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B2102)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志华更多>>
相关机构:莆田学院复旦大学石家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7篇文学
  • 7篇文学批评
  • 5篇十七年文学
  • 5篇十七年文学批...
  • 3篇文艺
  • 2篇新论
  • 2篇文艺思想
  • 2篇毛泽东文艺
  • 2篇毛泽东文艺思...
  • 2篇关键词研究
  • 2篇词研究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批评
  • 1篇宣传者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政治
  • 1篇证法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机构

  • 7篇莆田学院
  • 5篇复旦大学
  • 1篇石家庄学院

作者

  • 8篇刘志华

传媒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学术界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社科纵横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莆田学院学报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周扬: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和阐释者——兼论其文学批评的“辩证法”策略
2011年
建国后17年时期,周扬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和阐释者,其文学批评理论具有"辩证法"的特点,从中我们更加看清了在"两个世界"中游走的周扬的复杂心态。
刘志华
关键词:文学批评辩证法
何其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者——兼论“泛意识形态化”阐释模式
2009年
从何其芳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实践来看,他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其文学批评的特点可概括为"泛意识形态化"阐释模式。
刘志华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思想
建国初三次大的文艺论争新论被引量:1
2010年
在十七年间,持续不断的"批判"、"革命"同时也是被重视的。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论争正是在大破"旧"大排"异"的过程中大立"新"大构"同"的。批判者通过批判确立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合法性,被批判的则正是"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一体化的"十七年文学批评"充满了一种整体上的活力。
刘志华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文艺论争
间歇中的生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1956-1966)新论
2010年
在17年间,"批判"、"革命"虽持续不断,但也会有短暂的间歇。而短暂的间歇则体现了文艺"规范"的松懈与多样性,风云变幻的文艺思潮记录了当代文学批评曲折多变的历史命运。
刘志华
人性、人情:在“合情”与“合法”的夹缝中——“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自律"性、"合情"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他律"性、"合法"性的夹缝中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刘志华
关键词:人性人情十七年文学批评阶级性
角色的焦虑 创作的转向——“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2010年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响应口号,深入工农。这一切不仅使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品格,而且也强化了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
刘志华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
文艺斗争: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2008年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活动中,文艺斗争一方面包括显在的文艺批判运动,另一方面还包括潜在的作家(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文学与政治的张力所形成的场域中的文艺斗争,可以协助实现意识形态中试图建立新中国"文化新秩序"的文化目的。
刘志华
关键词:政治文学十七年文学批评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合法性解读——以“史诗性”文本和文学经典价值确认为中心
2010年
十七年文学,以其整体的"同一性"构建了一个"战歌"与"颂歌"相交织的文学时代。"史诗性"文本为新政权的合法性存在披上了漂亮的外衣,对文学经典的价值确认则体现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理论的合法性存在。
刘志华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合法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