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02A04)

作品数:14 被引量:165H指数:7
相关作者:刘贤进余向阳王冬兰侯方浩赵于丁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毒死蜱
  • 5篇生物富集
  • 5篇农药
  • 3篇胆碱
  • 3篇乙酰
  • 3篇乙酰胆碱
  • 3篇乙酰胆碱酯酶
  • 3篇色谱
  • 3篇农药残留
  • 3篇相色谱
  • 2篇毒性效应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
  • 2篇菊酯
  • 2篇高效液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氟虫腈
  • 1篇稻谷
  • 1篇稻米
  • 1篇毒力

机构

  • 10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国家质量监督...
  • 1篇南京出入境检...
  • 1篇国际竹藤网络...

作者

  • 8篇刘贤进
  • 7篇余向阳
  • 5篇王冬兰
  • 4篇侯方浩
  • 3篇汤锋
  • 3篇赵于丁
  • 3篇张志勇
  • 2篇黄东林
  • 2篇唐俊
  • 2篇张存政
  • 2篇梁颖
  • 2篇花日茂
  • 2篇刘贤金
  • 2篇夏锦瑜
  • 2篇黄鹰
  • 1篇何丹军
  • 1篇刘敏
  • 1篇岳永德
  • 1篇孙立荣
  • 1篇张娟

传媒

  • 4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药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致死剂量二嗪农对锦鲫的毒性效应及鱼体富集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二嗪农对锦鲫的急性毒性,并以AChE活性为毒性指标,研究了亚致死作用剂量(96h-LC50的1/5、1/10、1/20、1/40)下持续暴露30 d和在清水中恢复30 d时二嗪农对锦鲫的慢性毒性效应,以及锦鲫不同组织对二嗪农的富集作用,为评价二嗪农环境生态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二嗪农对锦鲫的96h-LC50为11.04 mg/L,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抑制率可达91%;酶活恢复过程缓慢,最高恢复率仅为21.6%;组织中的富集量大小依次为肝>肉,恢复30d后各组织仍有二嗪农残留且富集大小顺序保持不变。
侯方浩余向阳赵于丁刘贤进黄鹰
关键词:毒性效应乙酰胆碱酯酶生物富集
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稻谷及秸秆中阿维菌素残留量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运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建立稻米及水稻秸秆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稻米样品采用乙腈-乙酸乙酯(1∶1,V∶V)提取,水稻秸秆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经三氟乙酸酐和N-甲基咪唑衍生化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在0.001~0.100m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0.1%~94.5%,变异系数为3.5%~6.2%;在水稻秸秆中的回收率为77.8%~82.8%,变异系数为1.1%~4.9%。该方法在稻谷中的最小检测浓度为1.000μg/kg,在秸秆中的最小检测浓度为0.500μg/kg。[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张娟汤锋唐俊花日茂
关键词:阿维菌素农药残留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谷物及土壤中氟虫腈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高效杀虫剂,用于防治多种害虫。为有效监测农产品中氟虫腈残留,建立了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物及水稻秸秆和土壤中氟虫腈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振荡提取,谷物及秸秆提取液经柱层析净化,采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0.01~0.5m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氟虫腈的平均回收率在80.60%~99.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低于9%,最小检测浓度为0.01mg/kg。本文作者所建立的氟虫腈残留分析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方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赵孝宁汤锋唐俊花日茂
关键词:氟虫腈谷物土壤气相色谱
蔬菜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江苏省人群的暴露水平及潜在危害被引量:5
2009年
为定量评估江苏省人群对蔬菜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以及三氟氯氰菊酯农药残留的暴露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以该地区蔬菜中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实测数据和文献中相关参数为基础资料,采用饮食暴露模型(DEEM)估算菊酯类农药对该地区人群的暴露水平,并采用参考剂量百分比、暴露边界2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慢性危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人群的终身日均暴露水平最高,为0.727μg/(kg.d),其次分别为氰戊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终身日均暴露水平分别为0.081μg/(kg.d)、0.036μg/(kg.d)、0.023μg/(kg.d)。菊酯类农药对儿童的日均暴露水平几乎为成人的2倍。慢性危害分析表明,蔬菜中氯氰菊酯残留对江苏省人群的慢性危害远大于其他3种菊酯类农药,人群对该4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暴露水平均属于安全范围。
梁颖孙立荣张存政余向阳刘贤进
关键词:菊酯类农药慢性危害蔬菜
稻米中毒死蜱和氟虫腈的残留规律及其暴露风险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研究毒死蜱、氟虫腈在稻米生产及食用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阐明不同用药量、用药次数与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关系,并以理论(MRL)与实际残留数据,结合食用前加工过程的去除消解动态研究,分别计算入口前的残留值,进行理论和准确暴露评估,分析大米的食用安全性,并以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理论依据,从食用安全的角度对实际生产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并重新界定最适的安全间隔期。【方法】田间试验参照农药残留登记准则(NY/T788-2004)进行,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农药残留在稻米曝晒、贮存、淘洗、蒸煮过程中的消解规律,采用饮食曝露模型——参考剂量百分比(POR)、暴露边缘(MOE)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进行急、慢性健康风险评估。【结果】(1)稻米中的农药残留及食用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及次数正相关,随着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多,残留量增大,对人健康风险上升。(2)食用加工过程中残留消解研究表明,经曝晒、贮藏、淘洗、蒸煮后两种药剂的降解率分别为91.6%和96.16%,其中蒸煮过程对药剂的降解作用最明显。(3)对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暴露评估表明,稻米中毒死蜱对人健康风险远高于氟虫腈;慢性健康风险分析表明,对所有调查人群毒死蜱为高风险率,氟虫腈为低风险率;急性健康风险分析表明,毒死蜱对儿童具有高风险,尤其是对农村人群中的男性风险较高,氟虫腈对所调查人群均为低风险率;不同年龄与性别组成的人群面临的风险不同,14岁前男孩面临的风险大于女孩,农村地区儿童所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儿童;14岁至成年之后的女性面临的风险高于男性,农村人群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人群。(4)研究发现安全收获间隔期的合理界定是降低健康风险的关键点,当安全间隔期延长至14d时,田间试验中所有处理剂�
张存政张心明田子华何丹军刘贤金
关键词:稻米风险评估农药残留毒死蜱氟虫腈
几种农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和麦蚜的室内毒力测定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及毒死蜱与其他3种农药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48 h的LC50分别为3.261 1、1.012 9、5.220 2、2.292 7 mg/L,对麦蚜24 h的LC50分别为1.250 5、2.513 6、9.043 8、34.431 6 mg/L。用共毒系数法评价药剂的联合作用,毒死蜱与杀虫单按2∶3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毒死蜱与吡虫啉按3∶2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相加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毒死蜱与吡蚜酮按3∶1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夏锦瑜王冬兰张志勇黄东林刘贤进
关键词:农药毒力褐飞虱麦蚜
蔬菜中灭蝇胺残留的强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建立了简单、快速测定蔬菜中灭蝇胺残留量的方法。蔬菜样品经乙酸胺-乙腈(1∶4,体积比)混合溶液提取,强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波长215nm处测定,所用色谱柱为Agilent NH2,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97∶3,体积比),以1.0mL/min的流速等梯度洗脱。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2~2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灭蝇胺的添加浓度在0.05~0.4mg/kg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3.4%~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7%~8.4%,均在农药残留测定所允许的范围内。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LOD)为0.02mg/k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5mg/kg。
刘新艳潘灿平刘肃
关键词:灭蝇胺农药残留高效液相色谱
气质联用测定鱼体内毒死蜱和二嗪农生物富集量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匀浆萃取结合氟罗里硅土小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鱼体不同组织中二嗪农和毒死蜱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鲤鱼对2种农药的生物富集量测定。建立的测定方法对毒死蜱和二嗪农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1mg/kg和0.005mg/kg,在添加浓度为0.05—1.00mg/kg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0%-105%。经10d培养,鲤鱼肉、肝脏和鳃对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均有很强的富集作用,鱼鳃中富集农药量最大,鱼体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高于二嗪农。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浓度分别为0.013—0.140mg/L和0.130—1.100mg/L时,鱼肉、肝和鳃对毒死蜱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00.23—277.98L/kg,120.51—264.43L/kg和159.40—534.65L/kg;而对二嗪农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8.04—64.22L/kg,24.04—46.77L/kg和45.92—65.79L/kg。
余向阳沈燕侯方浩王冬兰刘敏刘贤进
关键词:气质联用毒死蜱鱼体生物富集
黑碳对土壤中毒死蜱降解的影响被引量:19
2007年
通过吸附试验及降解试验分别测定了农药毒死蜱在添加不同含量两种黑碳的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和降解动态,以阐明黑碳对土壤中农药降解的影响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黑碳土壤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随黑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强,而毒死蜱的降解则逐渐减缓,高温下燃烧制备的黑碳(BC850)具有更大表面积和微孔性,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更大,延缓毒死蜱土壤降解作用也更明显。土壤中添加黑碳BC450含量为0.1%~1.0%时,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6~47.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1.9倍;黑碳BC850添加浓度为0.1%~1.0%时,土壤中毒死蜱降解半衰期为31.5~71.5d,分别为对照土壤的1.3~2.9倍。说明土壤中含少量黑碳可增强对农药毒死蜱的吸附作用,进而降低毒死蜱的微生物可用性,延缓其土壤降解,这种影响作用程度与黑碳的含量和性质有关。
余向阳张志勇张新明刘贤金
关键词:黑碳毒死蜱土壤降解
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毒性效应及其在鱼体中的富集被引量:12
2010年
为评价毒死蜱和丙溴磷的环境生态风险,采用半静态法,测定这2种农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急性毒性,以及在1/40、1/20和1/10 96 h-LC50值的作用剂量下持续暴露14 d和在清水中恢复7 d,对鲫鱼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慢性毒性效应)。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鲫鱼肌肉、鳃、肝脏中2种农药的富集量。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96 h-LC50分别为0.184 9 mg/L和0.192 9 mg/L。在1/10 96 h-LC50值的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14 d,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脑部AChE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5.36%和93.61%,而对CarE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76.07%和83.03%。在清水中恢复饲养7 d后,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此外,在鲫鱼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2种农药,且富集量都表现为肝脏>鳃>肌肉,其中,毒死蜱较易在鱼体内富集。
夏锦瑜王冬兰张志勇余向阳黄东林刘贤进
关键词:毒死蜱丙溴磷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生物富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