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2050)

作品数:5 被引量:77H指数:3
相关作者:徐如祥沈春森张强罗永春梁春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特色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急性
  • 4篇急性缺血
  • 4篇急性缺血性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治疗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急性缺血性卒...
  • 2篇动脉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颅多普勒
  • 2篇颅多普勒超声
  • 2篇经颅多普勒
  • 2篇经颅多普勒超...
  • 2篇急性缺血性脑...
  • 2篇急性缺血性脑...

机构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市东直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篇徐如祥
  • 2篇梁春阳
  • 2篇罗永春
  • 2篇张强
  • 2篇沈春森
  • 1篇王备备
  • 1篇马尚
  • 1篇何子俊
  • 1篇潘文龙
  • 1篇张浩
  • 1篇杨阳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CD动态监测;采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评分体系评估术前、术后24 h、72 h的血流状况。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患者的预后,mRS评分≤2为预后良好,>2为预后不良。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各临床指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动脉内治疗后24 h再通115例(77.0%),72 h再通97例(65.0%);预后良好者95例(63.3%),预后不良者55例(36.7%)。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年龄、心脏病史、入院基线NIHSS评分、初治时间、72 h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IHSS评分、初治时间及术后72 h再通率与预后相关。结论 TCD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基于TCD监测评估的血管72 h再通率是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
梁春阳张强王斌罗永春张振海郭海若何子俊马尚杨阳沈春森徐如祥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内治疗
经颅多普勒超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ED)辅助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行动脉内超选择插管至闭塞动脉.注入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20mg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同时应用TCD对闭塞动脉进行低频(2MHz)、低强度(0.25W/cm^2)超声辅助溶栓治疗。术后即刻及24h时复查头颅CT,观察动脉再通率、颅内出血率,并对术前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2例患者溶栓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为77.27%(17/22),其中完全开通率为22.73%(5/22),部分开通率为54.55%(12/22);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13.63%),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Nm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显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应用低频TCD辅助小剂量rt-PA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闭塞动脉的再通率,明显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张强徐如祥罗永春沈春森何子俊张浩潘文龙王备备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经颅多普勒超声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筛选病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由于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局限性,2015年以来5大临床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新一代血管再通策略(主要是可回收支架)在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明显优于单独内科治疗,各国脑卒中指南也相应进行更新.本文围绕5大临床研究及欧洲、美国最新指南中关于筛选合适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梁星宇徐如祥梁春阳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
2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方式的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动脉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病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发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1.3)岁,术中采用动脉溶栓25例和多模式溶栓治疗34例,2组患者平均入院NIHSS分别为12.6±4.3、18.3±4.2,发病时间分别为(5.3±0.9)h、(5.8±1.4)h,再通率分别为56.0%、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3个月后残障程度与年龄、初治时间、出院NIHSS评分和良好再通率相关。结论相比于动脉溶栓,多模式溶栓适用于较为严重或入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且再通率高。良好的血管再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杨阳梁春阳张强沈春森罗永春马尚徐如祥
关键词:脑卒中前循环
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在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关联研究被引量:53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在急性缺Ⅱn性脑卒巾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凝血功能监测中的相关性、一致性以及对并发症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予抗血小板治疗,5d后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时间、K时间、OL角度、最大幅度(MA)]和常规凝血试验[参数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行凝血功能监测。分析该两种凝血功能监测方法评估凝血状态时的相关性、一致性,及其判断并发症(症状性脑出血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R时间与APTT、K时间与APTT、仅角度与FIB、α角度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关系,K时间与FIB、K时间与血小板计数、α角度与APTT呈负相关关系。(2)R时间与APTT(κ=0.266,P=0.000)、K时间与APTT(κ=0.134,P=-0.024)、α角度与F1B(κ=0.162,P=0.007)在评估高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R时间与APTT(κ=0.211,P=0.001)、K时间与APTT(κ=0.198,P=0.002)、K时间与血小板计数(κ=0.388,P=0.000)、α角度与血小板计数(κ=0.099,P=0.041)在评估低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3)血栓弹力图判断症状性脑出血的敏感性为73.68%,而常规凝血试验为47139%:血栓弹力图判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敏感性为17.65%,而常规凝血试验为58.82%。结论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的部分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在评估凝血状态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常规凝血试验判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更为敏感,而m栓弹力图在判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梁春阳张强王斌罗永春张振海何子俊杨阳曲雪男徐如祥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