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33)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西双刘保华赵月霞胡广海华清峰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海底
  • 2篇东海陆坡
  • 2篇海底峡谷
  • 1篇地貌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地貌
  • 1篇东中国海
  • 1篇中国海
  • 1篇珠江口
  • 1篇珠江口外
  • 1篇浊流
  • 1篇滑坡
  • 1篇滑坡分布
  • 1篇海底滑坡
  • 1篇耗散
  • 1篇耗散系统
  • 1篇DLE
  • 1篇大陆坡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刘保华
  • 3篇李西双
  • 2篇赵月霞
  • 1篇吴金龙
  • 1篇张维冈
  • 1篇刘晨光
  • 1篇崔爱菊
  • 1篇阚光明
  • 1篇裴彦良
  • 1篇韩国忠
  • 1篇李官保
  • 1篇华清峰
  • 1篇郑彦鹏
  • 1篇胡广海

传媒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珠江口外伶仃洋海底含气沉积物声波反射及衰减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显示,在珠江口外伶仃洋海底有大面积含气沉积物。根据含气沉积物地震反射特征将其分为声学空白、声学幕、声学扰动、不规则强反射顶部和相位下拉等类型。对含气沉积物声波衰减初步分析表明约在3.3 kHz附近有一衰减峰值,将实际资料与理论模型计算进行对比,认为此峰值频率对应于等效半径约6 mm的气泡的特征振荡频率,此等效半径气泡的阻尼振荡是引起声波衰减的主要原因。
阚光明刘保华张维冈李官保李西双
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被引量:13
2011年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的出口,地震剖面上具杂乱、前积或上超结构,且不同位置的扇结构亦存在差异,并被正断层错动;海底扇上发育两侧具天然堤的扇谷,细颗粒浊流物质通过溢流形成具楔状外形的越岸沉积。浊流沉积在海底峡谷的出口处十分发育,具有丘状或透镜状外形,内部呈规则或杂乱反射,是海底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滑塌和滑坡)和浊流是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内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它们对陆坡地形地貌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从南向北的差异性反应了不同陆坡段物源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活动的不同。
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崔爱菊韩国忠华清峰胡广海
关键词:浊流东海陆坡
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分为3种类型: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海底峡谷主要分布于中段和南段的东海陆坡之上,平面形态特征总体上自北向南趋于复杂(直线型→蛇曲型→树枝型),规模逐渐增大,不同平面类型代表了峡谷不同的演化阶段。峡谷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冲绳海槽扩张背景下的构造活动。
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刘晨光裴彦良吴金龙郑彦鹏
关键词:海底峡谷东海陆坡地形地貌
Size Distribu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Along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2009年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o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S) using the size of the landslide source regions. Geomorphometric mapping is used to identify 102 mass movements from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to extract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head scarps and side walls. These mass movements have areas ranging between 0.06 km2 and 15.51 km2 and volumes between 0.002 km3 and 2 km3. The area vs volume relationship of these failure scarps is approximately linear, suggesting a fairly uniform failure thickness in each event with scarce deep excavating landslides. The cumulative area distribution of the slope failures can be described by an inverse power law. The submarine landslides on the mid-ECS continental slope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large-scale self-organizing system because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sipative system in a critical state.
HU GuanghaiYAN TongLIU ZhenxiaMaarten VannesteDONG Lifeng
关键词:海底滑坡东中国海大陆坡耗散系统滑坡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