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开放研究基金

作品数:26 被引量:220H指数:9
相关作者:孙连鹏贾后磊张翠萍严清汤婉环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降解
  • 4篇固定化
  • 3篇对氯苯胺
  • 3篇脱氮
  • 3篇污染
  • 3篇氯苯
  • 3篇氯苯胺
  • 3篇苯胺
  • 2篇植物
  • 2篇生态浮床
  • 2篇生物降解
  • 2篇水处理
  • 2篇水净化
  • 2篇水体
  • 2篇脱氮除磷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温下
  • 2篇污水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
  • 6篇广东省环境污...
  • 4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惠州市环境科...
  • 1篇广州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广东省电力设...

作者

  • 6篇孙连鹏
  • 4篇张翠萍
  • 4篇贾后磊
  • 3篇杨秀虹
  • 3篇严清
  • 3篇李适宇
  • 3篇谢健
  • 3篇张永清
  • 3篇王平
  • 3篇汤婉环
  • 2篇孔国辉
  • 2篇刘阳
  • 2篇欧阳钢锋
  • 2篇金辉
  • 2篇冯晨
  • 2篇朱芳
  • 2篇黄娟
  • 1篇刘涛
  • 1篇夏汉平
  • 1篇王卓超

传媒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环境化学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能源环境保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广东化工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广东科技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生长、Cd吸收累积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15年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不同Cd添加水平(0、2、10 mg·kg-1)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旱稻(Oryza Sativa L.)生长、Cd吸收累积和根际土壤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菌可有效侵染旱稻根系,其侵染率为37%~72%,随Cd污染程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接种GM菌使旱稻根际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为9.6%~44.5%,从而促进根际土壤碳素和氮素循环,并显著提高旱稻根系、地上部和籽粒的生物量,提高幅度为10.4%~57.1%;接种GM菌同时可降低旱稻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从而显著降低其各部分尤其是籽粒中的Cd含量,降幅为26.8%~57.1%。
罗方舟向垒李慧张丽君冯乃宪李彦文赵海明蔡全英莫测辉
关键词:土壤污染旱稻丛枝菌根真菌土壤酶
大亚湾石化区危化品陆源泄漏的海洋环境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为广东省政府列为5个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本研究选取石化区2种具有代表性的危险化学品原油和苯的陆源泄漏入海进行风险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风向与潮流动力条件叠加的最不利状况下,苯泄漏量比原油更大,但48h内扩散范围比原油扩散面积小。主要与泄漏点位置有关,泄漏点处水动力条件较强和油膜经过区潮流东西分流较大是造成原油扩散路径和范围明显增大的原因。危化品油膜扩散至养殖区的最快时间为2小时22分,到达水产资源保护区的中部核心区的最快时间为12h,到达霞涌-稔山旅游休闲娱乐区的最快时间为13h。为降低对大亚湾水产资源的影响损失,相关部门应在2h内进行应急救援,降低生态环境损害。提出以控制陆源污染、降低事故概率、减轻事故后果和对大亚湾敏感目标等的风险防范对策和建议。
张翠萍马正波王平贾后磊郑舒舒勰俊冉娟冼宪恒
关键词:危化品风险分析
美人蕉对水体中重金属Cd的富集能力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美人蕉在不同营养条件下,不同Cd浓度的吸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美人蕉在营养元素N的作用下对于Cd的吸收是一个交互作用的生理效应;美人蕉在营养元素C的作用下对于Cd的吸收没有很大影响,只有C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才有促进作用;美人蕉根对Cd的吸收量远远高于叶对Cd的吸收量且随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孙连鹏武睿杨颖黄珊珊
关键词:CD胁迫根系分泌物营养元素美人蕉
常温下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水中对氯苯胺被引量:9
2012年
研究了常温下初始pH值对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水中对氯苯胺(PCA)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PCA降解的机理.结果表明,室温下,PCA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pH值为3、5、7、9和11时,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分别为0.03×10-4、0.12×10-4、0.28×10-4、0.26×10-4和0.27×10-4s-1;酸性体系不利于PCA的降解,pH 7时PCA的降解速率最大,半衰期为6.88 h.通过LC/MS和GC/MS鉴定得到PCA降解的4种主要中间产物,分别为对氯硝基苯、对苯醌、1-(4氯苯)-3苯基脲和5-氯-2-(4氯苯二氮烯)苯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过硫酸盐氧化降解PCA的可能途径.
杜肖哲张永清
关键词:过硫酸盐对氯苯胺降解动力学
固定化菌藻系统及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净化效果被引量:20
2009年
利用海藻酸钙分别包埋固定小球藻、活性污泥及其两者混合物。研究固定态小球藻与悬浮态小球藻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固定态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悬浮态藻,其原因主要由于海藻酸钙凝胶对氮磷的吸附,系统pH值提高引起氨的气提及磷酸盐的沉淀作用。研究固定化藻、固定化活性污泥及共固定化菌藻分别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处理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固定化菌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固定化活性污泥和固定化藻类。这项研究显示菌藻共生在污水处理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严清孙连鹏
关键词:脱氮除磷污水净化
菌藻混合固定化及其对污水的净化实验被引量:9
2010年
对菌藻共固定化系统进行研究,初步确定菌藻共固定化中较佳的污泥包埋量。在同等条件下,固定化菌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固定化细菌和固定化藻类的去除效果。对氨氮和磷酸盐磷去除能力的48 h实验结果表明,按去除率的大小排列为:固定化菌藻>固定化小球藻>固定化细菌,固定化菌藻对NH4+-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09%和88.69%,可见把细菌和藻类共同包埋于同一载体内,在同时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有机物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严清孙连鹏
关键词:共固定化污水净化水处理
黄铁矿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对氯苯胺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黄铁矿(pyrite-FeS2)活化过硫酸盐(PS)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降解对氯苯胺(PCA)。系统探讨了FeS2活化PS降解对氯苯胺体系中,初始pH、FeS2投加量以及PS浓度对PCA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S/FeS2体系能有效地降解PCA,在PCA初始浓度为0.1 mmol·L-1,FeS2含量为0.5 g·L-1,温度为20℃,PS投加量为2.5 mmol·L-1,初始pH为7,反应4 h后PCA去除率达到91.02%。初始pH为3时PCA降解效果最佳,反应1 h后PCA的降解率达到100%。
陈宪方张永清钟燕清黄少斌
关键词:对氯苯胺过硫酸盐黄铁矿硫酸自由基
8种植物叶片对城市大气苯并(a)芘(BaP)的吸收比较被引量:6
2011年
城市化及汽车的发展导致城市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较高,强致癌作用污染物苯并(a)芘(BaP)含量也相应增高。植物是大气环境天然的过滤器,能滞留、吸附和累积空气中多种污染物。选择广州市8种常见行道树,4种乔木: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腊肠树(Cassia fistul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白兰(Michelia alha)和4种灌木: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灰莉(Fagraea ceilanica)、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分析植物叶片中BaP和∑PAH16在春、夏、秋三季的含量,并与大气中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对大气中BaP的吸收量最高为59.91 ng/g,BaP的吸收量占∑PAH16吸收的0.05%~8.29%。5环颗粒态BaP主要是通过叶片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和植物高度、叶片质地等相关性不大,主要取决于叶茎转运等内在机制。建议以绝对吸收量(ng/g)来选择行道树种。高山榕、黄金榕和九里香可做为较好的绿化树种。
刘玉周璐璐
关键词:城市大气行道树
三种大型海藻对对氯苯胺的去除行为及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1
2013年
以龙须菜、坛紫菜和石莼3种大型海藻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并比较了它们对不同浓度对氯苯胺(PCA)的去除行为,以及石莼对PCA的光合生理响应.实验结果显示,7d实验结束时,3种藻类对海水中PCA的最终去除率排序分别为:6mg·L-1PCA处理组,龙须菜(58.7%)<坛紫菜(75.7%)<石莼(94.9%);60mg·L-1PCA处理组,龙须菜(50.2%)<石莼(61.3%)<坛紫菜(74.9%);海藻的培植密度越大,PCA的去除率越高,在受PCA污染的海域中大面积种植大型海藻来有效地处理修复此类污染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不同浓度PCA处理过程中,石莼的生长受到抑制,有效光化学效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呈现出低浓度(<5mg·L-1)促进、高浓度(>10mg·L-1)抑制的现象.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表现出确定趋势,表明PCA对石莼生长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呼吸速率的增加而引起的.
王建华张永清
关键词:龙须菜坛紫菜石莼
HS-SPME/GC对BTEX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空气之间分配系数及焓变的测定
2008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GC)联用技术,测定不同温度下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BTEX)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空气之间的分配系数K。根据分配系数K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求得焓变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萃取头的吸附作用是一个放热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分配系数减小,同时根据logK与1/T的线性关系,计算获得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的蒸发焓数据,所得数据与文献值接近。
朱芳梁伟宾江瑞芬栾天罡欧阳钢锋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聚二甲基硅氧烷甲苯乙苯邻二甲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