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LXJK201202)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吴中海张铎刘艳辉田婷婷黄小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古地震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事件
  • 2篇第四纪
  • 2篇断裂带
  • 2篇青藏高原东南...
  • 2篇裂带
  • 2篇南缘
  • 2篇古地震事件
  • 2篇测年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震地质意义
  • 1篇地震地质灾害
  • 1篇地震滑坡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区
  • 1篇地质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吴中海
  • 3篇刘艳辉
  • 3篇张铎
  • 3篇田婷婷
  • 2篇张绪教
  • 2篇张克旗
  • 2篇蒋瑶
  • 2篇黄小龙
  • 1篇张海军
  • 1篇马志邦
  • 1篇李家存
  • 1篇赵根模
  • 1篇冯卉
  • 1篇何林

传媒

  • 4篇地质通报
  • 3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海玉树活动断裂带的多期古地震滑坡及其年龄被引量:16
2014年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在开展玉树灾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13处古地震滑坡遗迹。调查结果表明,玉树古地震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玉树活动断层两侧5km范围内,规模普遍较大,多具有多期活动特征,且与周围古地震相伴生,空间上体现出发震断层对其发育的控制作用。同时,古地震滑坡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常具有原地复发的特征。据古地震滑坡堆积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认为目前发现的典型古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并集中分布在5个时期,与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期次及发生年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比古滑坡规模和分布范围,发现玉树断裂带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2次规模较大的古地震滑坡事件,与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特点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群发性古地震滑坡是识别古地震事件的重要地貌标志,可从年代学上揭示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补充古地震事件资料和恢复古地震在时间与强度上的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蒋瑶吴中海刘艳辉田婷婷张铎黄小龙黄小巾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震滑坡古地震事件地震地质灾害
青海玉树断裂带地震落石的地震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级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其中地震落石是除地震滑坡外沿断裂带及其邻侧最常见的现象.对玉树震区落石的调查发现,该区多处存在非常典型的多期地震落石分布现象,指示该区地震落石的发育与其他古地震现象类似,具有多期性和一定的原地复发性.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地震落石分布的主要特征为:多集中发育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的陡峭基岩斜坡下方,分布零散,且滚动较远,并常与古地震滑坡相伴生.初步获得的8个地震落石钙膜U系测年结果分布在距今6030±300a BP、4720±210a BP、3530±490~3560±280a BP、2010±160a BP、1090±70a BP、760±20a BP和230±20a BP年龄段,与该区古地震探槽和滑坡反映的地震事件比较吻合,进一步揭示玉树断裂带附近在全新世中晚期发生过多期可导致地表产生地震落石的事件.同时也说明,地震落石及其钙膜测年是特别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潜在古地震研究方法或途径.
田婷婷吴中海马志邦冯卉尼玛次仁蒋瑶张绪教张铎
关键词:古地震事件
藏南及邻区典型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现状与时代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在系统梳理扎达盆地、尼泊尔Thakkhola半地堑盆地、吉隆—沃马盆地、乌郁盆地磁性地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地磁年代所代表的地质事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藏南及邻区各近南北向裂谷盆地自形成以来均发育2次明显的沉积变动事件,第一次为距今10.6~8.1 Ma期间各盆地分别开始接受沉积,第二次为距今3.5~2.0 Ma各湖盆的连续消亡;总结高原的气候变化可以发现,高原在距今约8 Ma及3 Ma左右也有明显的2次气候变化,即沉积事件与气候变化事件在时间上具有近同时性。扎达盆地、吉隆—沃马盆地、达涕盆地三趾马化石的时代都处于距今7.0~6.5 Ma之间,也具有近同时性。结合高原的整体演化,认为其可能在距今10.6~8.1 Ma、3.5~2.0 Ma发生了2期比较强烈的隆升运动。同时,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今后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地区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提出了建议。
何林吴中海哈广浩张海军
关键词:晚新生代磁性地层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层相互作用、应力触发与差别响应被引量:5
2014年
岩石圈、地壳由众多板块、地块及层圈组合而成,是开放性复杂巨系统,活断层在地壳中犹如神经网络也是复杂的开放体系。因此活断层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地震断层破裂产生应力扰动,可能触发其他断层破裂,不仅在近处,也会在远处发生。不同的活断层构造产状、活动方式及应变阶段不同,对同一次触发响应不同。触发与差别响应二者的叠加效应在地震活动性上有重要表现。表现之一是区域大震后,余震区外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处发生继发性大震的概率最大,也即率先出现"远余震、诱发前震、响应震"的地方地震危险性增大,对预测未来地震位置有效。对本区1950—2013年地震统计表明,预测成功率W=1-漏报率-虚报率=80%。同时,对当前地震危险区作了预测。
赵根模吴中海刘艳辉
关键词:应力触发地震危险区
第四纪主要定年方法及其在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综述被引量:21
2013年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的定量或半定量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地层序列及其时间标尺的确立,获取相对精确的地层年龄和事件的发生年龄是决定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程度的最主要因素。目前,约27种定年技术能够应用于沉积物定年和晚新生代的变形测定,这些技术方法可以分为数值(绝对)定年法、相对定年法和校正定年法。数值定年法可得到相对明确的绝对年龄值,因此最为常用,但应用范围受限于测试物质或对象的不同,因而准确定年还需要辅以相对定年法或校正定年法。相对定年法应用范围广泛,但缺乏足够的精确性,需要特定的标准来比对。校正定年法仅在部分情况下适用,且其适用性取决于对已知地质事件的认可度,如火山爆发或磁极倒转。所有定年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定年条件和适用范围,且可能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误差,如在数值定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非分析性错误。因此对于第四纪定年法在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中年龄结果的可靠性评估,需要综合沉积物的地貌-地层相对时序、不同定年方法比较或相同方法在地层上的时序一致性等来实现。近年来,已有方法的持续改良和试验性方法的不断发展使得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定年精度和定量化研究程度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14C、光释光、U系、宇宙成因核素(10Be,36Cl和26Al等)和热年代学等常用定年方法为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手段和依据。此外,土壤发育、岩石风化和地形改造程度等相对定年法的不断发展,也为新构造变形及活动性研究提供了很多必需的辅助年龄约束。
田婷婷吴中海张克旗张绪教
关键词:新构造古地震
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测年可行性初探被引量:3
2013年
使用一种新的光释光测年法——热转移光释光(TT-OSL)法对甘孜县城附近的甘孜-A剖面上的黄土细颗粒石英进行实验测试,以探讨该方法用于其测年的可行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天然回授OSL(ReOSL)信号强度随地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积累。利用"替换点"分析方式对TT-OSL法的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甘孜黄土的测年。采用简单多片法(SMAR)和TT-OSL法分别对3个样品进行等效剂量(D e)测试及年龄计算,结果显示TT-OSL法得到的D e值及年龄明显大于简单多片法,但TT-OSL法年龄与前人磁性地层研究中的期望年龄相差比较大。研究初步认为,TT-OSL法可以对甘孜黄土进行测年,但是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有更多的可信独立年龄验证。
张克旗
关键词:OSL测年甘孜黄土细颗粒石英
滇西北裂陷带的构造地貌特征与第四纪构造活动性被引量:28
2014年
利用LANDSAT ETM+和ASTGTM数据构建了滇西北裂陷带三维可视化图像,并对区内各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解译与分析,然后针对该区31个主要断陷盆地,提取了多种指示边界断裂活动性的构造地貌参数,最后归纳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特点,并将活动性区分为强、中、弱三级。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分区性。整体而言,丽江—大理断陷带与程海—宾川断裂带活动性最为显著,其次为剑川断裂带,通甸—巍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在4组中最弱。总体而言,滇西北裂陷带的断裂强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边界上,在纬度上以南、北端的断裂活动性为最强,中部弱;经度上为中间弱,东、西两边较强,并且该区断裂活动性的分区性及差异与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性整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断裂活动性与地震活动之间紧密相关。
黄小巾吴中海李家存尼玛次仁刘艳辉黄小龙张铎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构造地貌第四纪活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