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SH024)

作品数:4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儒德沈彩霞王丹庄鸿娟刘颖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孤独感
  • 2篇儿童
  • 1篇电脑游戏
  • 1篇学业
  • 1篇学业成就
  • 1篇游戏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上网
  • 1篇上网行为
  • 1篇少年
  • 1篇同伴依恋
  • 1篇青少年
  • 1篇情感
  • 1篇人格
  • 1篇自我
  • 1篇自我建构
  • 1篇网络
  • 1篇网络活动
  • 1篇网络行为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作者

  • 4篇刘儒德
  • 3篇沈彩霞
  • 2篇王丹
  • 1篇刘颖
  • 1篇徐乐
  • 1篇张俊
  • 1篇高钦
  • 1篇庄鸿娟

传媒

  • 2篇心理科学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应用心理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儿童网络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人格的调节效应被引量:20
2013年
对637名3-6年级小学生施测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伊利诺斯孤独问卷、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和家庭富足量表,以探讨网络行为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及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从事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网络活动较多,参与社会交往类网络活动较少。2)网上信息获取活动显著预测儿童孤独感的降低。3)在网上社会交往及休闲娱乐活动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中,人格特征起到了调节作用。
沈彩霞刘儒德王丹
关键词:网络活动孤独感人格
青少年同伴依恋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自我建构对孤独感中介作用的调节被引量:29
2017年
采用同伴依恋问卷、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孤独感问卷以及自我建构量表对62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作用过程及其机制。结果显示,青少年同伴依恋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产生影响;依存型建构在孤独感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调节作用,独立型建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同伴依恋通过孤独感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依存型建构可促进感到孤独的青少年使用手机。
庄鸿娟刘儒德刘颖
关键词:同伴依恋孤独感
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对467名3~5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调查,以探讨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其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3~5年级儿童的上网时间、上网积极情感和上网消极情感在一年间存在着显著减少的发展趋势;(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能够预测上网积极情感的增加和上网消极情感的减少,对上网时间发展的预测不显著;(3)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个维度对儿童上网情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刘儒德沈彩霞徐乐高钦
关键词:基本心理需要上网行为
电脑游戏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电脑游戏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度地玩电脑游戏能够提高儿童和青少年在知觉、注意等认知任务上的表现,电脑暴力游戏可能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过度沉迷于电脑游戏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学业成就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未来的研究可在电脑游戏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机制、电脑游戏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
沈彩霞刘儒德张俊王丹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业成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