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30318)

作品数:20 被引量:165H指数:9
相关作者:刘少峰王凯王平郜瑭珺梅冥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5篇前陆
  • 4篇地层
  • 3篇扬子板块
  • 3篇扬子板块北缘
  • 3篇格架
  • 3篇剥蚀
  • 3篇北缘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 2篇地层格架
  • 2篇地层学
  • 2篇叠加褶皱
  • 2篇造山带
  • 2篇中段
  • 2篇三叠
  • 2篇数字高程
  • 2篇数字高程模型
  • 2篇松辽盆地
  • 2篇体系域

机构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5篇刘少峰
  • 4篇王平
  • 4篇王凯
  • 3篇郜瑭珺
  • 3篇王岩
  • 3篇梅冥相
  • 2篇姜承鑫
  • 1篇张国伟
  • 1篇王宗秀
  • 1篇付碧宏
  • 1篇邢树文
  • 1篇李薇薇
  • 1篇奚晓旭
  • 1篇孟勇
  • 1篇闫玉梅
  • 1篇李力
  • 1篇焦中虎
  • 1篇吴志远
  • 1篇周浩
  • 1篇李志炜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Acta G...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物...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Late Triassic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Upper Yangtze Region,South China被引量:11
2017年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Triassic, the Indochina orogeny caused two tectonic events in South China:(1) the formation and uplift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due to its collision with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2) the development of a 1300-km-wid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which led to a north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foreland thrust-fold zone. These tectonic events resulted in the ending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were a stable paleogeographic factor from the Eidacaran to the end of the Middle Triassic. This platform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shallow-water carbonates. After the end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the upper Yangtze foreland basin(or Sichuan foreland basin) was formed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and became a accumulation site of fluvial deposits that are composed of related strata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the Xujiahe Formation overlies the Maantang Formation shallow-water carbonate rocks of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siliciclastic rocks(from shelf shales to littoral facies).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Upper Triassic in the upper Yangtze foreland basin indicates a particular alluvi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ed by sequences composed of(1) successions of low-energy fluvial deposits of high-accommodation phases, including coal seams, and(2) high-energy fluvial deposits of low-accommodation phases, including amalgamated river-channel sandsto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fluvial deposits belonging to the Xujiahe Formation and its relative strata is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 thinning-out, overlapping, and pinching-out toward both the east and south. This sedimentary record therefore expresses a particular sequence-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fluvial deposits within the filling success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Upper Triassic in t
MEI MingxiangLIU Shaofeng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前陆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前陆褶皱逆冲带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叠加和改造,其复杂的构造样式记录了早期扬子板块与秦岭—大别微板块拼贴碰撞作用以及晚期转入的陆内变形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扬子板块北缘中段保康—房县地区前陆带构造变形样式及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划分出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根部、前锋及其内部次级的逆冲推覆构造单元;同时识别出一条过保康—神农架—蒲溪一带近东西走向的左行走滑剪切带,分析表明该左行走滑带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全面转入陆内变形之后、大巴山大规模向南西逆冲推覆运动之前的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期间。该左行走滑剪切带对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起到了调节作用,对于扬子板块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凯刘少峰王平姜承鑫郜瑭珺
关键词:扬子板块构造格架左行走滑
大别造山带周缘盆地发育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指示被引量:20
2013年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周缘中生代沉积盆地如何记录这一经历了强烈俯冲消减和巨量剥蚀的造山带构造演化更为引人瞩目.近年来,通过周缘盆地沉积学分析,并结合构造变形研究,认为大别造山带南北边缘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遭受挤压逆冲,从而控制外缘前陆盆地发育,而其核部自侏罗纪至早白垩世逐步发生伸展变形、穹隆和裂陷,直至在晚白垩世之后造山带全面塌陷,总体上造山带呈现出长时期的挤压逆冲,伸展自核部向边缘不断扩展、增强,挤压与伸展在地壳尺度上并存(J-K1)的构造演化特征;大别造山带核部超高压变质岩揭顶年代自东向西依次为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其剥露深度从西至东不断加大;造山带剥露的深层次轴部变质杂岩为北侧合肥盆地提供主要物源,而南侧中扬子盆地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于造山带南部盖层岩石及现已被逆冲掩盖的、并与勉略缝合带相关的地层.动力学分析表明,华北与华南板块之间受沿商丹和勉略缝合带拼合碰撞作用及其之后的江南褶皱逆冲带自南东向北西推进、华北板块南缘沿秦岭北界断裂向南的陆内俯冲的叠加影响,导致大别造山带逆冲增厚及之后的核部重力扩展、均衡隆升,从而导致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多期剥露.未来从周缘沉积盆地揭示大别造山带造山过程方面的研究应强调进一步探索勉略缝合带的东延、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对华南北缘不同地质单元和盆地的掩盖及盆地同沉积期源区构造面貌及其东西延展、大别造山带盖层和基底岩石的巨量剥蚀及其流向、恢复大别造山带内部俯冲消减和被剥蚀的构造单元等.
刘少峰张国伟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沉积盆地超高压变质岩物源分析沉积古地理
川东弧形带三维构造扩展的AFT记录被引量:43
2012年
对川东弧形褶皱带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三条剖面,进行了7件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结合前人已发表的4件样品,分析模拟了主要背斜的隆升-剥露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弧形带主体构造变形时间为135→65Ma,即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进而建立并对比了三条剖面的构造变形时序,揭示出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1)平行于构造线走向,表现为从中心向两翼的构造扩展,弧形带中段的构造变形最早,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5Ma),北段和南段的变形较晚,起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约100 Ma);(2)垂直于构造线走向,在弧形带北段和中段均表现为由东向西的构造扩展,而在弧形带南段,由于受到前缘华蓥山断裂的影响,表现为自西向东的变形时序.川东弧形带的三维构造扩展历史暗示了"弯山构造"的成因模式,以及华蓥山先存断裂对弧形构造的限制作用.
王平刘少峰郜瑭珺王凯
基于高精度重磁资料的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基底断裂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1∶5万重磁资料的处理分析,使用离散的二维小波变换、相关滤波、异常剥离以及常规的重磁位场分离方法来揭示盆地基底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质、地震和钻孔资料,对十屋断陷基底断裂进行了综合预测。在十屋断陷基底内部确定了21条主要断裂,主要分为4组,即F1桑树台断裂、F2八屋断裂带、F3金山断裂、F4大榆树断裂。十屋断陷基底主干断裂系统主要由盆地西侧桑树台断裂和盆地内部一系列NE走向的断裂组成。桑树台断裂北部为NE走向,中部近SN走向,南部为NW走向,总体平面形态为弧形。盆地内部具有3组NE向正断层,这些正断层走向与桑树台断裂北段一致,应该和桑树台断裂形成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研究结果为十屋断陷基底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闫玉梅刘少峰潘峰吴键祁攀文
关键词:重磁异常十屋断陷松辽盆地
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扬子地台消亡与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层学效应被引量:14
2014年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梅冥相
四川盆地北缘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砾岩发育特征及对南大巴山隆升时间的制约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大量详细的野外实际测量工作发现,四川盆地北缘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底部普遍为沉积砾岩。根据砾岩不同沉积特征将其划分为米仓山砾岩带、大巴山西段砾岩带和大巴山东段砾岩带。米仓山和大巴山西段砾岩带均为砾质冲积扇沉积,大巴山东段砾岩带相变为曲流河滞留沉积。而在重庆紫水、温泉和长滩一带缺乏砾岩沉积。依据砾岩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展布,从沉积学角度限定了南大巴山隆升时间为早侏罗世之后。白田坝组砾岩沉积不受南大巴山逆冲作用控制。大巴山山前砾岩在沉积之后被后期隆升的南大巴山掩盖或改造,呈现出现今的"残余"面貌。四川盆地北缘早侏罗世冲积扇砾岩带应向东延伸展布且盆地北缘分布范围比现今大得多,可能应跨过大巴山继续向东延至中扬子地区。
钱涛刘少峰王宗秀李王鹏陈心路
关键词:沉积学
南极-艾肯盆地Th异常的富集特征和机理被引量:2
2012年
遥感探测表明月表Th元素分布存在全球不均衡性,形成分别以雨海-风暴洋和南极-艾肯(SPA)盆地为中心的Th异常区.研究认为雨海-风暴洋的Th主要来源于对其下覆KREEP物质的开掘,但对SPA盆地的Th来源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对SPA盆地的地形、盆地构造、撞击坑分布、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以及对Th富集机理的探讨,认为SPA盆地内Th更可能来源于撞击作用对富Th下月壳物质的开掘;Th的弧形富集特征与盆地构造有很大相关性,并可能受到Apollo盆地形成的影响.
焦中虎刘少峰奚晓旭韦蔚吴志远李力
关键词:月球
基于松辽盆地基底构造研究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被引量:2
2012年
为准确利用松辽盆地深层地震资料的有效反射信息来研究盆地基底构造特征,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的特点,利用多套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优势模块,重新进行了深层资料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恰当的静校正、串联去噪、有效信号加强、速度分析和偏移归位等技术是获取高品质深部地震剖面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适用于深层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这些成果为今后其它地区的深层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余本善刘少峰李薇薇杨仓王兴宇周浩
关键词:松辽盆地基底构造地震地质条件静校正偏移归位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循化-贵德盆地剥蚀地形恢复被引量:1
2012年
循化-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黄河水系流域剥蚀作用显著。通过提取统计残存的某关键时期的现今分布高程,结合"窗口法"和"顶面法"提取样本点数据,获取空间插值样本点并分析样本数据特征,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空间分析技术,选择自然邻点插值法,最大程度地恢复了黄河水系侵蚀下切之前相应时期的古沉积顶面。利用晚新生代古沉积面与现代地形面进行差值数学运算,获取晚新生代以来各区域剥蚀量或剥蚀地形。研究表明剥蚀量的分布形态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地貌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盆地区域的剥蚀量相对较大,最后得到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剥蚀速率达到约0.029mm/a。
王岩刘少峰李志炜
关键词:剥蚀量数字高程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