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Z015)

作品数:17 被引量:113H指数:6
相关作者:郭忠华郭台辉杨双许栩陈海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公民
  • 5篇公民身份
  • 4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民工
  • 2篇社会权利
  • 2篇市民
  • 2篇话语
  • 2篇公正
  • 2篇翻译
  • 2篇CITIZE...
  • 2篇CITIZE...
  • 1篇调查数据
  • 1篇虚拟交往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语义
  • 1篇语义比较
  • 1篇战线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权利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4篇郭忠华
  • 2篇郭台辉
  • 1篇胡涤非
  • 1篇陈海勇
  • 1篇许栩
  • 1篇杨双

传媒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人文杂志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造公正的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视角转换被引量:3
2012年
近十年来,农民上访已成为最令基层政府头痛的问题。围绕农民上访现象,学术界主要形成了维权视角、治权视角和乡土视角等三种研究进路。每一种进路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个单一的主体上,它们尽管都揭示了特定类型的农民上访的原因,但也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合理之处。本文秉持理性选择的立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理性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农民上访的原因,认为公正治理结构的缺失是导致当前农民上访频发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分析,本文提出,必须从制度供给、乡村文化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等角度来塑造良好的乡村治理结构。
郭忠华
关键词:农民上访
中国社会建设:话语省思与策略选择——以citizenship翻译为中心的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重要术语的翻译是一个集文本翻译与本土化创造于一体的过程,文本的含义和本土政治关怀共同决定着对译术语的选择和新含义的生成。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学者将西方citizenship概念翻译为"公民资格"、"公民权"、"公民德性"、"公民身份"等诸种术语,每一个术语都表明了中国社会建设的某种话语策略。多元化的话语策略一方面有助于表明社会建设的不同进路,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耗损术语所具有的政治能量,甚至使社会建设误入歧途。作为完善之策,一方面,必须以citizenship所展示出来的多元化话语策略为基础,形成中国社会建设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中国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廓清citizenship的对译术语,使社会建设获得更加有力的话语支持。
郭忠华
关键词:社会建设CITIZENSHIP话语策略
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被引量:14
2011年
nation state在中日两国分别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其原因可以从分析并比较"国民"的语义变迁中得到解释,它们反映出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构建历程。古汉语"国民"在近代日本首次获得归属和参与的现代语义,回归中国后,在晚清最后10余年间变得更为复杂。近代中日的"国民"承载权利、成员身份等现代西方的公民概念语义,并与"人民"、"公民"、"臣民"、"民族"等相关语词形成一个概念网,传递出对国家主义的强烈追求。两国的"国民"语义差异明显:在日本明治中期以后容纳了天皇的"臣民",融入文化民族的部分语义,成就其君主专制和泛民族主义相糅合的歧路;在晚清则成为立宪/共和之争的标志,与大民族主义/汉族主义的"民族"语义之争一起,辛亥革命后汇入为"中华民国"的民族国家话语。近代中日的国家构建是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参照的结果,但却迈上迥然不同的道路。
郭台辉
关键词:语义比较
双重论证结构下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对韦伯公民身份思想的分析
2015年
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郭忠华
关键词:公民身份市民
清季民初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想象——以citizen、citizenship汉译为中心的论述被引量:13
2012年
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基本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将西方citizen和citizenship概念译成"国民",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想象了不同的国家建构路径和民族国家图景。清季部分知识分子从"国家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传统的国民性和催生了现代公民意识,但其真正的目标在于建立强大的现代主权国家,国权高于民权。在反思清季国家建构方略的基础上,民初部分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企图从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更加彻底地催生个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建立类似于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族国家。清季民初"国民"概念的移译表明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翻译现代性"现象,即重要术语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性生成的过程,它参与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思想和政治发展前景的重构。
郭忠华
关键词:CITIZENCITIZENSHIP国家主义个人主义
没有革命的历史——评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被引量:2
2012年
吉登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诠释主要围绕"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展开,该命题在马克思和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解释历史,把人民群众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人们的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看做是创造历史的过程,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归宿。吉登斯也对"人类创造历史"命题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启蒙运动看做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起点,把普通行动者看做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把当今风险四伏的高度现代性社会看做是创造历史的结果。比照两种历史版本,吉登斯版本的历史理论反映了他对当今晚期现代性社会的思考,但却消解了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革命韵味。
郭忠华
关键词:吉登斯
改革呼唤新的思维和动力被引量:1
2013年
改革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曲折的过程。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遭遇到许多深层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基层失序、权力腐败和社会失范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基层失序关系到政治稳定的维持,权力腐败关系执政为民的目标能否实现和政治合法性能否保持,社会失范则会造成社会解体和社会失谐。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公正治理结构的缺失、公权腐败、官商勾结和社会价值观的碎片化等有关,必须从治理结构完善、惩治腐败、权力约束和主流价值观重建等角度入手,实现基层社会稳定、权力公正和社会团结的目标,为下一步改革奠定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郭忠华
关键词:社会团结
农民工对惠农政策的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河南省40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对惠农政策的认同度不高,政策认知和对政策评价都处于较低水平,政策情感处于一般水平,农民工对推出时间早、实施时间长、受惠面积广的政策更满意。在认知主体因素中,年龄对惠农政策认同度有显著影响,两代农民工的政策认同度存在着显著差异,第二代农民工认同度低于第一代农民工,而性别、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惠农政策认同度没有显著影响。外在影响因素中,政策宣传情况对惠农政策认同度影响力最大,得到实惠多少、务农意愿和对政府的信任等因素对政策认同度也具有显著影响,均与政策认同度呈正相关关系。
胡涤非许栩陈海勇杨双
关键词:农民工惠农政策影响因素
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统一战线建设与民主发展——以微博为中心的论述被引量:6
2013年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实体社会的虚拟交往空间的出现。在中国,这种虚拟交往空间集中体现在微博上。作为一个吸引了近两亿人的社会交往空间,微博已经对人们的结合方式、交往方式、权力关系、身份关系、话语模式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反映在统一战线这一中国式民主的有机载体和国家建构的特殊形式上,作为一个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力量以服务于党的执政的组织,微博显然是一个统战部门无法忽视的空间。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各级统一战线组织的微博平台、运作策略、对象选择、话语模式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要使统一战线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高度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空间的力量和资源,在网络平台、网络统战对象、网络统战策略、网络话语模式等方面完善各级统战组织,实现统一战线在网络时代的变革和新生。
郭忠华
关键词:统一战线虚拟交往民主发展民主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视角创新被引量:4
2015年
农民工经历了从盲流到新市民、新居民的一系列身份演化过程。它不仅折射出社会对农民工的认识变化,而且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和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化,形成了素质论、移民论、社会层级/阶级论、制度论和多重歧视论等研究进路。这些研究进路为理解农民工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总体来说,当前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口素质、户籍制度、权利等单一维度上,无法对农民工问题形成全面的理解。农民工问题反映在资格、权利、行动、认同等复合维度上。20世纪9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是一个包含成员资格、权利、行动、认同等复合含义的范畴。从公民身份的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问题,有助于对之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郭忠华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公民身份户籍制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