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104) 作品数:19 被引量:327 H指数:10 相关作者: 马琨 代晓华 杨桂丽 刘萍 马玲 更多>> 相关机构: 宁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马铃薯连作对茄科作物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5 2012年 以"陇薯1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马铃薯秸秆、连作土壤浸提液对番茄、茄子、辣椒等马铃薯同科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马铃薯秸秆水浸提液对番茄、茄子的发芽率以及3种植物的发芽指数和胚根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辣椒的发芽率和3种植物胚芽长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现象。连作土壤浸提液抑制3种植物的发芽率及发芽指数,促进番茄和辣椒胚芽生长,3种植物胚根及茄子胚芽随着连作土壤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马铃薯秸秆水浸提液和连作土壤水浸提液均对3种茄科作物具有化感作用,且对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和胚芽长具有一定浓度效应。 杜茜 童娟 卢迪关键词:马铃薯 连作 化感效应 茄科作物 水浸液 发芽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6年 采用基于16S r 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间作栽培后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数目增加,且以马铃薯/玉米4:1行比增加最多;各间作栽培后的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连作栽培。间作栽培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增加了门和纲的总数,各纲的比例也有较大的变化,马铃薯根际土中一些有益菌属比例上升,并出现新的益生菌,潜在致病菌比例下降甚至消失。马铃薯/玉米4:1行比间作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的微环境,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 王娜 陆姗姗 马琨 刘萍关键词:马铃薯 间作栽培 根际土壤 T-RFLP 马铃薯连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2015年 马铃薯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随栽培面积持续扩大,轮作倒茬困难,由此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为探明马铃薯连作障碍机制,分别采集马铃薯正茬、连作1年、6年和10年的根际土壤样本,利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连作栽培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揭示马铃薯根际土壤主要菌群动态变化规律及连作障碍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连作栽培后马铃薯土壤细菌和真菌DNA仍具有较高的T-RFLP多态性,但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优势T-RFs片段发生变化,多年连作使某些T-RFs消失;随连作年限增加,根际土细菌Shannon-Wienen指数、Simpson指数和Sorenson指数下降,而真菌Shannon-Wiene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上升。菌群分析发现,土壤细菌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纲(Bacilli)和梭菌纲(Clostridia)所占比例最大。连作使细菌和真菌菌群发生变化,芽孢杆菌纲、鞘氨醇纲(Sphingobacteria)等比例下降甚至消失,β-变形菌纲(Beta proteobacteria)和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比例上升;土壤真菌中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煤炱目(Capnodiales)随连作年限增加比例下降,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随连作年限增加比例上升。马铃薯连作使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菌属的细菌减少,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等致病菌属的细菌增加。连作导致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水平降低,真菌多样性水平升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连作破坏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使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连作障碍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互作用的结果,持续的研究有利于做出较合理的解释。 秦越 马琨 刘萍关键词:马铃薯 连作栽培 根际土壤 T-RFLP 微生物群落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6 2019年 为揭示农业管理活动对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机制,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脂肪酸指纹图谱方法,研究了连续4年玉米秸秆还田后,AM真菌群落组成、AM真菌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430个AM真菌OTUs从门到种依次分类,共分为1门、3纲、4目、8科、10属、143种,但不同处理间AM真菌群落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多样性(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AM真菌中类球囊霉属、球囊霉属为优势属.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球囊霉属丰度降低;3000、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类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的丰度与对照(0 kg·hm^-2)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原囊霉属、类球囊霉属、球囊霉属在3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与对照间差异显著,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9000、120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下土壤AM真菌β多样性与对照间聚集度较其他处理相差较远,秸秆还田量对AM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多元分析结果能在累积变量82.8%上揭示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与AM真菌丰富度、多样性的空间变化关系.土壤全氮、碱解氮是影响以磷脂脂肪酸表征的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生物量以及以中性脂肪酸表征的AM真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持续玉米秸秆还田改变了AM真菌属水平上的分类学组成;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AM真菌特有的微生物种类减少,AM真菌群落组成间的相似度下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AM真菌生物量及其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的比例. 马琨 宋丽丽 王明国 马占旗 安嫄嫄关键词:秸秆还田 AM真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冬小麦免耕覆盖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0 2020年 为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免耕覆盖+施生物有机肥(NF)、免耕覆盖+不施生物有机肥(NC)、传统耕作不覆盖+施生物有机肥(TF)和传统耕作不覆盖+不施生物有机肥(TC)4个处理,以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D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免耕覆盖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TC处理相比,NF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P=0.03*),增加了土壤全氮(P=0.002**)、总碳含量(P=0.0001**,P=0.007**),影响了土壤碳/氮比分配(P=0.003**)。2)从16个土壤样本中共获得细菌27门、86纲、125目、213科和315属,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约占总丰度的82.40%。3)与传统耕作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相比,免耕覆盖施生物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降低了ACE丰富度指数。4)NMDS及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pH、速效磷和土壤碳/氮比成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总碳成负相关;其中,土壤pH和SMBC分别是影响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主要驱动因子。施生物有机肥和耕作措施两种因素均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产生了影响,但以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较明显;此外,施用生物有机肥在传统耕作和免耕覆盖两种情况下均增加了冬小麦产量,但以传统耕作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最明显。因此,传统耕作配施生物有机肥是宁夏南部山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王小玲 马琨 伏云珍 安嫄嫄 汪志琴关键词:免耕覆盖 生物有机肥 细菌群落 间作与接种AMF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2013年 为了探明间作种植模式和接种AMF对连作土壤的影响,试验选取马铃薯连作10年土壤为基质,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盆栽实验设计,研究间作及接种AMF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间作模式及AMF接种后,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间作调控后马铃薯||玉米||蚕豆处理土壤细菌比例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Biolog Eco板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比对照高36.77%。间作并接种AMF(Gloumus etunicatum)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增强,土壤真菌的比例上升,细菌、放线菌的比例下降;马铃薯||蚕豆、马铃薯||玉米||蚕豆土壤孢子密度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马铃薯||玉米||蚕豆处理在培养96 h后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比单作高48.96%。各处理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在2种方式的调控下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碳源利用强度较高,对芳香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弱;调控后碳源利用类型开始从碳水化合物、胺类化合物向胺类化合物和多聚化合物利用类型转变。间作调控和AMF调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存在一定的叠加效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马玲 马琨 汤梦洁 代晓华关键词:间作栽培 AMF 土壤微生物群落 连作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为研究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探寻有效的间作栽培模式以缓解马铃薯的连作障碍,采用基于16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 王娜 马琨 刘萍关键词:马铃薯 间作栽培 T-RFLP 文献传递 马铃薯连作栽培对土壤化感物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2015年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连作严重影响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了土壤生态系统过程。试验以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和倒茬地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群落水平生理活性(CLPPs)和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对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际土壤化学物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乙酸乙酯浸提的酸、中、碱性相中都有质量分数高达50%左右的邻苯二甲酸二丁异酯和少量的顺式-14-二十九烯;和倒茬相比,长期连作根际土壤酯类、烯烃类和苯类物质都有明显的积累。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作4 a时最强;而连作10 a时微生物群落对主要碳源的利用能力总体较弱,以碳水化合物为碳源基质的微生物类群代谢能力显著降低;以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化合物和氨基酸为代谢基质的微生物类群组成明显受到抑制。主要磷脂脂肪酸中,以16∶1、16∶0、18∶2ω6t和18∶1ω9c表征的PLFA含量较高,不同类型的PLFA含量随连作时间的增加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连作4 a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最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微生物群落生物量比值升高,而真菌/微生物群落生物量比值下降;倒茬种植明显改善了土壤主要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及结构组成。长期连作产生的邻苯二甲酸二丁异酯及顺式-14-二十九烯积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连作4 a可能是马铃薯连作栽培障碍的临界点。 杨桂丽 马琨 卢斐 魏常慧 代晓华关键词:马铃薯 连作障碍 GC-MS分析 不同培肥方式对旱作区耕地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快速提升宁夏中部干旱区耕地土壤质量,促进旱作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BIOLOG技术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培肥方式对旱作区新推农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化肥配施牛粪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增加。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化肥配施黄腐酸钾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存在明显不同。化肥配施牛粪处理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源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化肥配施黄腐酸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及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培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主要受到土壤pH、碱解氮、全氮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培肥方式能更好地提升土壤品质。 杨金娟 马琨 丁东 代晓华关键词:土壤培肥 土壤微生物 碳源 间作栽培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设计马铃薯‖玉米(P‖M,行比分别为4∶1,3∶2,2∶3)、马铃薯‖蚕豆(P‖F,行比同前)、马铃薯不同品种(A‖B‖C,行比1∶1∶1)间作栽培模式,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探寻能够减轻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有效栽培模式。采用基于18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构建真菌ITS克隆文库,利用Genbank数据库比对各栽培模式中ITS序列的测序结果,并作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栽培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后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在门、纲和目的分类学水平上与连作相比明显下降,菌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成熟期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模式与连作的差异最大,属的比例下降67.74%。间作栽培后,黑孢属(Nigrospora)、地丝霉属(Geomyces)、圆盘菌属(Orbil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四枝孢属(Tetracladium)等9个属的真菌消失,同时新增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毛壳属(Chaetomium)、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小球腔菌属(Pleosporineae)等13个属的真菌,其中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后巨孢囊霉属比例高达60.35%。可见,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能有效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真菌菌群结构,使其微环境得以改善,缓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 张晓岗 刘萍 马琨 王娜关键词:间作栽培 根际土壤 真菌群落 T-RF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