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XB2-02)

作品数:7 被引量:156H指数:5
相关作者:罗鹏吴宁刘庆何奕忻孙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植物
  • 3篇青藏高原
  • 2篇亚高山
  • 2篇有机碳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生境
  • 2篇碳库
  • 2篇碳矿化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2篇群落
  • 2篇人工林
  • 2篇川西亚高山
  • 1篇阴坡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云杉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建筑职业...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吴宁
  • 4篇罗鹏
  • 2篇孙辉
  • 2篇姜发艳
  • 2篇刘庆
  • 1篇高永恒
  • 1篇王乾
  • 1篇姚守平
  • 1篇孙庚
  • 1篇刘鹏
  • 1篇易绍良
  • 1篇陈槐
  • 1篇林波
  • 1篇王艳芬
  • 1篇张运春
  • 1篇吴彦
  • 1篇张桥英
  • 1篇石福孙
  • 1篇陈劲松
  • 1篇朱单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四川道孚县芒苞草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元素含量被引量:3
2009年
芒苞草(Achanthoclamys bracteata P.C.Kao)是分布于横断山区局部狭小区域的一种单型科植物,在指示植物系统进化和地理环境变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四川省道孚县鲜水河流域的两个芒苞草分布地点(麦粒山和亚卓山)进行了群落学特征和土壤学研究.芒苞草生境群落类型为温性干旱河谷灌丛和草地,上接亚高山云冷杉针叶林.麦粒山芒苞草生境为毛莲蒿-矮嵩草-芒苞草群落;而亚卓山灌丛草地类型为川滇蔷薇-毛莲蒿-西南野古草-芒苞草群落,亚卓山草地则以西南野古草、直芒草、金发藓等为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以灌丛最高,亚卓山草地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处出现极小值,海拔越高,芒苞草单株重量越轻,中海拔位置处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2.06±0.17)最大.土壤元素含量以铝和铁最丰富,而磷和钾的含量分别为(8873.5±1463.3)mgkg-1和(431.1±180.4)mgkg-1,比该区域的平均值低.芒苞草多生长在有岩石出露的地方,在道孚县的分布区域局限在鲜水河河谷地带.芒苞草强烈的生境选择作用以及河谷地带强度较大的人为活动,是威胁芒苞草生存的主要因素.
王乾朱单吴宁罗鹏
关键词:芒苞草群落土壤元素生境
雪被对川西高山植被坡向性分异的影响被引量:24
2007年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地区海拔4000m的高山地带设置5条宽1m、长40~70m的跨山脊南北样带,相邻样带间距为50m。按1m×1m面积划分为251个调查样方,于2004~2005年分别进行了地植物学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冬季雪被厚度监测。以物种的相对频度为群落指标,以雪被厚度、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0.25mm及2mm)、全磷、全钾、铵态氮、水解性酸、pH及坡度等参数为环境指标,运用PC-ORD软件的TWINSPAN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CCA进行排序。结果表明,由南坡向北坡可以划分为亚菊——金露梅高山灌丛草甸、细柄茅——苔草高山草甸、细柄茅、苔草——矮柳高山灌丛草甸群落和杜鹃高山灌丛群落等4种群落类型。由南坡向北坡草本植物盖度由75%下降为39%,灌木盖度由25%增加到54%,在山脊附近50m左右的局地范围内植被类型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坡向分异格局。2005年冬季南坡平均雪厚度21cm,山脊处为26cm,北坡34cm,由南坡向北坡雪被厚度逐渐增加;雪被厚度与灌木盖度呈正相关(r=+0.40,p<0.01,n=248),与草本植物盖度呈负相关(r=-0.45,p<0.01,n=248)。ANOVA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层厚度、风干土含水量、土壤酸度、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南北坡向分异明显,由南坡向北坡逐渐增加,与雪被平均厚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0.286、0.199和-0.183(n=119,p<0.05);土壤全钾和铵态氮含量的坡向差异不明显,与雪被厚度的相关性也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68和0.104(n=119,p>0.05)。显示土壤特征的坡向分异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与雪被的梯度变化存在着共轭关系。群落CCA排序及排序轴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也表明,坡度、雪被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湿度是导致植物群落坡向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铵态氮和全钾含量对植被坡向分异的影响不明显。
吴彦V.G.Onipchenko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土壤特性
牲畜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2
2009年
粪便归还是放牧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粪便分解过程和粪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牲畜取食格局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牲畜粪便研究的未来趋势。
何奕忻孙庚罗鹏吴宁
关键词:草地粪便生态系统土壤植物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被引量:38
2008年
集中于北美落基山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零星报道远不能解析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因此,世界范围内其他区域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对于合理估计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意义重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基于3种典型湿地类型的甲烷排放数据,认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长季甲烷的平均排放量为4.69mgCH4m-2h-1。同时根据2a数据,初步分析了甲烷通量及其对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甲烷排放昼夜变化具有双峰模式(主峰出现在15:00,次峰出现在06:00),可由土壤温度以及植物气孔开启来解释。(2)若尔盖湿地甲烷排放季节动态较为典型,即在7月份或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冬季甲烷排放较少。生长季,对3类群落类型,表面温度与甲烷排放显著相关(r2=0.55,P<0.05,n=30),地表水位和植物群落高度与甲烷排放相关性更为显著(r2=0.32,0.61,P<0.01,n=30)。分析认为该季节节律是由温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的,而水位则是使该节律发生波动的原因(高原气候)。(3)群落尺度下,物候学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甲烷排放通量均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植物生长高峰变异系数为38%,积雪融化高峰为61%)。通过逐步回归线性分析,发现植物生长高峰期,地表水位和群落高度是影响甲烷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r2=0.43,0.59,P<0.01,n=30)。(4)景观尺度下,生长季,景观尺度下甲烷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湖滨湿地甲烷平排放量最高为11.95mgCH4m-2h-1,其次为宽谷湿地,其排放量为2.12mgCH4m-2h-1,河岸湿地表现为甲烷吸收,其吸收量为0.007mgCH4m-2h-1。地表水位、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高度能够很好地解释甲烷排放的景观差异。
陈槐高永恒姚守平吴宁王艳芬罗鹏田建卿
关键词:青藏高原温室气体通量景观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人工林不同阶段(22、47、65年)及原始林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并用两室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云杉人工林各层土壤(0~10、10~20、20~30cm)有机碳64天累积释放的CO2-C显著大于原始林。两室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得出土壤活性有机碳(A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均大于原始林,表明原始林转化为云杉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降低。此外,本文分析了凋落物、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可能影响。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矿化
白马雪山阴坡林线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种群结构特征被引量:36
2008年
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是青藏高原特有林线树种。对白马雪山阴坡海拔4 400 m以上林线0.8 hm2样地长苞冷杉种群进行每木调查,分析其种群结构、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结构呈典型金字塔型,幼苗和幼树在种群中所占比重大,表现为增长型种群,种群个体数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密度为幼苗>幼树>成年树;(2)存活曲线接近Deevy-III型,高径级种群趋于稳定,种群具两个死亡高峰,低径级种群尤其幼苗死亡率高达90%,这是林线区的气候条件如低温、强光照、积雪及冬季冻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种群另一死亡高峰出现于V^VI龄级,种内和种间对空间、光照和养分等生存因子的激烈竞争引起自疏,导致死亡率再度上升;(3)长苞冷杉种群各龄级空间点格局在不同尺度上表现为聚集、随机和均匀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由于幼苗来源于种子库且依赖成年树的微生境,幼苗聚集强度和尺度都最大;各龄级关系密切,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张桥英罗鹏张运春石福孙易绍良吴宁
关键词:静态生命表高山林线
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
人工林越来越成为全球至关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但关于人工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不同研究各不相同。本文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阶段(22、47、65年)云杉(Picea asperata...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矿化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过路黄在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克隆内资源共享被引量:5
2009年
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分别于618m和1800m两个海拔高度上研究匍匐茎克隆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在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克隆内资源共享及其对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海拔1800m处,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Ⅰ)和(Ⅱ)相比,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Ⅲ)和(Ⅳ)下过路黄整个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均获得显著增加;在海拔618m处,与资源的空间同质性处理(Ⅰ)和(Ⅱ)相比,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处理(Ⅲ)和(Ⅳ)下过路黄整个克隆片段生物量显著增加。在海拔618m和1800m处,生长在低光高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若与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相连,相比连接到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下部分;在海拔1800m处,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远端分株,若与低光高养的近端分株相连,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近端分株,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在海拔618m和1800m处,生长在高光低养条件下的近端分株,若与低光高养的远端分株相连,相比连接到高光低养的远端分株,它们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地上部分。处于资源交互斑块性生境中的过路黄发生了克隆内分工,依靠相连分株间的功能分化,克隆植物能有效的利用异质性分布的资源,缓解资源交互斑块性分布对克隆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通过间隔子(匍匐茎或根状茎),相连分株间能够相互传递和共享由不同分株获得的资源,这种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存活与生长。同时,方差分析显示环境异质性和海拔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克隆片段的生物量和分株数。相比于海拔618m,在海拔1800m处克隆内资源共享对克隆植物生长表现的影响更大。
陈劲松刘鹏刘庆
关键词:克隆植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