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114)

作品数:30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曹学兵孙圣刚徐岩管强王岚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多巴
  • 21篇左旋多巴
  • 20篇异动症
  • 16篇帕金森
  • 14篇帕金森病
  • 10篇左旋多巴诱发...
  • 8篇多巴胺
  • 6篇神经元
  • 5篇左旋多巴治疗
  • 5篇纹状体
  • 5篇氨酸
  • 4篇电生理
  • 4篇多巴胺能
  • 4篇多巴胺能神经
  • 4篇多巴胺能神经...
  • 4篇受体
  • 4篇能神经
  • 4篇能神经元
  • 4篇羟多巴胺
  • 4篇脑啡肽

机构

  • 27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市精神卫...
  • 1篇襄樊市中心医...

作者

  • 24篇曹学兵
  • 23篇孙圣刚
  • 19篇徐岩
  • 9篇管强
  • 6篇魏桂荣
  • 6篇王岚
  • 5篇牛轶瑄
  • 3篇张允建
  • 3篇邢红霞
  • 3篇彭海
  • 2篇袁光雷
  • 2篇张振涛
  • 2篇苏颖
  • 1篇王玉梅
  • 1篇张婷
  • 1篇梁直厚
  • 1篇童萼塘
  • 1篇黄若兰
  • 1篇陈志斌
  • 1篇朱红灿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
  • 3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Journa...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Journa...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年份

  • 1篇2010
  • 6篇2008
  • 2篇2007
  • 12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型半胱氨酸和褪黑素对离体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离体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参考文献制备离体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将2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12只分成4组,6-羟多巴胺对照组及6-羟多巴胺+褪黑素、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对照组及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组+褪黑素组,每组3只。褪黑素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褪黑素(10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时间为3d,然后取脑片分别置于含6-羟多巴胺或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2h。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各组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体及突起的变化。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Claiborne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结果:每组实验动物均达到实验目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6-羟多巴胺对照组与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对照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目减少,突起严重缺失,有突起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占所有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比例降低,并有无定型模糊的背景染色。而经过褪黑素干预的6-羟多巴胺+褪黑素组与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褪黑素组脑片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目相对较多,细胞膜较为完整,突起缺失相对较少,有突起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占所有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检测结果: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对照组及6-羟多巴胺+同型半胱氨酸组+褪黑素组与6-羟多巴胺对照组及6-羟多巴胺+褪黑素组相比丙二醛值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值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6-羟多巴胺对照组与6-羟多巴胺+褪黑素组比较丙二醛值高,�
邢红霞彭海曹学兵孙圣刚
关键词:帕金森病羟多巴胺半胱氨酸
帕金森病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被引量:17
2006年
张振涛曹学兵孙圣刚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变性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模型黑质网状部电活动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基底节输出核黑质网状部(SNr)电活动的改变。方法:将记录电极立体定位插入大鼠损毁侧SNr,使用脑电图仪分别记录正常组、非LID组、LID组和MK801+LID组注射左旋多巴前后SNr电活动。结果:用药前,与正常组比较其余三组SNr脑电图波频均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正常组波频无明显降低(P>0.05),非LID组和LID组波频无明显变化(P>0.05)。MK801+LID组大鼠刻板动作明显减少,SNr脑电图波频较LID组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ID组可见到间断少量的高大波,类似于异常放电波。其余三组未见波形改变。结论:SNr神经元异常放电与LID的发生有关,干预SNr神经元异常电活动可以抑制LID的发生。
徐岩张婷曹学兵
关键词:异动症左旋多巴脑电图描记
ERK1/2在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2008年
目的研究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在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LI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帕金森病(PD)组、LID组、LID+SCH23390组和非LID组,分别观察各组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纹状体区ERK1/2及其活化形式p-ERK1/2表达水平。结果多巴胺D1受体阻断剂SCH23390可以减轻LID大鼠行为学异常;LID组和非LID组ERK1/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LID组p-ERK1/2的表达较非LID组和PD组明显增加,SCH23390使其表达下降。结论ERKI/2是LID大鼠纹状体内直接输出通路上的重要信号分子,其活化参与了异动症的发生。
徐岩曹学兵黄若兰
关键词:左旋多巴异动症
异动症大鼠直接通路中DARPP-32蛋白变化的机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行为学特点及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探讨LID的发生机制。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应用左旋多巴治疗28d诱发LID大鼠模型,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involuntarymovement,AIM)评分,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LID大鼠纹状体内总DARPP-32的mRNA与蛋白表达及其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结果:LI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出现了与人类LID相似的对侧前肢、躯干和口面部AIM,并随左旋多巴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加重。LID大鼠Thr-34位点磷酸化的DARPP-32水平较对照组及左旋多巴治疗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长期间断性给PD大鼠左旋多巴能复制出LID大鼠模型,DARPP-32的Thr-3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是LID时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直接通路异常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梁直厚管强曹学兵徐岩王岚孙圣刚
关键词:左旋多巴异动症帕金森病
纹状体区神经肽表达的改变与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模型大鼠纹状体区特异性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LID时纹状体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和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纹状体区前脑啡肽原(PPE)及前强啡肽原(PDy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LID大鼠经SCH23390治疗后,异常不自主运动(AIM)明显减少,其纹状体区PDyn mRNA表达量较LID组显著减少,PPE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氟哌啶醇治疗后LID大鼠AIM无明显改变,其纹状体区PDyn mRNA和PPE mRNA表达量与LID组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纹状体黑质神经元下游靶基因PDyn的表达异常与LID的形成有关,直接通路活动的异常增高和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参与了大鼠LID的形成。
牛轶瑄孙圣刚魏桂荣张允建徐岩曹学兵
关键词:异动症左旋多巴强啡肽脑啡肽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0年
徐芳魏桂荣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芯片帕金森病基因表达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若干问题的新认识被引量:6
2006年
张振涛曹学兵孙圣刚
关键词:左旋多巴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病理生理过程患者症状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诱发异动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曹学兵孙圣刚徐岩王岚苏颖
关键词:左旋多巴帕金森病异动症动物模型脑啡肽
褪黑素对离体帕金森病模型黑质NF-κB表达及黑质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制造的离体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模型的影响。方法将14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MT组和对照组3组,MT组大鼠经腹腔连续3 d注射MT,另两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MT组和对照组分别取脑片置于含6-OHDA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2 h。应用TUNEL法、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黑质细胞凋亡的数量并检测黑质细胞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黑质细胞凋亡,MT组较对照组黑质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且黑质细胞NF-κB p65的表达也有所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对离体PD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抗凋亡。
邢红霞彭海刘敏王玉梅朱红灿
关键词:帕金森病6-羟多巴胺黑质细胞凋亡核因子-KB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