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2077)

作品数:18 被引量:139H指数:7
相关作者:彭芸于彤孙记航段晓岷胡迪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儿童
  • 7篇X线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5篇影像
  • 5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4篇成像
  • 3篇影像学
  • 3篇肿瘤
  • 3篇CT表现
  • 2篇曲霉
  • 2篇曲霉菌
  • 2篇细胞
  • 2篇霉菌
  • 2篇腹部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炎

机构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彭芸
  • 6篇于彤
  • 5篇孙记航
  • 4篇段晓岷
  • 4篇胡迪
  • 3篇韩忠龙
  • 3篇曾津津
  • 3篇刘志敏
  • 3篇高军
  • 3篇孙国强
  • 2篇刘玥
  • 2篇宋蕾
  • 2篇王蓓
  • 2篇霍爱华
  • 2篇刘勇
  • 2篇曹永丽
  • 2篇赵晶
  • 1篇伏利兵
  • 1篇王帆宁
  • 1篇林蕊

传媒

  • 5篇放射学实践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2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宝石能谱CT在儿童脊柱侧弯术后CT影像中去除金属植入物伪影的应用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儿童脊柱侧弯术后CT影像中去除金属植入物伪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行CT复查的脊柱侧弯术后患者行能谱CT扫描,采用GSI扫描模式,扫描后获得140 kVp混合能量图像(QC)及不同能量的单能量图像(MONO),同时使用单能金属伪影消除重建(MARs)技术对能谱数据进行去金属伪影获得图像(MONO+MARs,共3组)。8例共选取10个带有金属植入物的部位,再对每个部位选取2个伪影最大的层面(10个部位共计20层面)及1个伪影最小层面(作为背景)进行感兴趣区(ROI)客观噪声值(SD)的测定。每个层面选取2个ROI(椎管外软组织和椎管内软组织),由一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图像质量并分别在工作站测量其SD值、计算伪影指数(AI)。对所获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结果 MONO组和MONO+MARs组图像质量随着keV的升高明显改善。在120~140 keV水平可获得最小SD值及AI。对于椎管外组的SD值及AI值,MONO组SD值最低,QC组最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组及MONO+MARs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组的SD值及AI值,MONO+MARs组最低,QC组最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组与MONO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MONO组与MONO+MAR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扫描及MARs后重建技术能显著改善儿童脊柱侧弯术后CT图像质量。对于椎管外软组织金属植入物伪影的去除,MONO组图像表现较突出;对于椎管内软组织的观察,MONO+MARs组及MONO组图像质量均好于QC组,其中MONO+MARs组图像质量略胜于MONO组。
霍爱华于彤孙记航胡迪林蕊彭芸
关键词:能谱成像金属植入物伪影儿童
测量3~13岁儿童胸部X线片正常胸廓数据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通过胸部X线平片测量3~13岁儿童正常胸廓容积和形态的数据,得出测量值与年龄的相关量表,为诊断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北京地区3~13岁胸廓正常儿童422例,分别测量第1~10肋弓间距(C1~C10)、胸廓高度(H)、胸廓宽度(W);观察各测量值随生长发育变化的趋势,比较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各测量值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各年龄组的C1~C10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利用X线平片测量胸廓体积可行,各测量值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孙记航彭芸曾骐陈诚豪韩忠龙赵晶
关键词:肺容量测定X线
免疫正常肺曲霉菌患儿的CT表现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免疫正常肺曲霉菌病患儿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5例无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肺曲霉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15例中,13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其中细支气管周围分布10例,粟粒结节7例;12例实变,其中沿肺叶分布6例,小斑片影6例;6例支气管扩张,其中呈柱状扩张5例,呈串珠状扩张1例;6例支气管壁增厚;5例空洞,在上中(舌)肺叶支气管周围分布4例,厚壁空洞4例,薄壁空洞1例。随访发现12例痊愈,2例未愈,1例死亡。结论年龄小于2岁免疫正常儿童长期发热,CT主要表现为肺内小结节、实变、支气管扩张及空洞时,应该高度警惕肺曲霉菌感染的可能性。
王蓓彭芸赵顺英曾津津申昆玲
关键词:曲霉菌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探讨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均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9例为单一肺叶受累,8例2个及以上肺叶受累;9例肺内有空腔形成;15例合并胸膜改变。随访中17例肺内实质浸润及液化坏死区范围缩小或者明显吸收,2例局部残留支气管扩张。结论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表现为肺内实质浸润及液性坏死,可有空腔形成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宋蕾彭芸刘志敏曾津津孙国强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高分辨率CT在儿童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与成人有不同的特点,正确诊断需要依靠临床、放射和病理相结合,其中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在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HRCT在儿童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彭芸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高分辨率CT儿童
高分辨CT在儿童肺间质疾病诊断中的角色——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被引量:2
2013年
在儿童肺间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由于儿童肺间质疾病与成人肺间质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乃至影像或病理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无论儿科呼吸医师还是放射科医师都经历了一个艰难、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再认识过程,临床-放射-病理学(C—R—P)的诊断模式奠定了儿童肺间质疾病诊断流程的基础。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推广,高分辨CT扫描(HRCT)在诊断和评估儿童间质肺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如何正确理解HRCT的成像方法以及如何解读影像学征象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成为我们学习、研究和讨论的关键点。
彭芸
关键词:高分辨CT扫描肺间质疾病疾病诊断放射科医师影像学征象
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总结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清学确诊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17例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足月儿16例,过期产儿1例。发病年龄9.0-28.0d,平均(16.8±5.8)d。17例均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其中13例行CT检查。所有患儿均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衣原体IgM及IgG抗体。结果17例患儿均以无热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血清学衣原体抗体检查均为阳性。X线胸片表现双侧肺过度通气10例次;广泛小结节及网格影10例次(类粟粒结核改变7例次,实变9例次)。CT表现为肺内间质网织结节影13例次,结节影大小、密度及分布不甚均匀,以胸膜下结节影(11例次)及融合结节(10例次)多见;两肺过度充气10例次,合并实质浸润12例次,支气管血管束增厚10例次,磨玻璃影5例次,无胸膜渗出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影像以双肺过度充气和弥漫网织颗粒影为主要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热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和影像学结合可以高度提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诊断。
曹永丽彭芸孙国强
关键词:新生儿衣原体肺炎诊断显像
2012年北美放射学年会儿科影像学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从儿童及胎儿神经、儿童胸部、儿童心血管、儿童腹部、儿童骨骼肌肉、儿童剂量、儿童虐待、儿童介入治疗及其他、儿童影像学展望9个方面对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2012年会上发表的儿童影像学研究文章进行综述。
彭芸胡迪
关键词:儿童磁共振成像
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评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分流位置及方向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CT容积螺旋穿梭(VHS)技术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分流位置及方向的评估价值。方法: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24例,女8例,年龄1~24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采用64排CT-VHS技术进行心血管检查,观察和分析心血管畸形的类型和程度,同时记录血液分流的方向和位置,并将CT诊断结果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共发现26例患儿存在44处分流。CT-VHS技术共发现24例患儿存在30处分流,包括24处心内分流和6处大血管间分流。分流表现包括单纯左向右分流20例患儿共22处分流,其中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2例;单纯右向左分流6例共6处分流,包括室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双向分流见于2例房间隔缺损的患儿。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CT VHS技术检出分流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60.9%(28/46)、75.0%(6/8)和63.0%(34/54)。结论:CT-VHS技术对小儿先心病的诊断准确性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异常,还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准确客观地显示有无分流及分流的位置和方向,对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曹永丽彭芸王帆宁刘勇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诊断价值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MSCTA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37例按Lupi-Herrea分类法,Ⅰ型2例,Ⅱ型18例,Ⅲ型15例,Ⅳ型2例。初诊时MSCTA检查显示所有受累血管共150支,狭窄-阻塞型37支,其中5支管腔闭塞,4支伴有细小侧支循环形成,1支伴局部血栓形成;扩张型11支,部分管壁伴有钙化;其余为混合型。狭窄血管中17支轻度狭窄、102支中度狭窄、15支重度狭窄、5支完全闭塞。不同时期受累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2.0~7.0mm),活动期3.4~7.0mm,非活动期1.1~3.2mm。活动期CT平扫可见受累血管壁有环形低密度水肿状态带,增强扫描血管壁不均匀强化;非活动期局部血管可呈囊样扩张,管壁密度增高,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治疗后受累较轻血管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结论:MSCT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胡迪彭芸
关键词:大动脉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