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2-01-03)

作品数:13 被引量:138H指数:8
相关作者:徐兆礼崔雪森樊伟伍玉梅陈庆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浮游
  • 5篇浮游动物
  • 2篇多样性
  • 2篇叶绿素A
  • 2篇鱼卵
  • 2篇渔场
  • 2篇谱分析
  • 2篇仔鱼
  • 2篇介形类
  • 2篇浮游介形类
  • 1篇淡水
  • 1篇盐度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营养化
  • 1篇营养盐
  • 1篇有机污染
  • 1篇育幼
  • 1篇跃层
  • 1篇生态类型

机构

  • 10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杭州科技职业...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温...

作者

  • 10篇徐兆礼
  • 2篇伍玉梅
  • 2篇樊伟
  • 2篇崔雪森
  • 1篇张涛
  • 1篇王俊
  • 1篇钱立兵
  • 1篇蔡圣伟
  • 1篇刘小涯
  • 1篇徐鸣泉
  • 1篇夏华永
  • 1篇晁敏
  • 1篇陈华
  • 1篇刘子琳
  • 1篇陈雷
  • 1篇鲍旭平
  • 1篇吕宝强
  • 1篇刘艳岚
  • 1篇朱鹏利
  • 1篇潘建明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水产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浮游介形类(Ostracods)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06年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四季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介形类分布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浮游介形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3.47%;春、夏、秋和冬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0.70,1.72,2.57和0.90个/m^3;冬春季的短棒真浮萤(Euconchoecia chierchiae),夏季的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秋季的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分别是各季的主要优势种;夏、秋季介形类总丰度与水文环境因子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春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季与表层温度相关.东海北部外海四季均有介形类高丰度区出现,但在东海北部近海长江口及其邻近舟山水域,介形类数量相对较低.在东海南部,冬春季高丰度区位于外海,夏秋季在近海.东海浮游介形类基本上是一大类较为典型的暖水性且具有集群行为的海洋浮游动物.介形类秋季高丰度区和较高丰度区的分布与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绿鳍马面鲀(Navodon SPptentrionalis)、鲐鯵鱼类等渔场的位置基本一致,在渔业上有重要的意义.
徐兆礼
关键词:浮游动物浮游介形类
东海浮游介形类生态适应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浮游介形类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介形类分布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特征分析,确定东海浮游介形类主要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在浮游介形类优势种中,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短棒真浮萤(E.Chierchiae)、针刺真浮萤(E.aculeata)、细长真浮萤(E.elongata)和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等为亚热带外海种.这些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如果冬、春季在较低水温出现,与东海北部外海暖流带入有密切的关系.腹突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ecipiens)、猬刺拟浮萤(P.echinata)、棘刺拟浮莹(P.spinifera)、长拟浮萤(P.oblonga)、大浮萤(Conchoecia magna)和葱萤(Porroecia porrecta)等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种主要分布在黑潮暖流、台湾暖流和台湾海峡水域.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Paraconchoecia sp.最适温度较低,但地理分布特征显示前者是亚热带外海种,后者是暖温带外海种.所提到介形类其他物种最适盐度大多超过34,但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依据有关文献,这些种在我国从东海到南沙海域都有分布,分布虽广但数量稀少,难有证据表明这些种分布与暖流有密切的关系,是亚热带外海种.
徐兆礼
关键词:浮游动物介形类生态类型温度盐度
东海海樽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被引量:8
2007年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海域23°30′~33°N、118°30′~128°E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Thaliacea)种类组成、物种数平面分布和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发现浮游海樽类20种,夏季16种,春季12种,秋季11种,冬季9种;季节更替率显示,海樽类物种季节更替,从春季到冬季,是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暖流势力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冬季到春季,主要受暖流势力增长的影响。春季海樽类物种数与表温和底盐相关,夏季与10m水层温度和盐度相关;秋季相关性不明显,冬季与表温相关。东海海樽种类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暖流势力消长有关。双尾纽鳃樽东方亚种(Thalia democratica orientalis)等7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羽环纽鳃樽(Cyclosalpa pinnata)等6个种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东海各分海区海樽类多样性指数大多较低,主要是由于优势种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种种间和各站位之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多样性指数较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徐兆礼林茂
关键词:浮游动物多样性
2006年夏、冬季珠江口附近海域水文特征调查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根据珠江口外沿岸海域2006年夏季(7—8月)及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1月)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夏季与冬季的温度、盐度分布,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特征及其与上升流、中尺度涡旋和海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调查海域冲淡水扩展、上升流、中尺度涡等现象在温度、盐度分布中都有很明显的表征,并对跃层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跃层类型;在冲淡水扩展的影响下,还形成了双跃层与障碍层现象。2)冬季海水混合剧烈,沿岸浅水区域跃层现象不明显,在陆坡深水区存在跃层现象。
张燕夏华永钱立兵朱鹏利
关键词:珠江口CTD跃层冲淡水
瓯江口渔场夏秋季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时空分布被引量:34
2008年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徐兆礼陈华陈庆辉
关键词:鱼卵仔鱼产卵场
1997—2007年东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分析了1997—2007年由SeaWiFS卫星获得的我国东海ρ(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ρ(叶绿素a)多年平均值在近海明显高于外海,近海往外快速递减,最高值位于长江口大沙滩.东海ρ(叶绿素a)呈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波峰基本出现在3—4月,波谷在7—8月.在近11年间,ρ(叶绿素a)及距平呈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在东海近海海区.ρ(叶绿素a)及距平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海北部近海多年的月均值最高〔ρ(叶绿素a)>2.0mg/m3〕,南部近海和台湾海峡次之(0.8~2.0mg/m3),东海北部和南部外海最小〔ρ(叶绿素a)<1.0mg/m3〕.近海主要受到陆地径流带来富营养盐的影响,ρ(叶绿素a)高、变化幅度大、周期短,东海外海及台湾海峡主要受到高温寡营养盐的黑潮及其分支影响,ρ(叶绿素a)低、变化幅度小、周期长.
伍玉梅徐兆礼崔雪森樊伟
关键词:SEAWIFS叶绿素A谱分析
东海糠虾类数量分布被引量:11
2006年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糠虾类的数量波动、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糠虾类秋季丰度最高,均值为10ind·10^-2m^-3,春季次之(5ind·10^-2m^-3),夏季最低(1ind·10^-2m^-3);春季的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夏季的极小假近糠虾(Pseudanchialina pusilla)、秋季的四刺端糠虾(Doxomysis quadrispinosa)和冬季的中华节糠虾(Siriella sinensis)对糠虾类总丰度变化的贡献较大。冬夏季不同优势种间对总丰度的贡献值较为接近,春秋季则有明显的差异。糠虾类春季和4季总丰度与底层水温线性相关;冬夏季与底层盐度相关;秋季与表层水温和10m层水温相关。东海糠虾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沿岸河流的径流量,特别是长江径流势力消长有密切的联系,也与东海暖流势力从夏季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秋季糠虾类高分布区出现,对东海北部外海鲐鳕鱼渔场和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徐兆礼晁敏崔学森
关键词:浮游动物
2004年春季长江河口水体与沉积物表层的叶绿素a浓度分布被引量:7
2008年
2004年5月7日至12日在31°~31.8°N、122.5°E以西到海水上溯至0盐度的长江河口进行14个站位叶绿素α浓度的现场观测,其中N1~N3、M1~M3、S1~S3和R6这10个观测站用3条渔船在4天内进行潮周期的涨憩、落急、落憩、涨急、涨憩5个潮时的准同步周日采样观测;对S2、S3、R2、R3、M3、N2和N3这7个位于长江入海口门站位进行表层泥样的叶绿素α浓度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海区表层海水叶绿素α浓度为0.230~11.500μg/dm^3,平均值为(1.514±1.712)μg/dm^3,高值出现在观测海区东北部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表层海水叶绿素α浓度平面分布从该区的东北部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离岸越近叶绿素α浓度越低,低值出现在长江口门内和测区西南部的广阔浑水区域;底层叶绿素α浓度为0.291~2.620μg/dm^3,平均值为(1.186±0.531)μg/dm^3,其变化幅度与平均浓度均明显低于表层。在涨憩、落急、落憩、涨急和涨憩5个潮周期中水柱平均叶绿素α浓度为1.198~1.910μg/dm^3,涨憩和落急潮时,叶绿素α浓度自表层向底层逐渐下降;落憩和涨急潮时,表层的平均叶绿素α浓度略低于中层和底层。2004年春季观测海区叶绿素α浓度与往年夏季和秋季的观测结果相近,但明显高于冬季。表层沉积物叶绿素α浓度为(0.089±0.052)μg/g(湿重),仅占其上方水体平均叶绿素α浓度的极少部分,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刘子琳张涛刘艳岚潘建明陈忠元刘小涯
东海浮游十足类(Decapods)多样性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根据1997~2000年对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 探讨了东海浮游十足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4季共出现浮游十足类9种,其中秋季4种,冬季5种,夏春季各7种;中型莹虾、细鳌虾、汉森莹虾、刷状莹虾和正型莹虾是常见种,其余4个为稀有种.春季转至冬季,夏季转至秋季、秋季转至冬季,其种类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出现更替.种数分布在冬春季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夏秋季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盐度.冬春季种类变化主要与台湾暖流与黄海冷水团季节性的进退以及东海气温季节性变化有关,夏季种类分布特征与沿岸流和暖流势力强弱有关.常见种对不同季节的环境适应性较强,其出现频率和个体丰度远大于稀有种.中型莹虾的大量出现是影响东海浮游十足类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徐兆礼
关键词:浮游动物多样性
2007年乐清湾富营养化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依据2007年4月和8月在乐清湾28°05’~28°35’N、121°00’~121°20’E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对乐清湾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这些分布特征与营养盐、潮流场、污染源和叶绿素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乐清湾E值和A值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都是由内湾向外湾数量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态磷酸盐(DIP)和溶解态尤机氮(DIN)与E值、A值之问都有密切的相关关系(P=0.0000),因而是污染乐清湾水体的主要因子。营养盐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乐清湾地形、潮流、污染源和叶绿素特征决定的,在乐清湾海域,沿外湾东部的海槽是乐清湾中湾和外湾涨落潮的主要路径,形成外湾较低的DIP和DIN值。而养殖污染带来总氮和总磷的数量分别接近和超过50%,因而是乐清湾水体变劣的重要外源性污染物,其次是生活污水和化肥的输人。夏季,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大量利用,有效地减少了乐清湾营养盐的含量,进一步导致水体营养水平指标(E)和有机污染指数(A)值的降低:4月乐清湾水体处于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和亚健康状态。8月,内湾和中湾属于污染海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外湾大部分属于较清洁海域,处于健康状态。
陈雷徐兆礼陈胜蔡圣伟吕宝强鲍旭平
关键词:富营养化有机污染营养盐叶绿素潮流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