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2016)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汪啸风陈孝红陈立德王传尚李志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震旦
  • 2篇地层
  • 2篇震旦系
  • 2篇年代地层
  • 2篇晚震旦世
  • 1篇底界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震旦纪
  • 1篇炭质
  • 1篇前寒武纪
  • 1篇前寒武系
  • 1篇化石
  • 1篇寒武纪
  • 1篇寒武系
  • 1篇层序

机构

  • 2篇宜昌地质矿产...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4篇陈孝红
  • 4篇汪啸风
  • 3篇王传尚
  • 2篇陈立德
  • 1篇李志宏
  • 1篇李华芹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01
  • 3篇199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末前寒武系年代地层研究:问题,进展与建议被引量:5
1999年
在讨论当前全球末前寒武系和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地区震旦纪和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综合研究 ,作者认为 :( 1 )中国传统的震旦系底界和后来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的底界是不合适的 ,前者位于不整合面上 ,而后二者的底界分别位于相对动荡的低位域的开始和由海退所形成的高位域的开始 ,不仅横向变化大 ,而且很难保存和发现可供对比的生物和化学标志。 ( 2 )建议将中国震旦系的底界上移到陡山沱组第 2段近底部 ,即靠近陡山沱组第 2段黑色页岩与第 1段灰白色白云岩之间的界线 ,以出现分异度高、个体较大、构造复杂的疑源类为标志 ,该界面与南沱冰期后所形成的海侵生物面基本一致 ;同时主张将原灯影峡阶的底界要么下移到陡山沱组第 4段产庙河生物群的黑色页岩底部 ,要么上移到灯影组产文德生物群的石板滩段黑色页岩夹炭质灰岩底部 ,因为这两个界面分别与南沱冰期后形成的层序 2和层序 3的最大海泛面基本一致。 ( 3)根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指出陡山沱组第 4段 ,即庙河生物群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6 85± 9) Ma,而水井沱组底部含三叶虫的黑色页岩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5 30± 8)
汪啸风李华芹陈孝红
关键词:震旦纪年代地层地层
晚震旦世武陵山生物群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研究概况与武陵山生物群的确定唐天福等(1978)在湖南沅陵神天坪震旦系上部留茶坡组发现的"蠕虫化石":cf.Sabellidites sp.和Chaetopteridae被最近的调查和研究证实,它们实际上可能为Vend...
陈孝红汪啸风王传尚
文献传递
湘西震旦系留茶坡组炭质宏化石初步研究被引量:17
1999年
初步研究表明,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化石呈炭质压膜状保存,主要包括长绳状或带状宏观藻:Chenlidenella spiralis gen.et sp.nov.,Longifuniculum dissutum 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 Longitaenina triphyllus gen. et sp. nov., L. rhodina gen. et sp. nov., L. laceolatus gen. et sp. nov.;直立不分枝的管状宏观藻Longfengshania elongata Duan et Du,1985, L. elliptic-ulum sp. nov, Paralongfengshania oblong sp. nov. Miaohenella hunanensis(Steiner, Erdtmann and Chen,1992), M. rhomba Ding,1996, M. taenina sp. nov., Cystoculum catenuatus gen. et sp. nov.;末端存在二歧式分叉的丝状宏观藻:Sectoralga bibarbatus sp. nov., S. typica Hu,1996,S. capillaceus sp. nov., S. umbellulata Hu,1996和水母状化石Taoyuania ovatoides gen. et sp. nov., Liaonanella giganta sp. nov., Wulingshania canopse gen. et sp. nov.及蠕虫状化石 Wenshanwania simplex gen. et sp. nov.等。从地层对比上看,上述化石可能与伊迪卡拉动物群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晚震旦世晚期留茶坡组中类水母化石的出现是我国晚震旦世生物演化史上一次重要事件,以类水母等软躯体动物和高分异度的宏观藻类?
陈孝红汪啸风王传尚李志宏陈立德
关键词:晚震旦世
震旦系底界及内部年代地层单位划分被引量:14
2001年
根据岩石和层序地层以及生物多样性事件的综合研究,建议以宜昌莲沱王丰岗剖面为界线层型将目前暂定的震旦系底界上移至陡山沱组二段近底部,以南沱冰期后首次海侵所形成的含巨型结构复杂的疑源类的黑色硅质泥岩的出现为标志.澳大利亚Marinoan冰期后"盖帽白云岩”之上的Brachirra组沉积与此层相当.厘定后震旦系上下统的界线以宜昌灯影峡剖面为层型,界线划在灯影组石板滩段近底部,以出现可供广泛对比的文德生物群以及痕迹化石和后生动物为标志,其时代似应与澳大利亚伊迪卡拉(Edicaran)生物群对比.重新厘定后的下震旦统内部两个阶(田家院子阶和庙河阶)和上震旦统内部两个阶(四溪阶和龙灯峡阶)之间的界线分别以秭归庙河剖面和宜昌灯影峡剖面为界线层型,界线分别定在陡山沱组四段和白马沱段近底部,前者以含庙河生物群黑色硅质泥岩的出现为标志,澳大利亚Bunyeroo组上部产大量leiosphaerids的黑色硅质泥岩沉积大致与此段地层相当.龙灯峡阶底界以产管状骨骼化石cloudiniids为特点,其确切层位尚需进一步研究.
汪啸风陈孝红王传尚陈立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