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XB2-05)

作品数:6 被引量:80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学选赵鹏宇刘普灵戴全厚薛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丘陵区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区
  • 4篇降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
  • 3篇模拟降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效应
  • 1篇养分状况
  • 1篇入渗
  • 1篇入渗模型
  • 1篇入渗速率
  • 1篇生态恢复
  • 1篇水分
  • 1篇水稳性
  • 1篇水稳性团聚体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贵州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吉林省水土保...

作者

  • 4篇徐学选
  • 3篇刘普灵
  • 3篇赵鹏宇
  • 2篇李波
  • 2篇刘国彬
  • 2篇薛萐
  • 2篇戴全厚
  • 1篇陈天林
  • 1篇连振龙
  • 1篇廖鑫
  • 1篇翟胜
  • 1篇郑世清
  • 1篇兰雪
  • 1篇王艳
  • 1篇李小利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39
2007年
研究了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提高,在退耕撂荒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增大约253.45%。随着退耕撂荒年限的延长,其增大幅度趋缓,第10~50年,水稳性团聚体仅增大16.42%,之后增大幅度更加缓慢,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侵蚀环境退耕地撂荒后土壤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速磷、碳酸钙、微生物量(C,N,P)、CEC关系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而与速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要保持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土壤良好的结构状况,必须坚持长期封禁,维持土壤有机碳变化处于平衡状态。
戴全厚刘国彬薛萐翟胜李小利
关键词: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养分状况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径流小区,通过对30场人工模拟降雨产流试验中产流历时、径流强度、径流深、入渗率数据的分析,得出草灌地产流历时远大于翻耕地和刈割地。翻耕灌木地径流强度及波动幅度最大,为翻耕草地的1.5倍、草地的3.4倍、灌木地的15.7倍。在各次降雨过程中,草地平均径流深、入渗率分别为17.1 mm和75%,刈割草地为25.3 mm和62%,翻耕草地为38.4 mm和35.6%,灌木地为3.2 mm和97%,刈割灌木地为5.6 mm和92%,翻耕灌木地为46 mm和35%。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能有效地拦蓄径流,而对草灌地的破坏可引发黄土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赵鹏宇徐学选李波刘普灵郑世清陈天林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模拟降雨产流
黄土丘陵区多次降雨补充下草灌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42场模拟降雨下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研究2种坡度的草地、灌木地在不同经营方式(原状地、刈割地、翻耕地)下的土壤水分对模拟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5次降雨补充下,依据土壤水分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0~100 cm土壤水分受土地经营方式影响表现为:原状草灌地土壤水分可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刈割地全剖面为相对稳定层,翻耕地可分为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2)单次降雨事件则随降雨量增加,各经营方式下的水分活跃层逐渐变薄或消失,次活跃层变厚,而相对稳定层变薄,整个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趋于一致。(3)对于受高强度降雨补充后的土壤水分变异性分层,建议采用更加灵敏的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判别标准:活跃层,标准差大于1.4%,变异系数大于12%;次活跃层,标准差1.4%~0.9%,变异系数12%~8%;相对稳定层,标准差小于0.9%,变异系数小于8%。(4)坡度越小土壤水分含量越高,坡度对草灌木地、刈割地的影响较翻耕地显著,且对50~100 cm土层水分影响远大于对表层0~50cm的影响。总之,降雨后土壤水分0~100 cm土层不断增加,且剖面土壤水分逐渐一致,土地经营方式、坡度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化强度和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
赵鹏宇徐学选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
生态恢复环境效应的可拓学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的工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运用实例分析探索了侵蚀环境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可拓学方法。生态系统恢复具有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扼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的可拓工程方法是可行的,从而为拓展生态健康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提供新的途径。
戴全厚刘国彬薛萐兰雪王艳
关键词:生态恢复环境效应可拓学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 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 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17,0.97,1.67和1.51 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 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 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赵鹏宇徐学选刘普灵陈天林廖鑫李波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模拟降雨入渗速率入渗模型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沙规律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坡地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资料的分析,认为区分导致该区草灌坡地不同产流方式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40~1.45mm/min。裸露坡耕地产沙强度产生明显变化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50~1.53mm/min。同时讨论了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沙规律,给出了其相关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通过改变坡面产水产沙规律。对减少坡面侵蚀产沙作用显著。
连振龙刘普灵徐学选贺萍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模拟降雨产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