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SH028)

作品数:16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段友文卫才华王旭张鑫陶博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中国民俗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民俗
  • 4篇文化
  • 4篇古村镇
  • 4篇村镇
  • 3篇记忆
  • 3篇边关
  • 3篇传说
  • 2篇信仰
  • 2篇小说
  • 2篇历史记忆
  • 2篇古镇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传承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民俗
  • 1篇信仰圈
  • 1篇叙事
  • 1篇展览
  • 1篇张爱玲小说

机构

  • 14篇山西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民俗学会

作者

  • 11篇段友文
  • 3篇卫才华
  • 2篇王旭
  • 2篇张鑫
  • 1篇高忠严
  • 1篇乐晶
  • 1篇刘慧敏
  • 1篇张小丁
  • 1篇刘金蕾
  • 1篇杨洁
  • 1篇陶博

传媒

  • 2篇山西大同大学...
  • 2篇文化遗产
  • 2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晋阳学刊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贺州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述神话: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再造——《碧奴》《后羿》《人间》解读被引量:5
2014年
重述神话通过再现人类先祖的心路历程,唤醒了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碧奴》、《后羿》和《人间》三部作品以崭新的时代精神重新构建了华夏民族的古老神话,引起了民众内心深处对华夏民族情感的共鸣,更寄托着当代人的文化守望和精神反思。本文运用民俗理论和原型批评的方法,深刻剖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人性欲望,揭示人类文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彰显民众内心深处朴素的理想追求。
段友文陶博
关键词:重述神话人性
文化景观、历史记忆与村落传统——以泽州县拦车村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古村落保护中,文化景观、历史记忆和村落传统有密切关系。山西泽州拦车村的调查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与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景观提供了生存依照和发展活力。公共空间为相对封闭环境中生活的村民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凝聚了他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当地民众生存方式、社会习俗以及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村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延续,这正是古村镇保护的重点所在。
高忠严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记忆
农耕文化的诗性呈现——评李锐的《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被引量:2
2011年
据《辞源》解释,"农具"是"耕种的工具"。在李锐的《太平风物》中,农具除了固有的物质属性外,还被赋予了更加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小说透过农具的人文价值,从更深的层面上挖掘了其内在精神。
段友文刘慧敏
关键词:系列小说农具农耕文化展览诗性《辞源》
山西高平八音乐班与民俗礼仪细乐调查——兼论新时期乡民艺术的传承特点被引量:3
2013年
新时期乡土艺术能够在地方文化中脱颖而出,出现优势传承现象,集中放大地成为标致性文化。这类民间艺术往往和当地民俗生活交融在一起,也表现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艺术变化。高平八音会表现出三种类型:第一是在婚丧嫁娶仪式中,依然恪守的、朴素的传统八音礼俗细乐;第二是契合现代视听文化审美需求,八音会融入了歌舞的曲风和表演方式,如女子八音乐班。第三是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影响,出现舞台八音会、商业八音会等新的传承形式。
卫才华
关键词:八音会民俗乡民艺术
晋东南二仙传说信仰内涵的三次转变及其社会文化图景被引量:4
2014年
二仙是晋东南的地域性俗神,千百年来得到世人的崇拜与祭祀,形成以孝德为核心的民俗信仰文化。泽、潞两地流传的二仙传说历经时间更迭,内容日趋丰富,情节不断完善,实现了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延展嬗变。本文以"二仙传说信仰内涵的三次转变"为论述中心,采用历史文献爬梳与口传故事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二仙的原型进行分析,挖掘传说信仰内涵转变的深层原因,探讨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社会文化意蕴,力图为二仙传说信仰的研究提供可能的资料线索及理论参考。
段友文刘金蕾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关古镇保护模式研究——以山西右玉县右卫镇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山西边关要塞古村镇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地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军城到治城的发展,聚积了多元、多样的文化资源。伴随着村镇功能的演变,右卫镇逐渐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既包括传统的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又蕴含现代的绿色资源。因此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探讨右卫镇的保护,应提倡传统文化与绿色资源相互结合的多维、立体保护模式,一方面增强绿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打造传统文化的绿色环境,这样才能实现边关要塞型古村镇的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段友文张鑫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统文化绿色资源
“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边关古村镇整体保护之构想被引量:2
2015年
地处长城带的边关古村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功能不断演变,由最初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演变成一个集军事、商业、民俗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空间。长城带古村镇保护虽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保护方式忽视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并存性,以及它和生态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多是片面的、割裂式的。为了实现古村镇的整体保护目标,本文借鉴"民族走廊""遗产廊道"等理论成果,提出了"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以大同段保护模式的实践为例,旨在为整个长城带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方法论借鉴。
段友文张小丁
外长城沿线山西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融合论析——以大同得胜堡、落阵营和新平堡为例
2015年
民族民俗融合是指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通过相互碰撞、交流,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消除差异趋于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形成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外长城沿线山西境内边关古村镇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融合或发生征战的过渡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山西边关古村镇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民族民俗融合的历史。本文以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杜庄乡落阵营村和天镇县新平堡镇为调查个案,通过展示区域内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传播、接触和演变过程中的融合状态,凸显农耕与游牧交汇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核心文化价值,以为边关古村镇的整体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卫才华张鑫
汾河之神台骀传说信仰的文化传承与村落记忆被引量:5
2013年
台骀是上古时期汾河流域的治水英雄,历史上汾河沿岸盛行着对台骀的祭祀。台骀的传说信仰起源于汾河下游晋南地区,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迁移向北传播,与当地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本文以历史文献与口头传统的双重对读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汾河下游、上游、中游村落现存与台骀相关的文献、庙宇、传说和行为活动的研究,试图为汾河流域村落中台骀历史记忆的修复和保护提供可能的资料线索及理论参考。
段友文王旭
关键词:历史文献口头传统
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模式的文化哲思被引量:9
2013年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的建立完善,杰出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相继进入了各级名录,"后申遗时代"非常迫切、至为关键的任务是探索长效持久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之路。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保护方式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理解传统技艺生活和审美的双重属性,把非遗项目还原到民众生活中进行原生态保护,彰显传统技艺的审美特性,使之服务民众,美化生活。还要对传统技艺做技艺和文化的整体观照,在传承核心技术的同时注意挖掘与发现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使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在此基础上,从传统技艺生存发展的实际出发,总结切实可行的保护模式,是传统技艺永续利用的可靠途径。
段友文刘禾奕
关键词:生产性方式保护审美传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