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CDA110106)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谷传华王亚丽刘珍范翠英杨森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澳门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社会创造性
  • 2篇脑机制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学习
  • 1篇大学生学习倦...
  • 1篇动机
  • 1篇学习倦怠
  • 1篇养育方式
  • 1篇少年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喜好
  • 1篇特质
  • 1篇同步化
  • 1篇青少年
  • 1篇人格
  • 1篇小学儿童
  • 1篇倦怠
  • 1篇儿童
  • 1篇儿童社会
  • 1篇父母养育方式

机构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澳门大学

作者

  • 5篇谷传华
  • 3篇王亚丽
  • 1篇张菲菲
  • 1篇胡碧颖
  • 1篇张冬静
  • 1篇刘珍
  • 1篇周宗奎
  • 1篇杨森
  • 1篇范翠英
  • 1篇王婉贞

传媒

  • 2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心理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对儿童社会创造性和社会喜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同伴提名和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考察了189名3-6年级小学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对其社会创造性和社会喜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可通过精神质和神经质、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可通过内外向,影响儿童的社会创造性,进而影响儿童的社会喜好;(2)父亲的过度保护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与儿童的内外向、神经质一起通过社会创造性影响儿童的社会喜好。通过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提高儿童的外向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兴奋性,可以改善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和同伴地位。
谷传华范翠英张冬静杨森宋娟娟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社会创造性社会喜好小学儿童
评价和成就动机对青少年社会创造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随机选取187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考察青少年社会创造性与评价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评价条件下青少年的社会创造性高于有评价条件下的青少年;评价与成就动机在社会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上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无评价条件下避免失败型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流畅性。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青少年解决社会性问题的内部动机,避免不适当的外部评价,对避免失败型的青少年尤其如此。
谷传华荆智张菲菲孙超奇
关键词:社会创造性成就动机青少年
创造性的脑神经机制:基于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视角被引量:2
2014年
创造性是人类能力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关研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创造性的机制。近年来随着脑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创造性的脑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一般创造性、艺术创造性、科学创造性等领域。研究显示:创造性所激活的脑区既有重叠又有差异,这为创造性既存在领域特殊性又具有领域一般性的观点提供了脑神经方面的证据。未来的研究可以同时考察和比较一般创造性与特殊领域的创造性的脑机制,对艺术创造、科学创造、社会创造等相关子领域的创造性脑机制进行探索,也可以探讨与创造活动的多个认知阶段和心理过程相关的脑机制,或者采用纵向研究的方式探讨不同领域创造性的脑机制。
王亚丽谷传华吴财付谢祥龙
关键词:脑机制
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状态与特质的EEGα波活动特点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社会问题情境,通过记录38名高、低特质社会创造性被试在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脑电活动,考查不同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不同状态社会创造性时的脑电激活模式。结果表明:无论高频还是低频α波同步化都存在状态创造性的主效应。同时,高、低频段的α波同步化还存在特质创造性与状态创造性之间显著的交互作用,在表现高状态社会创造性时,高特质的被试比低特质的被试出现更高的α波同步化水平。此外,对于高频α波同步化,状态创造性、特质创造性以及大脑半球的三重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低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高状态社会创造性时,右脑半球比左脑半球出现更强烈的α波同步化,在其他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时间进程分析、纵向研究设计、脑功能成像技术探查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
谷传华王亚丽吴财付谢祥龙崔承珠王亚娴王婉贞胡碧颖周宗奎
希望在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中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1
2014年
近年来,家长的高水平期望、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和高强度的学习竞争,促使各种各样学习问题的出现。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在诸多学习问题中,以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问题最为突出,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孤独感等。而压力性事件对于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的作用已经在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旨在探讨希望是否在压力和学习倦怠之间也存在调节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王亚丽刘珍谢祥龙谷传华吴财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