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234)

作品数:9 被引量:212H指数:9
相关作者:丘学林赵明辉夏少红徐辉龙叶春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壳
  • 5篇地壳结构
  • 3篇地震
  • 3篇深部地壳
  • 3篇深部地壳结构
  • 2篇低速层
  • 2篇震相
  • 2篇震源
  • 2篇三分量
  • 2篇深部结构
  • 2篇气枪震源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横波
  • 1篇地壳深部
  • 1篇地壳深部结构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壳速度结构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数据
  • 1篇地震数据处理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10篇丘学林
  • 8篇夏少红
  • 8篇赵明辉
  • 7篇叶春明
  • 6篇徐辉龙
  • 3篇夏戡原
  • 3篇施小斌
  • 3篇王平
  • 2篇陈颙
  • 1篇张先康
  • 1篇朱日祥
  • 1篇葛洪魁
  • 1篇王宝善
  • 1篇郝天珧
  • 1篇刘宝金
  • 1篇李志雄
  • 1篇胥颐
  • 1篇康英
  • 1篇吴世敏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容量气枪震源及其波形特征被引量:53
2008年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然地震和爆破三种震源的波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枪信号特征明显,信号主频4~8Hz,振幅±0.15μm·s^-1,波形一般具有3~5个峰值,并随时间有规律变化,易于准确识别.实验探测结果说明,这种能量强、重复性好、探测精度高、绿色环保的枪阵组合震源可广泛应用于海洋与陆地深部结构研究.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王平徐辉龙叶春明康英
关键词:气枪震源波形特征深部结构
三分量海底地震仪记录中横波研究进展
<正>纵横波联合应用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各岩石圈层的岩性、物性等深部结构信息,将有效降低地壳结构研究中地质解释的多解性。南海最初的声呐浮标与双船扩展剖面探测,只接收到了纵波信息;到90年代 OBS 和 OBH 相继在南海使...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叶春明夏戡原
文献传递
陆地人工激发地震波的一种新方法被引量:71
2007年
为测试利用气枪水库激发作为陆地震源的可能性,在水库进行了容积为6000in3的气枪激发实验.实验中所使用气枪震源一次激发释放的能量为6.68×106J,大约相当3.4kg炸药的能量当量.用100台短周期地震仪排列组成180km长的测线,记录气枪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实验有两个显著的结果:第一,气枪激发对水库大坝安全无影响,激发时未见死鱼,这种震源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第二,气枪激发的地震波与在华北地区陆地800kg炸药激发的地震波强度相当,周围地震台的记录表明,一次激发相当于一次0.5级(Ml)的天然地震.在离激发点220km的基岩台,可以接收到气枪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信号.气枪激发是照亮约100000km2地下(地壳,上地幔)的一盏明灯.
陈颙张先康丘学林葛洪魁刘宝金王宝善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叶春明陈营华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滨海断裂带震相
南海东北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记录中横波的识别和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纵横波联合应用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各岩石圈层的岩性、物性等深部结构信息,将有效降低地壳结构研究中地质解释的多解性.然而,由于海上探测的特殊性,转换横波的记录较少,再加上转换横波的复杂性,使得横波研究一直是南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弱项.南海东北部OBS-2001测线,布设11个三分量海底地震仪(OBS)记录地震数据,经过极化处理、带通滤波等方法处理后,目前在9个OBS径向分量记录中识别出转换横波震相.基于OBS7数据详细阐述了横波识别这一重要基础环节,并运用简单理论模型试算和射线追踪,确定了OBS7记录剖面中来自地壳与Moho面的PwSc,PgSs,PnSc,PmS等几组转换横波震相,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横波速度结构及Poisson比物性剖面提供数据保证,而且为今后横波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经验与借鉴,对南海岩石圈结构的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王平夏戡原
关键词:转换横波深部地壳结构南海东北部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被引量:12
2006年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根据低速层的走时间断特性辨识了海区地壳中部低速层。剖面中壳内低速层分布在新塘经南澳岛至南澳岛东南约150.0 km的陆架区,尖灭于东沙隆起,其顶面深度为10.0—18.0 km,速度为5.5—5.9 km.s-1,与上、下岩层的速度差均为0.5 km.s-1,其空间展布较为稳定,厚度为3.0—4.0 km,推断其为华南沿海陆上低速层的延伸,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是引起该区壳内低速层弹性波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该区壳内低速层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赵明辉丘学林徐辉龙夏戡原施小斌叶春明夏少红
关键词: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华南沿海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陆联测中的应用:南海北部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66
2007年
利用海上大容量气枪震源和陆上地震台站在南海北部进行海陆联测试验尚属首次.试验结果表明,“实验2号”调查船新枪阵的信号传播距离最远为255km,信号有效范围达5×104km2,覆盖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旧枪阵在信号强度、传播距离和有效范围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说明气枪震源的更新改造是成功的.与其他地区已有的试验结果相比较,发现新枪阵的激发效果达到了国际同类震源的最好水平,特别是在利用陆上固定地震台站接收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对于沿海地区三维地壳结构的探测和“地震雷达”概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丘学林陈颙朱日祥徐辉龙施小斌叶春明赵明辉夏少红
关键词:气枪震源地震台站地壳结构南海北部
南海北部沉积层和地壳内低速层的分布与识别被引量:10
2007年
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低速层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海底地震仪与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发展,完成的6条测线解释结果初步揭示了该区地壳结构特征,展现了低速层的分布情况.在南海北部共有5处发现速度倒转现象,其中3处发现于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属于沉积层中的低速层,其特征深度一般为2.0—6.0 km、速度2.5—3.0 km·s^(-1)、厚度为2.0—4.6 km,由于埋深较浅,可以利用折射震相与反射震相相结合的方法辨识低速层.其余2处位于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的海陆过渡带处,属于壳内低速层,其特征深度一般为7.0—18.0 km、速度为5.5—6.0 km·s^(-1)、厚度为3.0—6.0 km,由于埋深较大,难以接收到低速层底界面的反射波,而采用低速层走时间断的特性进行辨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不同深度低速层的构造成因,为南海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明辉丘学林徐辉龙施小斌吴世敏叶春明夏少红
关键词:低速层深部地壳结构南海北部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被引量:23
2007年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处理手段,突出弱震相,压制强噪音。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固定台站均可清晰识别出有效信号,这是首次利用固定台站记录到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最远接收距离达到240多公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陈营华徐辉龙王平
关键词:地震数据处理震相地壳深部结构
南海西沙石岛地震台下的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29
2006年
为加强海上天然地震观测和岩石圈结构研究,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建立了石岛流动地震台,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观测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虽然岛礁区的地震数据受热带气旋影响期间背景噪声较大,但仍能记录到MW6级以上的地震.本文对具有清晰P波波形的远震记录进行了接收函数处理和计算模拟,得到台站下简单的地壳结构模型,其莫霍面深度为28 km,上地壳顶部有一层2 km厚的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2.3 km/s,向下逐渐过渡到横波速度为3.8 km/s的下地壳.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石岛台与琼中台的地壳结构模型是西沙海槽剖面的自然延伸,西沙地块的地壳结构属减薄型陆壳,可与华南地块的正常陆壳对比.
丘学林曾钢平胥颐郝天珧李志雄Keith PriestleyDan McKenzie
关键词:远震接收函数地壳速度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