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03)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 相关作者:董治宝吕萍李春筱徐永旺张克存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阿拉善盟气象局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理学更多>>
- 风沙流中静电力对剪切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根据模拟的风沙跃移层中风速廓线分布结果,讨论了电场力对风沙流中气载剪切力和颗粒作用于单位体积气流的体积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粒带正电荷时的气载剪切力和颗粒作用于单位体积气流的体积力最大,不带电荷时次之,沙粒带负电荷时的气载剪切力和体积力最小.
- 吕萍黄建平董治宝
- 关键词:电荷
- 腾格里沙漠沙尘暴天气动力要素特征研究
- 2010年
- 利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近地层观测资料,分析了腾格里沙漠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地面摩阻速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以及床面剪切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时,地面摩阻速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以及床面剪切力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各高度层风速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具有很显著的相关性。
- 吕萍董治宝张正偲赵爱国
-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粗糙度
- 黑碳和有机碳气溶胶对大气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 2011年
- 黑碳气溶胶和有机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2000年7月中国黑碳气溶胶和有机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分析了这两种气溶胶对大气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黑碳气溶胶在模式顶层产生正的辐射强迫,而有机碳气溶胶在模式顶层产生的辐射强迫并非全为正值,在地表两种气溶胶都产生负的辐射强迫。黑碳气溶胶和有机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引起的温度反馈表现在:7月这两种气溶胶的加入使得28°—30°N之间的地区的气温显著升高,35°—36.2°N区域气温降低。黑碳气溶胶的升温效应强于有机碳气溶胶。
- 吕萍董治宝张克存
- 关键词:气溶胶REGCM3模式
- 内蒙古额济纳旗一次局地大到暴雨的成因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通过对2008年10月3日发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一次局地大到暴雨的天气过程分析,结果发现:①短波槽东移在额济纳旗加深、加强,东高西低形势的建立,是强降水发生的背景条件。②高空冷槽、上升运动、低涡辐合区汇合并叠加为该地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③大到暴雨产生在深厚的水汽层结、水汽辐合及强烈的持续上升运动区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形成区,对流发展,强烈的低涡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了大到暴雨天气。④700 hPa暖舌北伸与高空冷槽相叠置,形成大片雷暴区。
- 李春筱董治宝徐永旺常佩静
- 关键词:阿拉善高原大到暴雨
- 西北地区一次沙尘暴过程的地表热通量特征被引量:3
- 2009年
- 利用NCEP日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我国西北地区晴天日与沙尘暴日地表感热通量及潜热通量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爆发前和爆发时,地表感热通量迅速增大,潜热通量急剧减小,地面空气处于一种干热状态,为一热源区,有能量的散失。
- 吕萍
- 关键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
- 灌丛密度对沙粒粒度和起动风速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选择了位于宁夏中卫市西北角的中国科学院野外风沙观测场风沙工程实验区,采集不同密度灌丛区沙样,通过室内分析及风洞实验,研究了灌丛迎风和背风方向沙粒粒度结构及起动风速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灌丛周围粒度分布曲线属高狭峰偏态分布型,灌丛的存在有利于风蚀中细沙和极细沙的截留;同时灌丛密度大小对于沙粒粒度特征及其起动风速都有重要影响,经文中详细分析,灌丛的最佳防护密度为12%~15%。
- 吕萍董治宝赵爱国张克存
- 关键词:灌丛起动风速
- 阿拉善高原近45a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采用1961—2005年阿拉善高原8个测站的温度资料,分析了夏季和冬季的最高/最低日平均气温,以及不同界限温度日数、生长季日数、积温等气象要素的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5 a来,阿拉善高原夏季、冬季的最高和最低日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最高日平均气温升幅最大,夏季最低日平均气温升幅最小;气温序列线性增温率大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巴彦浩特单站增温率与阿拉善西北部相当。日平均温度高于30℃的炎热日数在近年来增幅较大;日平均温度在20~30℃之间的温暖日数和0℃^-10℃之间的寒冷日数变化不大;低于-10℃的严寒日数大幅减少。生长季日数变化不大,生长季积温均有上升趋势。
- 李春筱董治宝常佩静徐永旺
- 关键词:气温阿拉善高原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