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17B02) 作品数:12 被引量:56 H指数:4 相关作者: 任力 刘卅 王迎军 王家鸣 王秀梅 更多>> 相关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生物学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新型胶原膜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估新型胶原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包括浸提液对细胞毒性影响和细胞与胶原膜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培养人牙周成纤维细胞(HPLF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评价新型胶原膜4种浸提液浓度(100%、50%、25%、12.5%)的细胞毒性;并将HPLFs与新型胶原膜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细胞在胶原膜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新型胶原膜不同浓度浸提液第1、3、5、7天的CCK-8检测值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毒级评分为0级或1级。胶原膜上HPLFs黏附数目低于培养板上的黏附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LFs在胶原膜上增殖、迁移,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复层生长,形成纤维组织结构。结论新型胶原膜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初步具备了生物屏障膜的基本性能。 牛文钰 王恒 林绣丹 任力 王迎军 滕伟关键词:引导组织再生 引导骨再生 胶原膜 细胞毒性 新型多孔钽金属支架材料的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利用涂层制备技术在传统材料基体上沉积金属钽涂层,既利用了金属钽优异生物学性能又可降低成本,为金属钽器件的应用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向。目的:制备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观察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多孔碳化硅基体上制备多孔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进行以下实验:(1)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孔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共培养2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培养第5,10,15天,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附着情况;(2)体内实验:在犬股骨头骨缺损处植入多孔钽材料,分别于植入后6,12周处死实验动物,将标本硬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多孔钽材料与周围组织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出极其旺盛的增殖,相互排列紧密,细胞之间连接并爬行生长进入多孔钽孔隙中,细胞完全覆盖在多孔钽表面,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团状重叠现象;(2)体内实验结果:植入6周,材料与骨组织周围界限清晰,多孔钽孔隙中有少量骨组织爬行,有少许骨小梁长入,未附着部分可见孔隙周围空虚及缝隙,材料周围未见组织破坏及排斥反应;植入12周,可明显观察到材料与骨组织生长良好,多孔钽表面和孔隙内大量骨组织长入,材料孔隙与组织紧密连接,有大量骨小梁长入,多孔钽与骨组织融于一体;(3)结果表明: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的金属钽涂层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谢辉 马志杰 王建川 王本杰 王威 尉晓蔚 赵德伟关键词:生物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角膜修复用改性明胶交联膜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对自制的改性壳聚糖-明胶交联膜(MC-Gel)与壳聚糖-明胶交联膜(CS-Gel)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进行测定与评价,探讨其用于角膜组织修复与重建的可行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交联膜的透光率及渗透性,结果显示两组交联膜的透光率超过90%,且对葡萄糖、色氨酸与NaCl的渗透率均接近或优于人角膜的渗透率,可满足角膜修复对透光率及营养物质透过的要求。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在两组膜上的生长活性,并评价了两组交联膜在兔眼角膜内的组织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MC-Gel能较好地支持HCEC在其上增殖,且植入兔眼角膜后无明显炎症反应,术后4个月材料全部降解。因此,该交联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与眼组织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角膜修复材料。 龙玉宇 任力 王家鸣 陈敏 刘杨 刘炳乾 王迎军 葛坚关键词:生物相容性 EDC/NHS交联胶原基牙周组织引导再生膜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胶原材料制备了一种密实-疏松双层结构的牙周引导再生膜材料.为改善再生膜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为交联剂对膜材料进行交联,考察了不同交联剂质量浓度对膜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扫描电镜(SEM)、吸水率测试、膨胀动力学分析、抗酶解性能分析等手段对膜材料交联前后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EDC/NHS为交联剂,在pH为5.5、EDC质量浓度为5 g/L、交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引导再生胶原膜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进一步提高交联剂的浓度,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变化并不明显.采用EDC/NHS交联后,可显著改善再生膜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交联后膜材料的变性温度和抗酶解性能显著提高,并且维持了密实-疏松的双层结构. 季培红 侯思润 林绣丹 任力 刘卅关键词:胶原 交联 EDC NHS 不同球磨粉碎工艺对固相合成?-磷酸三钙纯度和粒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纳米球磨-超声搅拌工艺制备了β-磷酸三钙粉体,并与传统固相合成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纳米粒度测试、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手段对两种工艺所制备粉体进行了纯度和粒度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工艺,经过纳米球磨-超声搅拌工艺制备出的β-TCP粉体纯度可达97%以上,平均粒径为666 nm。粉体的纯度高、粒径分布更均匀。同时,纳米球磨加工后的原料平均粒度更小,分散性更好。该工艺有望用于粉体材料的固相合成。 康军沛 葛婷 刘卅 杨军忠 任力关键词:固相 粉体技术 粒度分布 壳聚糖-胶原复合膜渗透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2012年 渗透性能是角膜修复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采用溶液共混法,以EDC为交联剂制成不同比例的壳聚糖-胶原复合膜,以研究复合膜的渗透性能。采用自制渗透性能测试装置测定了膜对氧气、葡萄糖、色氨酸、氯化钠的渗透性。实验表明,随着渗透物质尺寸的降低,复合膜的渗透性提高;随着胶原含量的提高,复合膜的渗透性提高;随着交联剂用量的提高,复合膜的渗透性降低。通过比较,发现胶原含量、交联剂对复合膜的渗透性的影响主要与复合膜的平衡含水量变化有关。 王家鸣 任力 龙玉宇 刘卅 王迎军 季培红 林明楷 席蕾关键词:壳聚糖 胶原 复合膜 多孔钽金属涂层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孔钽金属涂层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期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30 例(30 髋),随机分为A 组(普通生物型髋关节假体,15 例15 髋)和B 组(钽涂层髋关节假体,15 例15 髋).分别于术后6 个月、12 个月、36 个月时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及术后负重时间.采用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根据DeLee 和Charnley 法及Gruen 分区评估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36 ~ 64 个月,平均(48±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在术后12 个月、36 个月的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83,P 〈 0.05;F=-2.412,P 〈 0.05).A 组患者有3 例在术后36 个月出现骨溶解,1 例术后49 个月出现股骨假体的松动;B 组患者均未出现溶骨性改变及假体松动、下沉,所有患者股骨假体均骨性固定,髋臼假体均稳定固定.结论多孔钽涂层髋关节假体可改善髋关节功能,增强假体的稳定性,减少假体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较好选择. 赵德伟 马志杰 杨磊 王本杰 谢辉 黄诗博 王子华 田思淼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引导性组织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3年 牙周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是成年人失牙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引导性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技术的建立和发展,GTR材料为治疗牙周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针对近些年来GTR材料的发展情况,综述了目前GTR材料的主要种类,阐述了GTR材料的作用原理,并根据植入性组织工程材料的要求,针对目前GTR材料存在的缺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展望了GTR材料的发展趋势。 侯思润 季培红 刘卅 任力关键词:引导性组织再生 膜材料 牙周缺损 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在兔脊柱后外侧融合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以及复合自体骨髓对兔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的骨修复和再生效果。方法 20周龄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采用电毛刺剥离横突并暴露松质骨的方法制备兔L5、L6节段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A、B、C组分别于每处骨缺损处植入1.5 m L自体髂骨、1.5 m L(30 mm×10 mm×5 mm)单纯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和1.5 m L(30 mm×10 mm×5 mm)骼金人工骨修复材料复合兔自体骨髓(按1∶1比例混合)。术后4、8、12周采用手触法观察植骨区表观硬度来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各时间点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切取椎体标本,采用X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和融合情况,三维CT检查评价新生骨是否在体内形成;并将各时间点标本切片行HE染色观察新生骨形成及骨缺损修复和融合情况。结果手触法检测示,术后4周各组均未发现明显植骨融合情况;术后8周A、B、C组分别有3只(50.0%)、2只(33.3%)、4只(66.7%)达植骨融合,12周分别有5只(83.3%)、4只(66.7%)、5只(83.3%)达植骨融合,C组融合率与A组相似,且均高于B组。X线片观察示C组术后8、12周的融合率高于B组,与A组相似。三维CT观察示C组比B组的骨融合效果更佳,接近A组。HE染色示,术后12周A、B、C组的植骨区域均出现大面积成熟板层骨覆盖,材料已完全降解,与宿主骨边缘界限消失且结合紧密。结论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和成骨引导作用,与单纯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材料相比有更好、更快的成骨效果,接近自体骨移植。 宋天喜 胡艳丽 崔云 何志敏 朱金亮 王秀梅 仇志烨关键词:骨髓 脊柱融合 骨诱导 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壳聚糖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被引量:13 2012年 为了预测壳聚糖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COMPASS力场和恒温恒压(NPT)系综条件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343~543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壳聚糖的玻璃化转变行为,通过模拟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比体积、回转半径和能量参数,获得了壳聚糖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的比体积、回转半径、内能随温度有规律的变化并在Tg处发生转折。模拟计算得到的壳聚糖的Tg与实验方法获得的值基本相符,分子动力学方法可用于壳聚糖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预测。其中,通过回转半径-温度曲线获得的Tg与实验值最相符,回转半径是影响玻璃化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可用于预测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邱福生 任力 王家鸣 刘卅 郑志雯 方立明 王迎军关键词:壳聚糖 分子动力学模拟 玻璃化转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