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XZX021)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兴尚刘晓燕刘爽张鹂更多>>
相关机构:宝鸡文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伦理
  • 3篇责任伦理
  • 2篇信念
  • 2篇文化
  • 1篇当下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困境
  • 1篇德性
  • 1篇德性伦理
  • 1篇帝国
  • 1篇信念伦理
  • 1篇性伦理
  • 1篇战国
  • 1篇商鞅
  • 1篇商鞅变法
  • 1篇生存伦理
  • 1篇铜器
  • 1篇突围
  • 1篇秦人
  • 1篇秦文化

机构

  • 7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5篇王兴尚
  • 2篇刘晓燕
  • 1篇张鹂
  • 1篇刘爽

传媒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齐鲁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现代责任伦理的重建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日中国,政治上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现代化进程正向政治文明的新阶段迈进。可是,随着经济...
王兴尚
关键词:经验主义伦理实体
文献传递
中国当下道德困境的突围:大格局观被引量:4
2014年
"格局"是一个人人能懂、颇有意境却又难以道明的词。考察"格局"在中国文化中的文义流变,可以发现它一直包含着"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的大小"这层意思。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格局越大越接近善,越小越接近恶,但是这种大小的标准又是有分寸的。从大格局观来审视当下中国面临的道德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公民格局普遍偏小,因此突围之道也在于以大格局观提升公民的格局意识。
张鹂王兴尚
关键词:利己利他
从“天下伦理”到“责任伦理”:周秦国家伦理变迁与重构
2017年
秦国从古国、方国到帝国的伦理选择,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国家伦理变迁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西周时代是一个以天命信念、德性伦理、礼乐文明为基础的"天下体系",幽王之祸,宣告了西周"天下体系"的崩解。在春秋战国无政府状态下,秦国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经过古国、方国、帝国三个发展阶段,秦国通过德性伦理、生存伦理、责任伦理的伦理选择,最后成为"霸王之国",实现了大国崛起。同时,西周创造的"天下体系"也被秦国的"帝国体系"取而代之。
王兴尚
关键词:古国帝国德性伦理生存伦理责任伦理
孙家南头秦国春秋铜器墓的相关问题被引量:4
2013年
孙家南头秦墓从布局上看不在秦都雍城国人墓葬之列,而可能隶属于秦国早期城邑——"汧渭之会"时期的族属墓地。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关系,以及随葬铜器墓中有陶器共出的现象,为多年一直沿用传统且各自独立的铜器与陶器分期标尺提供了相互比照的实物资料。若将该墓地与其周边同类、同期墓葬比较,二者虽有共性,但自身特征也较为明显,体现早期秦国多元文化特征及其复杂群体之间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
田亚岐刘爽
关键词:铜器
试析秦人责任伦理形成的早期根源
2015年
秦人责任伦理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一是早期生存抉择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萌芽;二是源于早期的宗教信仰;三是早期因功受赏成功经验的外在推动。这些因素促使早期秦人将西周时代的家族道德哲学转变为国家公利哲学,实现了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的转化,开创了二千年封建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滥觞。
刘晓燕
关键词:责任伦理
论文化权衡与大国崛起——从秦国崛起说起被引量:2
2014年
一个国家的崛起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软硬条件的制约,其中,文化被看作一种软权力,在一个国家崛起中具有权衡作用,就像通过一杆秤的权(秤砣)衡(秤杆)就可以来称量出轻重不同的物体一样。一个国家的文化权衡,"四两拨千斤",在国家崛起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影响国家战略决策和战略意志,决定国家发展方向。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崛起的历史为文化权衡作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不重视文化权衡的重要作用。
王兴尚王曦璐
关键词:信念伦理
借用与创新——战国秦文化变迁机制分析
2017年
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刘晓燕
关键词:秦文化商鞅变法华夏文化
论秦国五帝志业宗教被引量:2
2013年
秦国从公元前770年被封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实现天下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曾经进行了一场宗教信仰的重大变革。秦国从秦襄公立西畤祭祀白帝到秦始皇泰山封禅,逐步扬弃了周人的天命信念宗教,创立了秦人特有的五帝志业宗教。秦国的五帝志业宗教,为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哲学世界观、伦理价值观变革提供了精神前提,为秦国崛起于西部以及实现天下统一提供了统治合法性的信仰依据,并对秦汉及其后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兴尚
关键词:五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