步实现了足部步态轨迹的描绘,还实现了步态运动的二维/三维轨迹图的生成。结论该系统使得实验原始数据的处理不依赖于VICON系统,计算得到的参数和轨迹描绘可基本满足非人灵长类动物后肢行为学评价的需求。
宋伟赵文魏瑞晗赵璨季润曹金柱蒲放
关键词:非人灵长类动物步态矩阵实验室
恒河猴脊髓半侧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价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恒河猴脊髓神经损伤前、损伤修复后的不同行为学变化,对神经损伤及修复进行宏观的评价,建立一种适用于恒河猴下肢运动行为学评价的实验方法。方法:为了评估脊髓损伤后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学,本文建立了3只恒河猴胸段(T7—T9)脊髓半侧移除模型。本研究基于VICON运动捕捉系统,对脊髓损伤前后的恒河猴设计了步态分析实验。随后,利用FootScan平衡测试分析系统测量分析脊髓损伤前后恒河猴自然站立时双侧下肢的承重情况。结果:恒河猴脊髓损伤后6周、12周右膝、踝关节活动的角度变化范围小于左侧;脊髓损伤后12周右腿的足底压力较6周有所提高,6周、12周右腿的足底压力均值分别为7.25%、8.43%。结论:该实验方法适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学评价,对于动物脊髓损伤后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宋伟魏瑞晗赵文赵璨季润蒲放
关键词:下肢行为学评价恒河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