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48)

作品数:29 被引量:1,007H指数:20
相关作者:蒙吉军朱利凯毛熙彦周平燕群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石油三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篇土地利用
  • 5篇农牧
  • 5篇区域生态
  • 4篇生态风险
  • 4篇生态风险评价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灾害
  • 3篇农牧交错带
  • 3篇区域生态风险
  • 3篇交错带
  • 3篇城市
  • 2篇沙地
  • 2篇生计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安全
  • 2篇生态脆弱性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农村
  • 2篇农牧户
  • 2篇驱动力

机构

  • 28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三江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作者

  • 28篇蒙吉军
  • 6篇朱利凯
  • 4篇燕群
  • 4篇毛熙彦
  • 4篇周平
  • 3篇周婷
  • 3篇向芸芸
  • 3篇赵春红
  • 3篇刘洋
  • 2篇严汾
  • 2篇张彦儒
  • 2篇靳毅
  • 2篇艾木入拉
  • 1篇李晶
  • 1篇刘洋
  • 1篇杨倩
  • 1篇黄姣
  • 1篇刘明达
  • 1篇杨倩
  • 1篇刘洋

传媒

  • 8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沙漠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Chines...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被引量:54
2010年
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选择鄂尔多斯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1988年和2000年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对景观动态变化及生态脆弱性驱动因素的分析,确定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在GIS和SPSS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抵御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生态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有从东北、西部向中部逐渐增加的态势,生态脆弱性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区域、生态本底较为脆弱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西部地区。2000年与1988年相比,高度脆弱区分布范围有明显扩大、且连片趋势。其中,东胜区生态质量有所好转,准格尔旗没有较大变化,其他各旗都呈现恶化趋势,尤其以伊金霍洛旗为最。
蒙吉军张彦儒周平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09年
近20a来,随着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与此紧密相关的生态风险管理日益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态风险管理具有基于监控的反馈机制、风险受害者参与、程序灵活非线性化、关注成本效益等共同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发现近年来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多是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国内现有的研究对灾害风险管理的体系、机制建设较为成熟,但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的机制研究尤其是预警和防范方面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构建了基于风险来临前、风险到来时和风险过后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研究结果对生态风险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平蒙吉军
关键词:区域生态风险生态风险评价生态风险管理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67
2009年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异质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而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框架和步骤以及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评价方法;归纳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PETAR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等;介绍了针对多样化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数据源类型的不同而进行的实践案例研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评价阈值确定、暴露和危害分析、定量表征、不确定性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量化方法与技术以及风险效应表征等。
周婷蒙吉军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被引量:69
2011年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作为案例区,以G 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对研究区1988、2000及2008年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 a来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与2000年后"退耕还林还草"、"禁牧和休牧"政策的实施直接相关;②高覆盖度草地是最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中覆盖度草地,林地的生态安全水平非常稳定,水域和低覆盖度草地的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相比之下,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最不安全;③各旗区生态安全水平差异较大,鄂托克旗"较为安全",鄂托克前旗和准格尔旗为"临界安全",达拉特旗和东胜区的生态安全值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
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变化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被引量:25
2010年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成为GLP的研究热点.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因变化剧烈而特殊,一直都是LUCC研究的重点领域.本研究采用国际前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空间建模方法——CLUE-S模型,基于GIS分析和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运用1996年和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CLUE-S模型,对2007—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政策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得到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模拟图.结果表明:(1)专门针对中小尺度区域的CLUE-S模型能够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较好的模拟和预测,其中对分布相对集中的林地和建设用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好,而对比较分散的园地、耕地和城市绿地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差;(2)在Markov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最为明显;粮食安全情景下,山前平原区质量比较好的耕地没有转换为建设用地;而生态安全情景下,林地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并且林地的增加在靠近城区和高速公路的两侧最为明显.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蒙吉军严汾赵春红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CLUE-S模型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76
2012年
合理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来实施管理对策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需求。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等,借助多目标优化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不适宜性耕地所占比重较大,林地和草地分布比较合理,适宜的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丰富;(2)多目标优化结果显示,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3)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显示,耕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等的周边地区以及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北部和准格尔旗东部;草地略有增加,广泛分布于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以外的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主要来自于重点发展城镇的扩展和规划的重点矿产资源开采区;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主要集中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齐沙漠以及乌审旗和鄂托克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市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蒙吉军朱利凯杨倩毛熙彦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
国际LUCC模型研究进展及趋势被引量:44
2009年
LUCC模型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系统动态。经过10多年的发展,LUCC模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开发新一代LUCC模型成为了GLP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大量阅读分析国际上LUCC模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之间相互作用表征方法的差异,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本文将LUCC模型概括为经验—统计模型、概念机理模型和综合模型,并分别对各类模型的概念、技术方法、应用以及存在的缺陷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种模型均能够解决特定的LUCC问题,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和局限性。目前,LUCC建模中仍存在着时空尺度和数据方面的问题,未来LUCC模型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解决LUCC中多尺度问题,评价和解决空间领域效应和时间动态方面的问题,土地系统可持续性综合分析与建模等方面。
朱利凯蒙吉军
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被引量:76
2012年
生态承载力研究是解决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领域。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即对复合生态系统支持力和压力的表征;评述了常用的研究方法,即净初级生产力估测法、生态足迹法、供需平衡法、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系统模型法;介绍了目前较为关注的流域、生态脆弱区、城市、农业区和旅游区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在的缺乏科学完整的研究体系、阈值的生态学指示意义不明确、动态演化与预测研究不够深入、空间尺度与格局分异涉足较少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未来应在作用机理、模型构建和实践应用方面加强研究。
向芸芸蒙吉军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鄂尔多斯1988-2000年景观结构和功能动态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文中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1988和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以ARC GIS9.0和FRAGSTATS3.3为分析平台,对区域景观结构和功能进行动态分析。其中,结构分析主要采用景观指数方法;功能分析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的方法。结果表明:1988-2000年间,景观整体上分布还较均匀,连通性增加,丰富度减少,有向不均匀发展的态势,服务功能景观上以草地为主,功能类型上以调节功能为主,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减少。草地景观形状指数较大,形状复杂,高、中覆盖草地比例减少,聚集度指数增加,低覆盖草地比例增加,聚集度指数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说明草地处于退化中;在服务功能中比重不大的林地和水域对区域生态效应的发挥有重要作用,虽然面积变化不大,但是破碎化程度增加,对其环境调节功能有一定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受人类干扰严重,斑块形状很规则。未利用地面积占30%左右,多为沙漠和荒地,生态脆弱,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张彦儒蒙吉军周婷
关键词:景观指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被引量:12
2011年
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区与畜牧业区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其土地集约利用有突出的特点。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熵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集约度。结果显示,2003-2007年鄂尔多斯土地集约度数值总体上升;利用效率对鄂尔多斯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最大,其次是利用程度和投入强度,持续状况的影响最小。结果表明,熵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均适用于土地复杂系统的集约利用评价计算。相对于其它方法,熵值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赋权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弥补了传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缺乏自学能力的缺陷。
燕群蒙吉军康玉芳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熵值法人工神经网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