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1251005507)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王益权石宗琳史红平冉艳玲喻建波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衡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3篇园土
  • 3篇土壤有机
  • 3篇果园
  • 3篇果园土壤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苹果
  • 2篇苹果园土壤
  • 1篇导水率
  • 1篇电场
  • 1篇电压
  • 1篇电阻率
  • 1篇性状
  • 1篇性状研究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有机质
  • 1篇直流
  • 1篇直流电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衡水学院

作者

  • 7篇王益权
  • 4篇石宗琳
  • 3篇冉艳玲
  • 3篇史红平
  • 2篇张露
  • 2篇张润霞
  • 2篇焦彩强
  • 2篇祝飞华
  • 2篇汪娟梅
  • 2篇喻建波
  • 1篇解迎革
  • 1篇王园园
  • 1篇王亚城
  • 1篇贾俊超
  • 1篇李鹏
  • 1篇胡卫光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直流电场力作用下土壤中离子迁移与电阻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探求在施加直流电场力作用下土壤电阻率的变化过程,以含有盐分的风沙土为供试材料,应用四电极法监测了在施加不同直流电压下土壤电阻率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不同电压作用下土壤电阻率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波动变化特征,通电10 h以前电阻率处于微小降低过程;10 h以后经过急剧递增后逐渐降低,并伴随着土壤温度的急剧增大,不同电压处理间差异明显。连续通电30 h后土壤中钠离子在阴极0~4 cm范围内富集,氯离子在阳极0~1 cm范围内富集;土壤p H在阳极附近下降约5个单位,在阴极上升约2.4个单位,两极相差7.2个单位,并在土柱断面形成了明显的碱性离子迁移带和酸性离子迁移带,阴、阳极附近电导率明显升高。研究认为,在外加电场力作用下土壤电阻率发生极为敏感的时空变化过程,通电不同阶段外加电场力对土壤溶液中活性离子和土壤颗粒吸附态离子的作用存在着阶段性特征。在用电动法改良盐渍化土壤时,选取适度的外加电压和通电时间是实现清除土壤活性离子和土壤潜性离子的重要条件,土壤p H和电阻率敏感的时空变化体现着土壤阴阳离子的异向迁移与空间分布过程。
张润霞王益权解迎革祝飞华汪娟梅史红平
关键词:直流电场电阻率电压
关中农田土壤剖面的主要物理性状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探明现代长期集约化生产和耕作管理模式下土壤物理状态的变化特征,对关中地区农田0-60cm剖面范围内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土壤剖面容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层0-10 cm土壤容重最小,为1.34 g·cm-3,20-40 cm土层容重高达1.67 g·cm-3,达到了制约根系延伸的极限容重;(2)土壤紧实度随着剖面深度增加逐渐增大,0-15 cm、15-25 cm、25-45 cm土层范围内的平均值分别为482kPa、1 647 kPa、2 268 kPa;(3)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0-10 cm土层的饱和导水率最高,平均为0.968 mm·min-1,且各土层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只有0-10 cm土层土壤结构性较好,而10 cm以下土壤的物理状态具有明显的退化趋势,制约着作物根系的延伸、气体交换和水分的入渗,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祝飞华王益权胡卫光张润霞冉艳玲
关键词:容重紧实度饱和导水率农田土壤
渭北果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为了探讨渭北果园土壤生物质量演化趋势,分析制约地区苹果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因素,在渭北旱塬果区选择了〈10 a、10~20 a、〉20 a园龄段苹果园各3个,选用农田土壤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范围内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在表层0~20 cm有不同程度地累积趋势,且在〉20 a果园累积较为明显;20~40 cm土层处有机质呈现在植果初期递减,20 a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果园土壤3种酶活性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0~40 cm土层范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呈现递减趋势,且在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在0~40 cm有不同程度递增过程,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40 cm也呈现出相对增高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3种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由此得出,渭北地区果树对土壤生物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40 cm范围,果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递减和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可能会对苹果树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石宗琳王益权张露喻建波焦彩强焦彩强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
渭北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状况及演变趋势研究被引量:32
2017年
为了探索果业生产和果园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了渭北旱源苹果主产区彬县10a幼龄和21a老龄苹果园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状况与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渭北地区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优势级别,仅0~20 cm处随园龄递增果园土壤团聚化趋势较为明显,>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DSAC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增大,团聚体分形维数(D)递减,但是,10~0.25 mm和5~1 mm最有价值团聚体和团聚体系数(KCTP)均在递减。渭北土壤水稳性团聚组成中约60%为<0.25 mm微团聚体,在0~30 cm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GMD和WSAC0.25呈现为农田(对照CK)>10a果园>21a果园,随园龄递增有明显增大趋势。>0.25 mm团聚体的破坏率(PAD0.25)随园龄增加显著增大,递增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态有机碳(POC)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各项指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碳酸钙含量、黏粒含量与水稳定团聚体多项指标呈极显著相关,PAD0.25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研究表明,果树种植在表观上明显提高了渭北地区表层0~2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强了土壤抗风蚀能力,但却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农艺质量及其稳定性,果园土壤团聚体的农艺质量显著退化与有机物及碳酸钙含量递减有着直接关系。
石宗琳王加旭梁化学史红平魏彬萌王益权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
渭北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状态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针对渭北苹果主产区出现的随植果年限增加,果树过早衰老,苹果的苦痘病、水心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频繁发生的问题,对该区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部位、退化趋势及退化程度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查明制约苹果品质和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果园土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渭北黄土塬区分别选取<10a、10—20 a、>20 a 3个园龄的苹果园各4个,并以土壤条件相同的农田作对照,在树冠层投影范围内距树干2/3处逐层采集剖面0—100 cm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园龄果园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变化情况。【结果】3个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碳酸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而降低,0—50 cm土层碳酸钙含量及贮量随园龄增加显著减少,50—100 cm则随园龄增大呈现逐渐增加趋势。10 a以上果园0—50cm土层的碳酸钙总贮量显著低于农田。各果园土壤交换性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0—40和60—10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及贮量也随园龄的增加而减少,而40—60 cm土层则随园龄的增加而稍有增加。与农田相比,果园土壤的交换性钙均有所增加。各果园0—50 cm土层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都高于50—100 cm土层,10 a以上果园10—30 cm土层的水溶性钙含量最高。与农田土壤相比,3个园龄果园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即使在富含石灰质的渭北黄土旱地,因长期植果明显加速了土壤钙素退化。随园龄增大果园土壤钙素库容及有效钙供给减小,已成为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隐性退化的特征之一。在重视果园大量养分管理的同时,警示关注包括钙素在内的中微量养分的演化趋势。
魏彬萌王益权石宗琳李鹏史红平梁化学王加旭
关键词:苹果园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
渭北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变异特征被引量:13
2013年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最活跃的碳库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内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矿化不仅对全球大气CO2浓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影响着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指示着植被演替的结果和演化的趋势,倍受学术界广泛关注。
石宗琳王益权冉艳玲张露喻建波焦彩强
关键词:渭北旱塬土壤有机碳库
人为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人为长期培肥及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在关中农田开展了0~100 cm土体范围内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碳库活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在7.00~23.39 g kg-1,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明显分布与变异特征,变异性大且变异程度均属中等水平。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100 cm范围内从上到下逐渐递减,而不是"T"型分布,碳库活度从呈递增趋势;土壤有机碳水平上是以村庄为中心向外辐射递减,尤其在0~20 cm土层规律性更加明显;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水平分布呈随距村庄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规律。由此得出,关中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变异明显地印记着长期人为作用土壤的历史痕迹,也是关中地区农业文明发展史的有效佐证之一。
汪娟梅徐鹏霞贾俊超王园园王亚城兰志龙王益权
关键词: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机碳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