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4040)

作品数:28 被引量:1,168H指数:18
相关作者:张培震袁道阳王志才郑德文李传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青藏高原
  • 6篇北缘
  • 6篇ESR
  • 6篇ESR测年
  • 6篇测年
  • 5篇石英
  • 5篇青藏
  • 4篇地震
  • 4篇第四纪
  • 4篇东北缘
  • 4篇碎屑
  • 4篇碎屑沉积
  • 4篇碎屑沉积物
  • 4篇青藏高原东北...
  • 4篇晚第四纪
  • 4篇裂变径迹
  • 4篇裂带
  • 4篇沉积物
  • 3篇断裂带
  • 3篇新生代

机构

  • 27篇中国地震局
  • 5篇宁夏回族自治...
  • 4篇中国原子能科...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8篇张培震
  • 8篇尹功明
  • 8篇袁道阳
  • 7篇林敏
  • 6篇王志才
  • 6篇郑德文
  • 5篇李传友
  • 5篇杜鹏
  • 4篇雷启云
  • 4篇甘卫军
  • 3篇张会平
  • 3篇郑文俊
  • 3篇刘百篪
  • 3篇刘建辉
  • 3篇王敏
  • 3篇张广良
  • 3篇柴炽章
  • 3篇万景林
  • 3篇王银
  • 3篇谢晓峰

传媒

  • 6篇地震地质
  • 5篇第四纪研究
  • 3篇中国地震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第八届全国同...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核技术
  • 1篇Earthq...
  • 1篇Scienc...
  • 1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第八届全国同...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宁、蒙、甘交界罐罐岭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被引量:12
2003年
柴炽章焦德成廖玉华张思源杜鹏沈卫华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带
沉积物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现状被引量:19
2005年
对于距今老于20万年的碎屑沉积物,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可靠的测年技术。根据实验模拟、理论推测和少量实际测量表明,如果采用适当的电子自旋共振(ESR)信号中心和测量参数,ESR可以测定含石英沉积物最后一次曝光的年龄,其测年范围可望覆盖整个第四纪。因此,ESR测定第四纪沉积物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并已开始被研究第四纪、新构造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国内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给出的ESR年龄的可靠性有多大、与真实年龄之间有多大的差异等仍属未知。目前ESR测定沉积物年龄仍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测年方法。
尹功明林敏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被引量:179
2003年
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是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定量描述 ,是制约和研究现今大陆动力过程的重要基础数据。地震地质学研究给出主要活动断裂的长期和平均运动水平 ,横跨断裂的GPS观测能够提供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文中利用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 10 0 0多个GPS观测站的复测数据 ,计算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发现主要活动断裂的GPS滑动速率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上是大体一致的。从GPS观测到的断层滑动速率来看 ,中国大陆的大多数活动断裂的速率都在 10mm/a之下 ,而没有类似于板块边界的大于 2 0 30mm/a的滑动速率。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中国大陆的构造变形可能是分布式的 ,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几条大型活动构造带上 ,沿主要活动断裂的刚性块体滑移可能不是构造变形的主要方式。现今构造变形的分块运动图像可能只是脆性上地壳的变形方式 ,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运动则以连续变形为特征 ,从下部驱动脆性上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使得上部地壳的变形既表现出分块特征 ,又发生块内的变形。“连续变形”理论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
张培震王敏甘卫军邓起东
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6
2008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同时晚新生代黄河的发育和演化也提供了研究高原构造隆升扩展以及黄河侵蚀下切过程的理想场所。黄河水系通过调整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在垂向上响应不同的构造隆升以及河床岩性的变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利用基岩河道河流水力侵蚀模型(stream-power incision model)为依托,尝试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构造活动在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上的表现。分析发现,在循化-贵德地区岩性分布均匀的新生代盆地内部,黄河水系纵剖面在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坡度-面积双对数图解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凸特征,即基岩河道的河床随时间的变化为正值,指示了基岩的隆升速率大于河流的下切侵蚀速率。在河流流经盆地内部不同岩性地区,特别是前新生界地层区,河流纵剖面也表现为一定的上凸特征,表明了新生界与前新生界地层岩性差异对河流纵剖面的控制作用。综合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是晚新生代强烈构造活动和岩性差异共同控制的结果,揭示了循化-贵德地区造山系统地形发育仍然处于前均衡或接近均衡状态,同时也从侧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整个高原隆升扩展的最新和最前缘部位的时空格局特征。
张会平张培震吴庆龙陈正位
关键词:青藏高原
现代沉积物石英E’心的ESR测量
第四纪碎屑沉积物测年,尤其是对老于距今二十万年以上的样品,是目前第四纪年代学中的难点。ESR是可望能够直接测定这类样品的测年方法之一。本文详细测量了从不同地区采集的现代沉积样品石英E’心的古剂量值,其结果都小于4000 ...
尹功明林敏
关键词:石英ESR测年沉积物
文献传递
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被引量:42
2006年
探讨构造、气候与砾岩的关系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表明积石山地区于8MaB.P.开始构造变形,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结果和生长地层结果一致,而明显早于积石砾岩出现的时间(3.6MaB.P.)。通过区分岩体隆升与地面隆升之间的差别,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以解释隆升、气候和砾岩之间的关系。积石山岩体于8MaB.P.开始隆升,隆升初期,尽管岩体隆升1500—2000m,但是由于积石山上覆的新生代地层易于剥蚀,在花岗岩基底被剥露到地表之前,地表只有少量隆升或没有隆升。随着沉积地层被剥蚀殆尽,基岩暴露于地表,地面隆升速率加快。约3.6MaB.P.,积石山隆升约200—900m,造成了地形雨和发源于积石山的横向河流的出现,这些横向河流把积石山的花岗岩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形成积石砾岩。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袁道阳李大明王建平尹京武李传友王志才
关键词:青藏高原裂变径迹砾岩
秦岭太白山新生代隆升冷却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伸展正断层下盘的冷却历史记录了主要伸展变形的时间及幅度.太白山位于秦岭北缘,作为伸展正断层的下盘,其新生代伸展隆升冷却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渭河盆地的伸展变形时间及其幅度.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太白山的冷却历史进行了研究.来自太白山总计17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及热历史模拟揭示出山体经历了始于约48 Ma的小幅度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和始于约9.6 Ma的大幅度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分别对应平行于秦岭北缘山脉的两阶段伸展变形.始于约48 Ma的伸展变形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在大陆内部的远场响应,而始于约9.6 Ma的快速伸展变形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快速隆升和对外扩展有关.
刘建辉张培震郑德文万景林王伟涛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热历史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被引量:97
2006年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柴炽章孟广魁杜鹏王银刘保金沈卫华雷启云廖玉华赵成斌酆少英张学辉谢晓峰
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被引量:47
2004年
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青海乌兰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 )与茶卡—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 ,长约 2 0 7km ,由 6条规模较大的主要以右阶或左阶次级断裂段羽列而成 ,阶距约 1~ 3.5km。该断裂右旋走滑的起始时代为第四纪初期 ,约在 1.8~ 3.8MaB .P .期间 ,大的地质体累积断错约 9~12km。断裂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的右旋断错及断层崖、断层陡坎等。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鄂拉山断裂带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4 .1± 0 .9)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5± 0 .1)mm/a。鄂拉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受区域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剪切压扁与鄂拉山断裂的右旋剪切和挤压的共同影响 ,共和—茶卡盆地和乌兰盆地均属于走滑挤压型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在区域性北东向挤压的作用之下 ,应变被分解为沿北西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和沿北北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 ,形成一对共轭的剪切断裂。鄂拉山断裂及其他北北西走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变形机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的挤出和逃逸是非常有限的。
袁道阳张培震刘小龙刘百篪郑文俊何文贵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缩短滑动速率
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被引量:22
2006年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张广良张培震闵伟陈杰
关键词:生长地层前陆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