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74119643)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振琦许悦李壬媚刘广鹏韶青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上颌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上颌发育不足的回顾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唇腭裂畸形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缺陷之一。目前,唇腭裂手术是治疗畸形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通常表现为面中部发育不足、凹陷,前牙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和心理健康。上颌前牵引是通过牵引装置作用于上颌牙齿来刺激上颌骨周围4个骨缝的改建,进而促进上颌骨向前移位,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凹陷的面型。本文就前方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的报道作一综述。
- 陈铮晰陈振琦
- 关键词:唇腭裂上颌发育不足前牵引
- 不同时机牙移动对SD大鼠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评价牙移动产生的功能性刺激对SD大鼠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的影响,探讨植骨后牙移动的合适时机。方法:选择16只56天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已建立的外科诱导SD大鼠双侧牙槽突裂模型要求造裂,填塞骨蜡8周后,在双侧裂隙区同时植入大鼠自体髂骨松质骨,左侧为牙移动侧,分别在植骨后即刻、2周、4周、8周近中移动左侧第二磨牙进入植骨区,右侧为对照侧,第二磨牙不进行任何处理。加力牙移动4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icro-CT扫描标本,运用Mimics 10.01软件计算双侧植骨区骨量,采用SAS 9.0软件包对双侧植骨区骨量进行配对t检验,对双侧植骨区骨量的差值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各组的牙移动侧植骨区骨量均多于对照侧。0周组牙移动侧与对照侧植骨区骨量差值为0.87mm3,无显著差异(P>0.05);2周组和4周组牙移动侧与对照侧植骨区骨量的差值分别为1.7mm3和1.77mm3,有显著差异(P<0.05);8周组牙移动侧与对照侧植骨区骨量的差值为3.47mm3,有显著差异(P<0.01),8周组两侧植骨区骨量差值的均数与0周组、2周组和4周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牙移动对植骨区的功能性刺激能抑制植骨区的骨吸收。植骨8周后的牙移动抑制植骨区移植骨吸收的作用最为明显。
- 李壬媚许悦陈振琦刘广鹏
-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牙移动骨改建MICRO-CT
- 唇腭裂合并的单侧牙槽突裂大鼠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以7周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于右侧上颌制备4mm×4mm×3mm的牙槽突裂,模拟建立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大鼠模型。根据术后骨缺损区的处理方式将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骨缺损区不予特殊处理)和实验组(骨缺损区予以骨蜡填塞),每组10只。两组大鼠分别于术毕即刻和术后4、8周时点分批处死后制备模型标本;利用显微CT(Micro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定量检测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MicroCT三维图像重建显示,在术后8周时点,对照组有大量新骨充填于缺损区,缺损区明显缩小;而实验组仅断端边缘有少量新骨形成,缺损区无明显缩小。定量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后4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54.35%和16.53%,术后8周时点的新骨形成百分比分别为93.12%和29.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模拟唇腭裂合并的上颌骨缺损(牙槽突裂)大鼠模型,利用骨蜡填塞骨缺损区能显著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 许悦陈振琦吴军李壬媚刘广鹏
-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
- 牙槽突裂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被引量:9
- 2013年
- 牙槽突裂植骨是唇腭裂患者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植骨时机的选择上存在分歧,主要分为一期植骨和二期植骨,原因在于不同时期植骨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植骨时机上阐述了其植骨来源以及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
- 韶青华陈振琦
-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