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72069)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6
相关作者:郭烈锦顾汉洋亢力强杨龙刘文红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双流体
  • 2篇液滴
  • 2篇液滴变形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双流体模型
  • 2篇水平管
  • 2篇两相流
  • 2篇流体模型
  • 2篇EXPERI...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表
  • 1篇段塞
  • 1篇段塞流
  • 1篇液塞长度
  • 1篇油气水三相
  • 1篇油气水三相流
  • 1篇油水
  • 1篇油水两相
  • 1篇油水两相流
  • 1篇乳浊液

机构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8篇郭烈锦
  • 3篇顾汉洋
  • 2篇亢力强
  • 1篇何利民
  • 1篇王鑫
  • 1篇赵新伟
  • 1篇程开河
  • 1篇白博峰
  • 1篇邢茂
  • 1篇顾正萌
  • 1篇张西民
  • 1篇林长志
  • 1篇赵冬建
  • 1篇韩新利
  • 1篇刘文红
  • 1篇杨龙

传媒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Chines...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okes流动中液滴变形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4年
数值模拟研究Stokes流动中的液滴变形问题。采用边界积分方法计算液滴表面的运动,建立在网格能量最小化基础上的自适应表面离散及网格局部重建方法以准确的分辨出变形液滴的形状,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液滴变形的动力学特性。
林长志郭烈锦赵冬建
关键词:液滴自适应网格边界积分方法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op Deformation and Breakup in Simple Shear Flows被引量:2
2007年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deformation and breakup of a single drop immersed in a Newtonian liq-uid and subjected to a constant shear rate which generated by counter rotating Couette apparatus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rom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 breakup occurred by three mechanisms, namely, necking, end pinching, and capillary instability. Quantitative results for the deformation and breakup of drop are presented. The maximum diameter and Sauter mean diameter of daughter drops and capillary thread radius are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inverse shear rate and independent of the initial drop size, the dimensionless wavelength which is the wave-length divided by the thread width at breakup is independent of the shear rate and initial drop size,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reads follows a pseudo-affine deformation for Cai/Cac larger than 2.
林长志郭烈锦
关键词:剪切流液滴变形牛顿流体乳浊液
垂直圆管内湍流泡状流的数值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在经典Euler/Euler型水动力模型基础上 ,引入考虑不同直径气泡的种群平衡方程来描述气液两相泡状流 ,对液相和气相分别建立了基本方程 ,通过对气泡的受力分析并考虑气泡之间聚合和破碎效应后给出了本构方程 ,建立了封闭的双流体模型并用于垂直管道湍流泡状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垂直管道湍流泡状流中的相含率分布、速度分布、湍动能分布、气泡直径分布以及气泡直径分布的演变过程 .
顾汉洋郭烈锦
关键词:双流体模型
风沙跃移中颗粒与多粒径床面碰撞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06年
采用考虑颗粒碰撞的欧拉-拉格朗日数值模拟方法,对风沙跃移中颗粒冲击多粒径床面的碰撞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在模型中,对气相采用欧拉方法建立控制方程,对离散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模拟,颗粒间碰撞作用采用软球模型描述。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模拟风沙运动中颗粒冲击多粒径床面的动态运动过程。而且在多粒径非均匀床面上的颗粒起跳具有较大的随机性。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风沙运动中颗粒碰撞起跳机理。
亢力强郭烈锦
关键词:两相流
方截面鼓泡床气液两相瞬态数值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在双流体模型中引入界面浓度输运方程,利用界面浓度和气泡平均Sauter直径模化各相间作用力。引入一附加 湍动能输运方程模化气泡诱导引起的液相湍流。利用该模型对方截面鼓泡床内气液两相流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计算结 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得模拟方截面鼓泡床内气液两相流时均和瞬态流动特征。
顾汉洋郭烈锦
关键词:鼓泡床双流体模型
类土壤地表颗粒稳态输运的风洞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由细沙粒和粗粉粒组成的类土壤颗粒的风力输运过程.实验发现沙粒的质量流量廓线与粉粒的质量流量廓线形式完全不同,在对数-线性坐标中沙粒廓线为直线而粉粒廓线呈3次曲线型.发现粉粒的存在对沙粒的质量流量廓线斜率没有影响,只是改变了沙粒的总输沙率.根据粉粒对沙粒输运特性影响的不同,粉粒质量分数存在一临界值,对于本实验中所用材料此临界值为15%.在低于此临界值时,输沙率随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高于此临界值后,输沙率随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实验中沙波纹的高度和波长随风速及粉粒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当粉粒的质量分数超过15%时沙波纹消失.
邢茂郭烈锦张西民亢力强顾正萌
关键词:风洞实验
水平及微倾斜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特性被引量:11
2006年
以46号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对水平及微倾斜有机玻璃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观察法和流型识别仪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油、水两相的关系以及气液界面总体特征,将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相应的流型结构及流型图。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考虑流动参数变化影响的反相点预测关联式。按照现有的关于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转变准则以及考虑流动条件的油水乳状液的变化规律,对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各流型之间的相互转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气相的作用使油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流动条件下的油水混合物的物性变化也很大。
刘文红郭烈锦程开河韩新利赵新伟杨龙
关键词:油气水三相流流型水平管反相
水平管气液段塞流液塞长度演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以水-空气为工质,在内径50mm、长27m的水平管中实验研究了段塞流液塞长度的统计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液塞长度受气液混合速度的影响很小,主要与管内径相关.以Taitel和Barnea提出的段塞流跟踪模型为基础,进一步考虑加速压降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段塞流跟踪模型,并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实现了数值跟踪.计算结果表明,液塞长度的变化主要受大气泡尾波控制,与气体膨胀关系不大;模型对液塞长度的预测结果基本不受入口平均值和分布形状的影响.实验和模拟结果均说明统计液塞长度较好地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管道中的U型弯头阻碍液塞充分发展,但对于较长液塞影响不大.
王鑫郭烈锦何利民白博峰
关键词:段塞流
一维双流体分层/段塞流模型的特征根分析
2006年
采用特征根方法对描述水平和倾斜管内气液分层流/段塞流的一维双流体模型进行适定性分析.系统分析了气液两相密度、粘性和管道倾角对一维双流体模型适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液相密度、气相粘性和管道下倾角的增大能拓宽方程组求解的适定区域;适定界线与气液两相流流型转变界线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顾汉洋郭烈锦
关键词:特征根适定性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OilWater Two-Phase Flow in Horizontal Straight Pipes被引量:7
2003年
The flow patterns and their transitions of oil-water two-phase flow in horizontal pipes we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wo kinds of horizontal tubes, made of plexiglas pipe and stainless steel pipe with 40mm ID respectively. No. 46 mechanical oil and tap water were used as working fluids. The superficial velocity ranges of oil and water were: 0.04-1.2m·s^-1 and 0.04-2.2 m·s^-1, respectively. The flow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by visualization and by transient fluctuation signals of differential pressure drop. The flow patterns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ofoil and water phases in the pipes. Flow pattern maps were obtained for both pipelines. In addition, semi-theoretical transition criteria for the flow patterns were proposed, and the proposed transitional criteria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available data in liquid-liquid systems.
刘文红郭烈锦吴铁军张西民
关键词:油水两相流流动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