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XMK04)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曾竞黄祖辉桂旺生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医学院广东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网络文化异化的主体根源及其对策被引量:2
- 2014年
- 网络文化异化是主体过度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与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目前,网络文化呈现出媚俗化、娱乐化、浅表化、粗俗化、交往虚拟化、暴力化等异化现象。分析网络文化异化的原因,需要着重挖掘主体根源。主体的私欲膨胀与趋利生产、享乐本能的放纵与人生意义的丧失,加之主体性的缺乏导致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颠倒,以及网络公共理性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化异化。消除异化现象要培养主体"内省"和"慎独"的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网络公共理性,弘扬人文精神。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无害原则"作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为网民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元素。
- 曾竞
- 关键词:网络文化异化
- 大学生网络消费文化取向反观被引量:4
- 2013年
-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以后现代主义考古学、后现代符号学和解构主义哲学为理论工具剖析了网络消费文化的后现代审美取向。结论是网络技术以其强劲的渗透力,推动了大学生网络消费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消费文化呈现了炫耀性、快感性、支离破碎的后现代景观,并成了大学生的真正生存状态。
- 黄祖辉
- 关键词:后现代大学生审美取向
- 从“严肃”到“谐趣”——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被引量:6
- 2015年
-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运用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学过程,不仅是可行的,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应然途径。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分清性质,因类而异;分清对象,因人而异;分清场合,因时而异;坚持适时、适度和有效的原则。
- 曾竞
-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 “人肉搜索”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基于网络文化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前大规模频发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意,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主导力量。"人肉搜索"对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来说,既拓宽道德认知源,也冲击其道德认知能力;既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也膨胀了非理性情绪;既满足大学生的"合群需求",也产生"乌合之众"心理。走出当前"人肉搜索"的道德困境,在于培养大学生慎独自律的道德素养,提高其是非判断能力,塑造其理性精神,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的"意见领袖",使"人肉搜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 曾竞
- 关键词:人肉搜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
- 网络文化背景下道德相对主义的幽灵
- 2015年
- 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全新的网络文化型态,非中心主义、多元化、无终极目标的网络文化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道德相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权威,保障了网民确立自己道德追求的自由,利于防止各种道德强制、道德霸权及道德奴役等现象,但也带来无善恶、无他人、无德性的道德世界。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对善的坚守、自由的引导以及为他原则的提倡。
- 桂旺生曾竞
-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相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