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Z07019)
-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 相关作者:欧阳林何平肖玉辉陈水斌周满臻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厦门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漳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T影像解剖基础及分型诊断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通过CT检查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解剖基础及以此分型诊断的影像指标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9例IVCS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单纯型组(22例,髂静脉单纯由髂动脉在前方压迫)、腰椎退变相关型组(33例,除了髂动脉压迫,还合并下腰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凸等从后方嵌入性压迫髂静脉)和其他原因IVCS组(14例,脓肿或血肿);同时选取69名腰椎CT表现正常者为对照组,两组问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评价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下腰椎前曲度、腰椎退变压迫髂静脉征象、髂静脉压迫部位、栓塞范围及介入治疗效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及患者组内的年龄、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及下腰椎前曲角的两两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fferroni检验对均数问的多重比较进行校正;患者各组间髂静脉压迫位置与深静脉栓塞范围的分布差异以及各组介入治疗效果的差异,应用交叉表X2检验。结果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组平均发病年龄(61.5±10.6)岁,单纯型(42.3±6.5)岁,其他原因组(53.1±16.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30,P〈0.01)。退变型IVCS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2.3±0.5)mm,下腰椎前曲角(121.8±5.4)°;单纯型的分别为(2.5±0.5)mm,(124.4±3.9)°;其他原因组分别为(5.9+2.3)mm和(129.5±5.9)°;对照组分别为(6.4±1.6)mm和(127.5±7.3)°。组间矢状径比较F=125.275,组间前曲角比较F=7.949,P值均〈0.01。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髂静脉受压位置位于腰5椎体正前方者占56%(18/33)、右前方和左前方者各占9%(3/33),腰4—5椎间盘正前方占26%(9/33);而单纯型IVCS患者髂静脉受压位置位于腰5椎体右前方(64%,14/22)、正前方(18%,4/22)及腰4—5�
- 欧阳林何平胡添松卢光明
-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退变性腰椎疾病
- 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规律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 研究腰椎退变患者腰椎骨质、椎间盘、韧带、椎小关节退变及腰椎退变性失稳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探讨腰椎退变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1180例腰椎退变患者的腰椎CT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椎体骨质、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以及退变性腰椎失稳的发生率。结果 腰椎退变患者腰椎间盘的退变率最高,其次是腰椎骨质、椎小关节、韧带、腰椎失稳。以36岁为年龄分界,36岁以下为腰椎低退变率年龄,以上是腰椎高退变率年龄,不同结构伴随年龄增长的退变率并不是同步递增的,腰椎骨质、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及腰椎失稳发生率最高在65岁以上年龄段,而腰椎间盘退变率最高在36~45岁年龄段。男性腰椎间盘、骨质的退变率明显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的退变率在男、女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女性腰椎失稳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总体上伴随年龄增长的腰椎退变,其不同结构的退变规律不一,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全面分析腰椎退变的影像表现有利于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疗。
- 欧阳林周水添肖玉辉林焕斌陈晓武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病变影像
- 退行性颈椎不稳运动降低椎动脉与小脑灌注血流动力的多模态MRI初期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采用椎动脉MR流速测定(2D-PC Cine)和动脉自选标记(ASL)成像研究退行性颈椎不稳运动对椎动脉和小脑灌注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迂曲并颈椎不稳者8例(观察A组),单纯椎动脉迂曲者6例(观察B组),椎动脉正常者6例(对照组)。在仰卧位分别行颈椎中立位、左旋转45°和右旋转45°椎动脉2D-PC Cine及小脑ASL成像。测量左侧与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速度落差,以及小脑灌注血流速度。结果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椎动脉,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颈椎不同体位下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颈椎不同体位下血流速度落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与观察B组血流速度落差明显大于对照组。颈椎中立位时,3组小脑灌注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左旋转45°与右旋转45°时,3组小脑灌注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A组小脑灌注血流速度明显低于观察B组与对照组。结论退行性颈椎不稳运动可引起椎动脉血流速度落差增大,降低小脑灌注动力。
- 欧阳林钱学江汤奕林肖玉辉罗爱芳蔡阿惠
- 关键词:颈椎不稳椎动脉血流
- 椎前髂静脉通道大小和下腰椎前凸角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 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 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 IVTD 狭窄阈值。结果正常组总体 LLLA 为128.1°±6.7°,椎前 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 =-0.673、-0.662,P 值均〈0.01);LLLA 与 IVTD 呈正相关(r =0.812, P〈0.01)。其中,男性 LLLA 为130.6°±6.1°、IVTD 为(5.4±1.2) mm;女性 LLLA 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 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 ROC预测IVCS的IVTD最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
- 欧阳林何平许斯鼎陈水斌周满臻
-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退变性腰椎疾病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治路径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诊治路径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治的69例IVCS患者,患者在治疗前进行CT静脉成像。依据CT表现将IVCS分为单纯型IVCS(sIVCS,n=22)、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dIVCS,n=33)和其他原因IVCS(oIVCS,n=14)。采用靶静脉置管溶栓、机械碎栓抽吸并球囊扩张、髂静脉支架植入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果为有效和无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结果单纯髂静脉置管溶栓,仅15例治疗有效(5例dIVCS和10例oIVCS);接受机械碎栓抽吸并球囊扩张的54例患者中,26例有效(6例sIVCS、16例dIVCS和4例oIVCS);37例接受支架植入患者髂静脉均有效开通且随访12个月无复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VCS类型(β=4.14,Wald检验P<0.01)、病程(β=-5.33,Wald检验P=0.02),血栓密度(β=-6.46,Wald检验P=0.01)、栓塞范围(β=2.74,Wald检验P=0.03)及治疗方案(β=11.92,Wald检验P=0.01)均对治疗结果有显著影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IVCS的特点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
- 欧阳林周满臻许斯鼎何平陈水斌
-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